“轰炸机决胜论”的破产:从威慑幻想进入现实困境的战略轰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9 09:07 1

摘要: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蓝天白云之间,数百架银白色的B-17“空中堡垒”排列成延绵数十公里的盒型方阵,势不可挡地在高射炮密集的爆炸烟团中穿行,这支代表着当时军事工业力量巅峰的空中舰队,用密集的自卫火力让蜂拥而至的德国战斗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打破神话只用几个星期就够了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蓝天白云之间,数百架银白色的B-17“空中堡垒”排列成延绵数十公里的盒型方阵,势不可挡地在高射炮密集的爆炸烟团中穿行,这支代表着当时军事工业力量巅峰的空中舰队,用密集的自卫火力让蜂拥而至的德国战斗机无功而返,然后用雨点般的重磅炸弹和燃烧弹,把德国的城市一个接一个地化为灰烬。。。

这其实是英美两国的报纸希望公众相信的舆论神话,盟国始终都没能掌握住德国上空的绝对空中优势,有些时候德国空军甚至会靠集中兵力而重新掌握局部优势。但英美的空中攻势让德国空军疲惫不堪,而且随着轰炸技术的不断提高,盟国空军的损失越来越低,轰炸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但距离欧洲战争的结束,已经没有几个月了。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略空中攻击的理论大行其道,在那些军事理论家的著作中,毒气弹和高爆弹如同雨点般倾泻到后方的城市居民头上的场景不仅吓坏了老百姓,还把各国政府也吓了个半死。比如英国的张伯伦政府,他们居然在向德国宣战后,告诉千百万普通老百姓:政府无法阻止德国轰炸机的狂轰滥炸,也注定无法避免平民百姓的重大伤亡——这届蠢驴政府对英国士气的杀伤力远远大于希特勒的闪电战。

在二战爆发前的二十年里,各国对战略轰炸机的研发受到了来自技术、资金、政治和决策层眼光的多方限制,德国空军参谋长韦威尔将军生前(1936年死于飞行事故)就一直主张要发展远程重型轰炸机,可是他的意见却遭到了德国空军军需总监乌德特将军(1941年11月自杀)、空军国务部长米尔希将军和戈林本人的反对。

无独有偶,英国卓越的设计师巴恩斯·沃利斯(韦尔斯利式和惠灵顿式轰炸机的主要设计人)在1939年也提出过要研制一种能携带十吨炸弹突击战略目标的“胜利式轰炸机”的计划,但却被人们嘲笑为“科幻小说”。

而更主要的是,当时各个列强国家,无论是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或者美国和苏联,都将飞机视为陆军的辅助性武器,认为飞机的最合适用法就是在陆军的指挥下为地面部队提供密切的战术支援。

唯一发展出了自己的战略观点的,是成立于1918年4月1日的英国皇家空军,作为世界上的第一支独立空军部队,英国人没有将配合地面作战列为首要目标,而是针对未来敌军的空中袭击建立空中防线,并尽力发展空中打击力量以轰炸敌人的后方。

但直到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英国皇家空军对于什么是战略目标仍旧混淆不清,甚至就连是否应该袭击那些有平民在内工作的军工厂都为之争论不休。

幸好此时的希特勒也和英法盟国一样,都不希望通过发动一场全面的轰炸攻势来让战争全面升级:盟国是希望战争局部化,不要扩大;而希特勒则希望在消灭了波兰以后即可以和盟国达成解决问题的协议。

于是在战争的头十个月里,交战双方的空中攻势都在严格恪守着军事礼仪,双方不约而同地将对方的军事港口定为了攻击目标——还必须遵守只有军舰停泊时才能轰炸的最严格命令,以免误伤平民而招来报复升级。

此时双方用于“战略轰炸”的飞机全都是些个双引擎,载弹量不大而且最大航程不超过2000公里的中型轰炸机,自卫武器聊胜于无,而让双方高射炮部队头疼的,还是英国的汉普顿式和布伦海姆式轰炸机在外形上和德国的Do17和Ju88非常相似,以至于交战中的混乱有增无减。(注1)

