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一本村志写振兴|传统与创新并存,赫哲村焕发新活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9 08:32 1

摘要:史克芳:“村志应该抢救性去收集资料,抢救性去编纂村志。故去一个老人就带走了一些村屯的故事,拆除一个老的建筑,就尘封一段历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有紧迫感地去做好。”

近日,记者走进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赫哲村,和村民们一起探寻乡村的“前世今生”!

史克芳:“村志应该抢救性去收集资料,抢救性去编纂村志。故去一个老人就带走了一些村屯的故事,拆除一个老的建筑,就尘封一段历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有紧迫感地去做好。”

今年71岁的史克芳是郊区档案局、档案馆编纂村志的主编。近日,佳木斯 市郊区西格木镇平安村和敖其镇赫哲村两部村志入选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至此,佳木斯市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申报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史克芳在得知这一好消息后,激动万分。

2017年,史克芳完成了由他主编的第一部村志——泡子沿村志,于是对郊区的每一个村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史克芳:“村志是中华民族的根基,而村志编纂正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过程。而我们编纂佳木斯市的平安村、赫哲村这两个村村志的编写,能够向全国敞开佳木斯的两个窗口,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我们这样一个郊区的赫哲族文化和我们平安村这样一个塞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名村的发展过程。”

为了详细了解一个村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史克芳的脚步遍布郊区村庄的每一寸土地,笔触延伸到村民家的每一片瓦片。史克芳说,村志内容必须保证真实性,搜集资料、求证资料、确认资料是编纂村志的难点和重点。

史克芳:“在清朝末年这个地方就有人类居住,尤其是像赫哲村,它的历史到现在已经是400多年了,这是我们感觉最难的收集资料。”

“ 编写村志要有紧迫感”是史克芳的口头禅。寻访村庄里的老人,倾听他们讲述关于村庄那些古老的故事,是史克芳编纂村志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记者跟随郊区档案局、档案馆工作人员和史克芳来到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赫哲村,探寻赫哲族人生活,感受赫哲族文化。

敖其镇赫哲村村民葛恩荣:“都得感谢共产党,感谢咱社会好给我们盖房子。那阵我挺高兴,我们都往里搬。感觉心情可好了,前边山后边水,这一瞅房子也好,有顺序。出门也眼亮,往回一瞅大江、松花江。”

84岁的村民葛恩荣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年葛恩荣8岁上小学。1956年,由于家境贫寒,葛恩荣辍学回家,帮助父母干活。小时候,夏天捕鱼、冬天狩猎,是葛恩荣最珍贵的回忆。

葛恩荣:“我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 我们赫哲族人以前就靠打鱼、打猎活着。我们以前老村是粮库那边,日本人把我们村烧了,才挪到这里,后来共产党把日本人打出去了,我们生活也安稳了。”

村书记姚艳秋(前排左四)参加全国民族工作表彰会,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赫哲族是一个渔猎民族,并且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在春、秋、冬三季捕鱼。

葛恩荣:“那时候品种有鲤鱼、有胖头、还有草根,还有鳌花,‌还有黄鱼。那些都有网,有摇船,有翻桨子,推那个船下去,把网撒了,赶着撒,赶着往里摆,撒到里头溜,溜到下边了,再起网就往下走,走到下边再起网。打上来是三斤左右的鱼,撇回去。”

记者:“不要啊?”

葛恩荣:“不要。那时鱼多,你说你要这干啥?太小,三斤左右。”

记者:“三斤都算小的了?”

葛恩荣:“你要打五斤往外的。西边有个老鱼圈,它有一个月牙泡子,像月牙儿似的。”

记者:“现在还有吗?”

葛恩荣:“现在有,打鱼卖不了,就往那里送。往那里养,叫鱼圈。赶到冷的时候,要冷了,要冻了,再把它起出来。”

同时,狩猎是过去赫哲人的另一项主要经济来源。当葛恩荣和记者说起捕鱼狩猎时,神情坚定、眼神坚毅,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穿着鱼皮衣、手持鱼叉的渔猎年代。

葛恩荣:“狍子、狼,还有老黑瞎子、野猪,就咱这山都有。我爸爸打过猎,夏天打鱼、冬天打猎。”

赫哲族人不仅善于渔猎,更善于做鱼、吃鱼。葛恩荣回忆起小时候母亲炖鱼的情景,外面冰天雪地,屋里炖鱼的香气弥漫,锅里的鱼肉在柴火的舔舐和江水的滋润下,泛起奶白色的涟漪,而客人们早已饥肠辘辘、垂涎欲滴。

葛恩荣:“我看着我妈炖鱼了。把这个鱼给它收拾好了,你得放温乎水下锅,别放凉水,材料到、火头到。你就多添点水,你底下多烧火。因为时间长了,先煎,把它一炒,再煎,放点儿油都煎熟了,煎熟了,再炝汤了。花椒面、大料面、姜、葱,把它放好了,葱花啥的材料全了,就该烧了。这鱼咋炖的这么好吃?咱们这大江鱼,这松花江鱼就是好吃。”

曾经赫哲村村民没有属于自己的村子,为了让赫哲村村民拥有更多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获得感,2015年,敖其镇赫哲村筹备建设。

看着一排排具有赫哲风情的房子拔地而起,村民们隔三差五便来工地看一看,畅想未来美好生活。现在,赫哲村村民不仅住进了新房子,还利用业余时间,在新房子干起了赫哲特色民宿、农家院、鱼皮画制作室等。

葛恩荣:“到夏天没事了,上这嘎达来住两天也挺好。一个环境好,再就是这嘎达,空气也好。”

赫哲村用赫哲族文化长廊、文化墙,独具赫哲族建筑特色的房屋,渔网、鱼叉和鱼皮衣等物品,讲述着赫哲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成为每一位赫哲族人心中深深的烙印。

敖其镇赫哲村村民沈志高:“小时候每回夏天的时候,我奶就能总在岸边、江边捡一些嘎啦回来。”

“零零后”小伙儿沈志高,是一名大三学生。小时候的沈志高,对于赫哲族文化不甚了解,关于赫哲族的历史文化知识,来源于家人的引导、老师的教诲和阅读书籍。沈志高:“ 我们这边本来就是少数民族。初中开运动会,不是跳过萨满舞吗?当时就是觉得穿这衣服挺帅,还有两个角。”

曾经那个自豪穿着民族服饰,在学校里翩翩起舞的少年,已经长大。看着村子一天新似一天的变化,沈志高高兴地对记者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了解赫哲族文化,体验赫哲族人生活。

沈志高:“通过村志能把咱们这块的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给记录下来,依靠村志去对外宣传,吸引一些游客,来体验一下。心里都有自豪感、荣耀感。”

村志,不仅是记录着村庄历史的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文化促进发展的桥梁。同时,编纂村志工作,对于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延续历史文脉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敖其镇赫哲村党支部书记姚艳秋:“通过村志,村民能更深入地了解家乡,增强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村志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乡村管理、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通过编纂和利用村志,可以有效地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现在,敖其镇赫哲村的村志工作还在进行着,村民们都非常期待。姚艳秋说,等村志完成时,制定严格的村志管理制度及办法,明确村志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的流程,确保村志的真实完整、规范安全。

姚艳秋:“建立数字化村志,将村志资源数字化保存,方便资料和查询利用,强化村志资料保护意识,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村民普及村志编撰的意义和资料保存的重要性,提高村民的资料保存意识。”

赫哲村依山傍水,被称为“佳木斯后花园”, 文旅兴村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村志记录赫哲村的悠久历史,也必将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活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