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可以相信周莉亚和韩美的审美!这次又刷屏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23:35 1

摘要:9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正义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落下帷幕,却在全国观众心中激起持久回响。社交媒体上,“建议全国巡演”的呼声不绝于耳。

九三文艺晚会的辉煌背后,两位80后女导演用“对话”的力量连接历史与当下,让冰冷的历史事件变得有温度、可感知

9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正义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落下帷幕,却在全国观众心中激起持久回响。社交媒体上,“建议全国巡演”的呼声不绝于耳。

这场融合了情境诗朗诵、舞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的晚会,以一种磅礴而细腻的情感力量,感染了屏幕内外的所有人。而它的幕后掌舵人,正是被称为“舞坛双子星”的周莉亚与韩真。

晚会结束后,细心网友注意到总导演一栏写着周莉亚与韩真的名字,引发剧迷们纷纷直呼:“原来是你们!”。

这两位来自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青年编导,近些年因《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作品声名鹊起。她们以联合总导演的身份合作创排的四部舞剧,三度摘得“文华大奖”。

因才华与默契,她们被业界誉为“舞坛双子星”。这次,这对双子星又凭九三文艺晚会狠狠火了一把,刷爆全网

周莉亚与韩真的合作始于2014年,二人首度联合担任总编导创作的舞剧《沙湾往事》在广州大剧院首演。该剧于2016年获得文华大奖,开启了她们的获奖之路。

随后几年中,二人联手编导了多部广受欢迎的作品:《杜甫》《花木兰》《永不消逝的电波》《咏春》,舞蹈诗剧《千里江山图》《只此青绿》等。这些作品不仅深受观众喜爱,更接连斩获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重量级奖项。

二人的作品以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著称。《只此青绿》与《咏春》分别登上2022年、2024年央视春晚,成为现象级作品,让无数观众领略中华传统美学的当代魅力。

周莉亚来自四川乐山,与大多数艺术工作者不同,她是家里唯一从事艺术的成员。她的家庭氛围透着一种严谨温润的“学霸工科气质”。

父亲是建筑工程师,母亲是幼儿园老师,不少亲戚是研究生、博士。小时候的周莉亚照相特别“妖怪”(四川话,精灵古怪),镜头感特别好。

音乐一来,她的肢体语言就更丰富了,会活泼地跟着节奏跳啊舞啊。六年级时,周莉亚开始在峨眉山市青少年宫学习舞蹈基本功。

13岁就离开家乡峨眉山,在内江上中专的三年里,偶尔也去成都进修上课,这打开了她的舞蹈视野。16岁时,她决定去北京报考舞蹈学院,还特地买了两件印有学校标志的T恤。

但这次考试失利了,周莉亚坦言:“看到了自己和全国优秀舞者的差距。”

中专毕业后,作为班长的周莉亚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珠海艺术团。在珠海工作的五年,周莉亚除了自己表演舞蹈,也逐渐积累起编创舞蹈的经验。

一场车祸改变了周莉亚的人生轨迹,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她毅然辞掉工作,在家全身心备战文化课,用两个月的时间准备文化考试。

最终,她以专业成绩名列前茅的表现考入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

周莉亚与韩真虽然合作无间,但各自的优势不同。根据韩真的介绍,在空间调度上周莉亚比较厉害,而她本人对于文学性的操作会有自己的理解。

从整个剧本的构思到细节的把握,她们俩是一起打磨和把控,没有明确的分工。正是她们一次又一次的磨合,才成为了默契的黄金搭档。

这对舞坛双子星的创作理念核心是“对话”。回看她们的一系列作品,观众似乎总能收获一种奇妙的“在场感”,仿佛历史的呼吸拂面而来,而非隔着玻璃在看文物。

用她们的话来说,这就是“对话”的力量。

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找到一个当代人的“精神替身”,让他/她引领观众走进那个遥远的世界。这种创作意识在她们的作品中一以贯之。

在现象级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面对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她们没有选择让演员直接去扮演北宋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而是独创了一个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

他的痴迷与凝望,是我们所有人在面对这幅瑰宝时的内心投射。而当他跨越千年,在精神世界里与那位画家相遇时,观众与历史之间无形的壁垒仿佛不再存在。

在舞剧《咏春》中,她们继续创新叙事路径,将宗师叶问赴港开宗立派的历史,与深圳一个电影剧组追逐“英雄梦”的当代奋斗并行。戏里,叶问为咏春开一扇门;戏外,灯光师大春为英雄打一束光。

创作理念背后,更需要创作者深入历史肌理的“共情”。在排演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时,她们去到李白烈士的纪念馆,“是流着泪出来的”。

周莉亚的创作信条极为质朴:“你被打动了,你才会把这样鲜活的生命放在舞台上。”

为了承载这份真实,她们要求演员必须进行艰苦卓绝的投入。《咏春》团队提前一年多“扎扎实实学真功夫”,因为她们坚信:“先要学在根上,再进行艺术转化。”

这种“对话”最终超越了技巧,成为一种创作的姿态,摒弃了说教感与距离感,让那些宏大的主题自然地流淌进观众的内心,完成情感的软着陆。

此次九三文艺晚会,周莉亚和韩真不仅把控了整个晚会的方向及节奏,在舞蹈编导方面也投入了不少心血。晚会采用“情景史诗剧”的呈现形式,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通过沉浸式叙事,融合宏大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故事。

这场晚会首次启用了80后艺术家担任国家级纪念晚会总导演,并吸纳大批90后编导参与创作,00后演员占比超50%,充分展现了文艺传承的新生力量。

影视界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助阵,为晚会带来了惊艳十足的表演。从每个节目呈现出的效果可以看出,她们的确花了不少心思和功夫。

“舞坛双子星”的实践,提供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样本: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完成符合舞剧特点的叙事任务,解决舞蹈抒情与戏剧性叙事之间的关系。

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用艺术形象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完成作品和市场的“共振”。

作品的“出圈”来之不易。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贡献了超54亿元的票房,舞剧所属的歌舞类票房占比仅为10%,市场规模并不大。

然而,“精品舞剧持续引领市场”的行业评价,暗示市场缺的或许不是消费力,而是能真正打动人心的“头部内容”。

毫无疑问,“舞坛双子星”的作品是这个市场最为渴求的“头部内容”。其作品呈现的极致东方美学、细腻情感和诗意叙事,精准地切中当下剧场演出的核心消费群。

在一定程度上,以《只此青绿》为例的“头部内容”也正拓展其IP势能。2024年国庆档,在几乎没有对白的情况下,同名艺术电影入市,最终收获5000万票房与高口碑。

两位导演坦言,这次跨界如同“赌博”,因为“世界范围内,你会发现你找不到对标的影片”。电影《只此青绿》以更大众化的媒介方式,将舞剧的文化魅力辐射到了下沉市场。

这仅仅是个开始,如《只此青绿》交响乐会的推出、文旅演艺项目的筹划,都标志着它正从一部“爆款舞剧”,蜕变为一个拥有多元形态、可持续开发的“文化资产包”。

如今周莉亚与韩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舞剧编导。

她们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用肢体书写史诗,用情感打通古今,用创意激活文化记忆。从剧场到电影,从文艺晚会到文旅项目,她们的艺术边界在不断扩展。

真诚是她们作为创作者对待观众、对待作品、对待这份职业的态度。在周莉亚看来,“作品就像一面镜子,你是怎么样的人,你是怎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你的创作的时候,它就是怎么样的在舞台上。”

来源:天天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