这是英国的汉普顿式轰炸机。

这是德国的道尼尔Do-17

英国人以对希利格锚地停泊的德国(袖珍)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的突袭而揭开了英国战略轰炸的序幕,在这次堪称平庸的首场演出中,英国人发现他们需要从头学习太多东西了:满载炸弹的飞机如何安全起飞,编队;如何在恶劣的天气中保持航线并且找到目标;如何应对地面的高射炮火——以及如何用滋水枪保护自己不受德国战斗机的猛烈攻击。。。

12月18日,英国人支付了开战以来最为昂贵的一笔学费:22架惠灵顿式轰炸机以密集的队形飞临威廉港和赫尔戈兰湾上空,没有战斗机护航,因为英国人自信凭借惠灵顿编队的密集火力足以击退任何来袭的敌机。而且这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真是个适合水平轰炸的好日子啊。

不幸的是,对于德国战斗机驾驶员来讲,这种天气也是他们最喜欢的——10架英国轰炸机被当场击落,还有3架在迫降时坠毁——这次昼间轰炸遭受的惨重损失,让英国人在这次战争剩下的时间里,改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夜间作战。

惠灵顿式机头和机尾有自卫武器,但是侧翼却毫无防护。

在把敌人的军舰作为主要攻击目标的阶段,德国空军也并没有表现得比英国人高明多少。当时德国空军攻击的主要目标是英国的本土舰队,又以战列舰罗德尼号和纳尔逊号、著名的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和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重点目标。

9月26日,德国侦察机在北海发现了英国本土舰队的行踪,九架He111和四架Ju88奉命出击,胡德号挨了一枚哑弹,而由弗兰克下士驾驶的一架Ju88俯冲投弹差点命中了皇家方舟号,结果德国的宣传机器开始宣称“击沉了”这艘航母,以至于闹出了个不小的笑话。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德国空军接连袭击了英国本土舰队的福斯湾基地和海军的大型锚地斯卡帕湾,唯一的收获是炸沉了一艘曾经参加过日德兰海战的老古董——被改为训练供应舰的铁公爵号战列舰。

只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战前那些关于轰炸机群威力无穷的众多神话传说就烟消云散了,通过支付高昂的代价,双方都痛苦地认识到,轰炸机在来袭的战斗机和高射炮火面前,是非常容易受伤的。而攻击海上的舰船则需要有极高的精确度和专门的技术,对付地面目标的那套低空水平轰炸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英国海军应该感到庆幸的是,德国人直到1940年的挪威战役期间,才会发现俯冲轰炸机(Ju-87“斯图卡”)对于军舰能够造成多么致命的打击。

在这场勉强可以成为序幕的空中交锋期间,英国和德国都只是部分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英国空军在战术攻击时获得的负面经验,反过来强化了空军将领的信念。习惯于低估作战困难程度的英国空军参谋本部就此走向了另外一个不合理的结论:“轰炸机总是能通过”。这种幻想其实一直影响着英美空军,他们总是坚持认为,只要机群规模够大,速度够快,自卫火力够强,战略轰炸机部队将无人能够阻挡。

这种幻想直到他们在1943-1944年间被德国防空部队打得近乎残废后才被放弃,盟国的空军将领们终于认识到,掌握了制空权或者空中优势才是保证战略轰炸得以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

而德国人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结论却是:最猛烈的空袭也无法将“军事目标”彻底摧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无论实施多少次打击,都没法完全摧毁英国的港口设施、飞机工厂、雷达站和起降战斗机的野战机场。

丘吉尔首先打破了默契,他借机让英国轰炸机夜袭柏林,作为德国炸弹落在伦敦的报复。于是战略轰炸就此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德国空军和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的头头们开始有意识地将对方的居民当成了主要空袭目标,大家都把关于战争所公认的国际条约扔进了垃 圾桶。

