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漪,女,汉族,1929年2月出生,江苏镇江人,中共党员。1951年7月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获得“改革先锋”荣誉称号。201
家
风
故
事
于漪,女,汉族,1929年2月出生,江苏镇江人,中共党员。1951年7月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获得“改革先锋”荣誉称号。2019年9月,获得“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图源:中国教师报
于漪一家三代六人均投身教育事业,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基因”。她的爱人黄世晔离休前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儿子黄肃退休前任凯慧中学副书记、副校长,也是一名历史教师;儿媳史玲玲退休前任职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孙女黄音在杨浦高级中学任语文教师,孙女婿尚宣廷是市北中学的物理教师。这一家人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将“为国育人”视为共同使命。于漪常言:“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事业。”她的家庭,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图源:上海教育
于漪的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家国情怀。1964年,儿子黄肃生日时,她赠送一本《雷锋日记》,并在扉页写下寄语:“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忠于党,永远忠于人民。”这份礼物成为家族精神的象征,孙女黄音从事教育工作后,也继承了这份“中国灯火”的信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中国心”。于漪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她曾担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提出“一身正气、为人师表”的校训,将家国情怀融入师范教育。
图源:上海教育
于漪对学生的关爱近乎本能。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她多次资助贫困学生,甚至自掏腰包为生病学生购买面包,而自己的儿子却因营养不良体弱多病。退休后,她仍通过慈善基金会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儿媳史玲玲受其影响,践行“帮助一个学生,可能改变其一生”的信念,为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买新棉被,把获得先进的奖金全部捐给困难学生,“这些孩子能够考取研究生很不容易,帮他们渡过困难,可能就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于漪一家对物质生活极为淡泊。她曾多次将高级教师职称评定机会让给年轻教师,退休后拒绝培训机构高薪聘请,坚持“甘于清贫,坚守初心”。爱人黄世晔同样简朴,一件毛衣穿数十年不舍丢弃,并将晋升机会让予后辈。孙女黄音评价:“奶奶的内心纯粹到只有对教育、对国家的深情。”
图源:上海教育
于漪将严谨治学的态度融入家庭教育。她要求儿子抄写文稿时“一笔下去不要出错”,以此培养细致习惯。家中随处可见书籍,孙女黄音从小受熏陶,八九岁时便因阅读《围城》爱上文学。于漪强调:“爱读书才有安身立命之本。”餐桌上的教育讨论更是家常便饭,一次针对学生矛盾的探讨,全家一致认同“将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交还学生”,体现了“教做人”重于“教知识”的理念。
于漪的家风,以“为国”“育人”“简朴”“向学”为核心,既是家族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国教育界的宝贵财富。她以“家长做好自己”的朴素理念,将善良、奉献与治学精神代代相传,成就了“一门六师”的教育传奇。正如她所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事业,家风是无声的示范。”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