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豪掷176亿!中国药企不玩虚的,全球肿瘤药赛场杀疯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23:22 1

摘要:当普通人还在纠结“月薪3千要不要买医保”,中国药企已经拿着176亿研发费用当“门票”——2025年上半年,前十家化学制剂企业合计砸了176.36亿,同比暴涨12.66%。这笔钱够建3个鸟巢,够拍10部《流浪地球3》,却连个热搜都没上。但你不知道的是,这176亿

当普通人还在纠结“月薪3千要不要买医保”,中国药企已经拿着176亿研发费用当“门票”——2025年上半年,前十家化学制剂企业合计砸了176.36亿,同比暴涨12.66%。这笔钱够建3个鸟巢,够拍10部《流浪地球3》,却连个热搜都没上。但你不知道的是,这176亿砸下去,砸中的可能是全球肿瘤药赛场的“中国按钮”:现在是“跟跑”,未来可能是“按规则跑”。

一、176亿研发费:是“豪赌”还是“必须花”?

先看一组扎心数据:百济神州半年研发费72.78亿,相当于每天烧4000万,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41.54%——也就是说,每赚100块,41块5毛4扔回实验室。恒瑞医药、复星医药这些“老大哥”也不含糊,每家都砸超10亿,合计起来比2024年同期多烧了20亿。网友调侃:“药企财报里的研发费用,比我工资条上的‘五险一金’还刺眼。”

但这钱真不是“乱花”。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2026年预计达3286亿美元,中国市场2031年要冲7551亿元,五年生存率却只有43.7%——这意味着什么?一边是“癌症新发病人超500万”的刚需,一边是“进口药一支上万”的天价,中国药企不砸钱研发,难道等着国外药企把“救命药”当奢侈品卖?

有药企高管说得实在:“我们未必是‘从0到1’的开创者,但能把成熟技术变成‘中国速度’。”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别人发明了“导弹”,我们能把它改造成“性价比更高的导弹”,还能批量生产。比如ADC(抗体偶联药物),国外搞了二三十年,中国药企近几年突然冒出来一堆——百利天恒的EGFR×HER3双抗ADC直接干到III期临床,全球首创;百济神州的B7-H4 ADC、CEA-ADC管线排着队等上市。这哪是“跟跑”?这是“拿着别人的图纸,用中国工厂的效率赶工”。

工程师红利是“底气”。中国有全球最多的生物医药毕业生,一个博士在国外药企年薪百万美元,在国内可能只要三分之一——不是“廉价”,是“性价比”。就像造高铁,我们不是最早搞高铁的,但我们有最多的工程师、最完善的产业链,能把“别人的技术”变成“自己的白菜价”。研发ADC药物需要抗体、 linker、 payload(毒素)三大件,中国药企能把这三件的成本压到国外的一半,周期缩短三分之一——这就是176亿敢砸下去的“资本”:花更少的钱,办更快的事。

二、肿瘤药赛道:是“黄金赛道”还是“内卷地狱”?

肿瘤药研发有多火?看看靶点扎堆程度就知道。HER2、CD20、BCR-ABL这些“网红靶点”,全球有上百个药企在抢,中国药企占了近三成。有投资人吐槽:“现在搞肿瘤药研发,跟2015年开奶茶店似的,一条街能挤20家‘喜茶’,最后活下来的可能只有‘蜜雪冰城’。”

数据更扎心:麦肯锡说,全球前三大肿瘤靶点,第一次和第二次上市药物间隔6.3年,现在第二次到第三次上市间隔缩到2.4年,第五次上市间隔仅1.4年——这哪是“研发”?这是“双十一秒杀”,谁先报临床谁赢。恒瑞医药的PD-1刚上市,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就跟上;这边双抗ADC刚进II期,那边三抗ADC已经开始招募病人。网友戏称:“药企研发管线比我购物车更新还快。”

为什么都挤肿瘤药?因为“刚需”太刚。中国年新发癌症500万例,肿瘤医疗支出占全国医疗总支出12%-15%,相当于每年花掉一个“中等省份的GDP”。翰森制药的阿美乐(肺癌药)半年卖了45.31亿,占总营收60.9%——这哪是“产品”?这是“现金奶牛”。但“奶牛”多了,草就不够吃。现在一个PD-1药物进医保前卖2万一针,进医保后砍到3000,药企利润薄得像纸,还得拼“谁更能降价”。

更麻烦的是“伪创新”。有些药企看别人搞ADC,自己也凑个热闹,靶点、结构都抄国外的,就改个linker(连接子),美其名曰“me-better”(更优)。结果临床数据出来,跟原研药没区别,钱花了十几个亿,最后连上市都费劲。有研发总监私下说:“现在药企开管线会,先问‘这个靶点国外有没有人做’,再问‘国内有没有超过5家在做’,超过5家就pass——不是怕竞争,是怕变成‘陪跑的’。”

三、破局之路:是“砸钱硬刚”还是“精准狙击”?

