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普义《鲜于璜碑》探秘:东汉书法的瑰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9:23 1

摘要:《鲜于璜碑》,全称《汉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1973年5月在天津武清县高村重见天日。此碑形制独特,高242厘米,宽83厘米,厚12厘米,整体呈尘形,碑首雕刻着青龙白虎和朱雀的“四神”图案,极为罕见。碑额以阳文篆书题写“汉故雁门

《鲜于璜碑》,全称《汉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立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1973年5月在天津武清县高村重见天日。此碑形制独特,高242厘米,宽83厘米,厚12厘米,整体呈尘形,碑首雕刻着青龙白虎和朱雀的“四神”图案,极为罕见。碑额以阳文篆书题写“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碑体两面均刻有隶书碑文,碑阳16行,满行35字,碑阴15行,满行25字,界格清晰,字迹工整。

鲜于璜(44-125),字伯谦,东汉渔阳郡雍奴县人,一生历经孝廉、郎中、度辽将军部司马等职,曾参与窦宪北击匈奴之战,后任赣榆县令、太尉府西曹尉、安边节使,最终担任雁门郡太守。在任期间,他以德政教化百姓,声誉卓著,因病辞官,享年81岁。《鲜于璜碑》详细记载了他的生平功绩,未提及捐资人信息,这在汉碑中较为少见。碑文不仅颂扬了鲜于璜的功德,还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政府与北方乌桓民族的关系,对《后汉书》的记载起到了印证和补充作用,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鲜于璜碑》通篇字迹清晰,书风严整朴厚,方中寓拙,错落有致。用笔方整为主,方圆兼用,笔画中段无明显起伏,线条丰厚敦实,波挑用笔平实,保留了古意。结体上,碑阳文字多呈扁方形,碑阴文字姿态丰富,结构严谨,凝重沉着,浑朴硬朗,典雅庄重,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与同为汉隶方笔隶书典型的《张迁碑》相比,《鲜于璜碑》在朴拙中暗含沉雄气息,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用笔柔化硬、圆化方,结字稚拙紧密,敦厚有力,呈现出诙谐之感。临写《鲜于璜碑》时,应体悟其厚重沉着、古朴稚拙的艺术效果,注重线条的厚实感,避免方笔点画的刻意描摹,同时保持心境敛收,用笔墨表现出超逸的沉雄之气。

《鲜于璜碑》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汉碑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书法艺术的瑰宝,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临习。

来源:书画鉴赏典评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