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民间目标和军事目标进行针对性的空袭,变成了主要的进攻作战方式。

肆无忌惮的轰炸机和微乎其微的战果

1940年-1941年,对于英国而言,那是最为黑暗的一段时光,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英国政府完全找不到任何可以重返欧洲大陆推翻希特勒统治的方法。即便是骄傲的皇家海军,也只认为自己能够保住英国本土不被入侵和人民的温饱就是个奇迹了。

对于丘吉尔和那些坚持孤身抵抗的将领来讲,只有战略轰炸机部队,才是唯一可以将战争带到德国本土的进攻方式。丘吉尔希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能够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军封锁让德国人民窒息一样,摧毁德国人的家园并削弱他们的士气,直到受尽折磨的德国人民奋起推翻希特勒政权。

尤其是当德国开始进攻苏联后,坚持坚持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变成了唯一能够在军事上帮助到苏联的办法,因为这可以牵制住德国的战斗机和高射炮,不让它们被用于东线战场。

就这样,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军事行动开始了,这是一场将全体德国人看做“军事人员”的总体战争。在这样的观念下,那些在军事工业企业中工作的德国人也被当成了合法的攻击目标。1942年接任轰炸机司令部的哈里斯就是这种战术的最大鼓吹者,虽然他从来没能在战争中证实自己的观点,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坚持通过轰炸来消灭德国人进行战争的能力和意志,并借此赢得战争的做法。

飞往柏林的航程过于遥远,以至于不得不大幅削减载弹量以装载足够的燃料。一开始,英国轰炸机取得了十分巨大的心理效应,因为戈林曾向德国人保证,英国轰炸机根本到不了柏林。来自英国的夜间袭击,向德国城市倾泻破坏和死亡并没有如愿击垮德国人的意志,相反柏林市民的心情很快便转化成了对英国的仇恨和要求报复的愿望。

千机轰炸汉堡的行动中,一名英国投弹手的面孔被地面的大火映红。

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人民同遭到轰炸的英国人民一样坚强。

希特勒作出的反应是下令将英国的每一座大城市都夷为平地,但这件事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伦敦很容易找到,但想要袭击内陆的某个具体目标就必须凭借电子设备了。德国空军率先使用了被称为“洛伦茨”的无线电波束进行导航,还使用“X-仪器”引导波束标注目标地点。

英国人很快就发现,德国的这两种系统都可以干扰,或者让波束变形,因此他们做了大量工作使德国的这些系统暂时失效。“雷达战”开始升级,交战双方都积极研制敌人无法干扰的新式“黑盒子”。

英国轰炸机部队在1940-1941年的战略轰炸同样拙劣。他们一般在月明云稀的晚上攻击德国石油工厂,其他晚上则去轰炸德国城市。轰炸机司令部又一次过高地估计了战略轰炸的效果和影响,他们总以为德国人被英国狮子撕咬得遍体鳞伤。但是来自中立国的大量报告却表明,德国人的士气根本没有瓦解的迹象,而且轰炸对德国目标的破坏极其有限。

1941年6月,德国大规模入侵苏联,这个无法令人愉快的现实证明盟国完全低估了德国从事战争的工业潜力,更证明了英国轰炸机对德国工业目标进行的空袭是徒劳无功的。

同年8月,一位战时内阁秘书处的文员布特(Butt)先生,奉命经过仔细查究后提交了一份截止到1941年夏天英国对德国轰炸效果的调查报告。报告在战时内阁引起了不亚于9级地震般的震动:根本问题不是对德国目标的破坏程度有限,而是英国的轰炸机压根就找不到目标!——英国的机组人员非常勇敢,但他们就是炸不中目标——哪怕那个目标是一座德国城市!