面对内卷,药企们开始“各显神通”。头部企业玩“全产业链押注”:百济神州不光搞研发,还自建生产基地、全球商业化团队,72亿研发费里,有20亿砸在海外临床试验——这是“要当全球玩家”的架势,跟特斯拉在中国建超级工厂一个逻辑:“我不光卖车,我还要在中国造全球最好的车。”

中小企业只能“精准狙击”。有家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老板说:“我们不碰HER2、PD-1这些‘红海’,专搞RDC(核素偶联药物)。”RDC是“核药+靶向药”的结合体,像“给肿瘤细胞装GPS,再扔个核弹”,研发难度大,但全球才几家在做。他算过账:“砸5亿进去,只要成一个药,就能吃十年——比在红海赛道扔20亿陪跑划算。”

AI成了“新武器”。美国FDA最近允许用AI模拟动物实验,原本要做3年的临床前研究,现在用AI模拟可能1年就搞定。中国药企也在跟进:某头部药企用AI设计ADC的linker,原本需要筛选1000个化合物,AI直接给出“最优解”,成本降了60%。有科学家开玩笑:“以后药企招研发人员,可能先问‘会不会用ChatGPT写实验报告’。”

医疗服务机构也来“凑热闹”。和睦家医疗最近把肿瘤防治当核心战略,新风天域集团CEO吴启楠说要“融合国际技术和本土实践”——说白了,就是“高端医院也要下场抢肿瘤治疗的蛋糕”。这不是坏事:药企研发出新药,得有医院敢用、会用;和睦家这种国际医院能引进国外最新疗法,反过来倒逼药企创新。就像特斯拉建超级工厂,不光卖车,还带动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高端医疗服务机构来了,中国创新药的“应用场景”也多了。

四、未来十年:176亿能变成“全球通行证”吗?

中国创新药的未来,不是“弯道超车”,是“换道超车”。别人搞“从0到1”的原创,我们搞“从1到100”的转化——就像光伏产业,别人发明了光伏板,我们把它做成“白菜价”,然后垄断全球市场。现在ADC、双抗、细胞治疗这些技术,国外是“实验室阶段”,中国已经在“量产阶段”:百济神州未来18个月要出20项里程碑进展,百利天恒的双抗ADC直接在美国、中国同时搞临床试验——这是“用中国效率打全球市场”。

但风险也不小。研发投入不是“越多越好”,是“越准越好”。有药企高管警告:“必须算清楚未来十年的钱够不够花。”176亿只是“半年的零花钱”,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要15年、砸20亿,要是管线铺太宽,最后可能“钱花完了,药没出来”。就像某曾经的“明星biotech”,融了50亿砸十几个管线,结果一个都没成,最后被收购——这不是“创新”,是“赌徒心态”。

真正的“破局”,是“生态协同”。范先群副校长说要搞“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回临床”的闭环——意思就是:医生发现“病人缺什么药”,告诉科学家,科学家去研发,研发出来再给病人用,用的时候再改进。这才是“真创新”:不是为了发论文、拿融资,是为了“让病人多活几年”。

现在的176亿,是中国创新药的“入场券”。十年后,这176亿能不能变成“全球VIP卡”?要看我们能不能把“工程师红利”变成“创新红利”,把“中国速度”变成“中国标准”。到那时候,可能国外药企要反过来学中国:“你们的ADC怎么做到成本这么低?你们的AI研发平台能不能借我们用用?”

最后说句大实话:中国创新药不是“要不要砸钱”的问题,是“怎么砸钱”的问题。176亿砸下去,要是砸出一堆“跟风药”,那就是“打水漂”;要是砸出几个“全球首创、中国智造”的新药,那就是“给500万癌症病人发‘救命符’”。

未来十年,且看这176亿的“豪赌”,能不能让中国创新药在全球赛场,从“观众席”走到“领奖台”。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