这份颠覆性的报告指出,对法国目标的空袭中,只有2/3的飞机抵达目标上空——报告中“到达”目标上空其实是指飞到了距离目标8公里的范围之内。而到达德国目标的飞机是1/4,能够抵达鲁尔上空的飞机比例是令人难以置信的1/10!

德国人拍摄的汉堡空袭照片,左侧是坠落的燃烧弹,右侧是一架英国轰炸机。

综合来看,如果遇上没有月光或者是新月,平均只有1/15的飞机飞抵目标(标准同上);即便是满月,平均也只有2/5的飞机可以飞抵目标。哪怕到了1941年底,平均也只有1/5的飞机把炸弹投在了预定目标6公里的半径范围内。

作战的困难,加上外界的压力,终于迫使空军参谋部承认:“夜袭能真正破坏的唯一目标,是整个德国城市。”——实际上,英国的轰炸机司令部在1942年前取得的战绩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尤其考虑到轰炸机生产占用了英国如此多的资源后,英国的战略轰炸只能被称为是一场“毁灭性的损失”。

就像一位海军上将的评价那样:“只要飞行在德国上空的数百架轰炸机——它们还经常因为天气原因什么都干不了——中的一部分是鱼雷机或者俯冲轰炸机的话,这个衰老的帝国的处境就会比现在要好得多。”

英国人开始研发新技术,装备更大更新的远程轰炸机。1942年,马尔文学院的雷达研究中心创造了奇迹:依靠雷达的指引,飞行员不用依靠肉眼搜索就能找到目标。但是直到1944年,英国才普遍使用甚高频雷达,机组人员第一次能够从雷达屏幕上看到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图像,而不仅仅是显示地面物体的反射信号。

1942年的5月30日,轰炸机司令部抽调了几乎所有可以出动的1046架轰炸机空袭科隆,炸死了469人,还让45000名德国人无家可归。然而它并没有像哈里斯所希望的那样能够迅速结束战争,甚至没有能够严重破坏科隆的工业生产。

尽管英国的公众为此印象深刻并欢呼雀跃,但“千机大轰炸”不仅没有打乱德国战斗机机的防御部署,也再一次证明了英国轰炸机部队并没有能力给敌人致命打击的能力。考虑到德国的军火生产在1942年还增加了近50%,可见德国工业遭受的损失是微不足道的。

至于纳粹德国最薄弱的环节,石油工业,简直就是毫发未伤。而德国的飞机产量同时有了很大提高:1942年,德国空军在西线部署的昼间战斗机从292架增加到了453架,夜间战斗机则从162架增加到了349架。而英国却损失了1404架轰炸机。

英国空军对战略目标的密集轰炸早已被德国空军彻底粉碎;接下来消灭德国空军的尝试也遭到了失败。哈里斯对德国城市的地毯式轰炸预示着德国人将继续遭受凶猛的空袭,但根本没有导致德国民心士气的崩溃,但是再凶猛的轰炸也没能使德国屈膝投降。

很明显,哈里斯坚持的许多观点和做出的决策都是错误的,再凶残的轰炸也无法赢得战争的胜利——很快,踌躇满志而又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加入了战略轰炸的行列。

注1:1940年11月2日,英国的罗德里克上尉驾驶着一架汉普顿式轰炸机,从斯坎普顿机场刚起飞就遭到了周围高射炮火的猛烈攻击,他好不容易逃开了。当他飞到豪尔吉机场打算降落时,尽管已经提前告知了机场,还是用的最没有威胁的慢速通场方式降落时,却再度遭到了猛烈的炮火攻击。

这还不算最离谱的,罗德里克上尉逃离后,被迫强行降落到了曼斯顿机场——降落过程中同样受到了枪炮的热烈欢迎——直到飞机已经在地面停稳后,仍有不少于20发的炮弹和榴霰弹弹片击中了飞机,他的副驾驶就此光荣负伤。。。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觉得文章还能入眼的话,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来源:不负人生优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