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长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正是无数像这十位模范教师一样的教育工作者,把讲台当作阵地,把学生视为珍宝,用知识播种希望,用品格塑造灵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长沙学子,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光。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在2025年教师节来临之际,长沙晚报联合长沙市教育局联合推出十位长沙市模范教师报道。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长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正是无数像这十位模范教师一样的教育工作者,把讲台当作阵地,把学生视为珍宝,用知识播种希望,用品格塑造灵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长沙学子,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光。
我们聚焦这十位模范教师,不仅是为了讲述他们的故事,更是为了传递一种力量——让全社会看见教师的付出与坚守,让更多人理解教育的温度与重量;也是为了树立一面旗帜——激励全市广大教师以他们为榜样,坚守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绽放更多光彩。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张曲老师的故事。
张曲老师。所有照片由本人提供
人物名片
张曲,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高中语文教师,从教26年,党龄26年,担任班主任24年。她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生信条,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炽热的教育情怀,生动诠释了“以文化人、以文弘道”的教育家精神。
“麓之为大;山不在高。”今年4月22日,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在学校大门和校内多处悬挂了新的楹联作品。其中学校语文教师张曲创作的这副大门楹联,以磅礴气势惊艳众人。从教26载,这位被学生亲切称作“诗词女神”的教师,不仅用楹联书写教育豪情,更以诗为媒,在课堂内外搭建起传统文化与青春成长的桥梁,成为学生心中用诗词点亮心灵的“点灯人”。
诗意课堂:
让古诗词跃动成生命的韵律
“偏爱庭前一树花,晨昏迎迓满枝桠。洗妆不褪胭脂色,扫鬓还嫌粉黛华……”张曲创作的《题小苑桃花》,既是她对生活的诗意感知,更是其课堂教学的生动注脚。
在她的课堂上,古诗词从冰冷的文字变成了跃动的生命——讲授《春江花月夜》时,她以这首原创诗为引,让学生从桃花的岁岁绽放中读懂“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永恒与短暂;为打破课堂边界,她策划诗舞剧《春江花月夜》,带领师生同台演绎,让诗词在歌舞中焕发生机;她还带着学生踏访岳麓山、橘子洲,在“帝子降兮北渚”的楚地风光里,在“浪遏飞舟”的湘江畔,让学生沉浸式感悟诗词意境。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的经典场景,在张曲的体验式教学中成为现实。她的课堂智慧不仅凝结成《薪火相传,诗教不息》的经验文章,刊载于《新课程评论》,更有多节课例获评“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让诗意教育的种子在更广袤的教育土壤中扎根。
晚自习,给学生面批作文。
青春悦读:
17年坚守文化育人答卷
“少年从不等风来,一段拿云倚梦裁。踏浪倏而歌北海,披襟快意笑兰台……”张曲写给学生的《致少年》,道尽她创办《青春悦读》班刊的初心。
2008年汶川地震后,她从“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剪报中获得灵感,着手打造这份属于学生的文化刊物。17年间,数百万字的编辑量、一期期精心策划的栏目,让《青春悦读》从班级小报成长为学校文化育人品牌,斩获长沙市校本课程特等奖。
这份刊物的价值,早已超越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范畴。“经典有声”栏目中,张曲以“求学孜孜,履道坦坦,心怀天下,敢为人先”为班训,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塑造人格,所带班级培养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梁子仪等优秀学子;“青春寄语”里,《别把沉香烧成木炭》告诫学生珍视自我,《致我们一起“二”过的岁月》记录班级温情,成为一届届学生珍藏的精神财富;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她更以文化为“药引”,挑选施一公《自我突围》等作品,通过“共读+分享”构建“六方联动”心理教育机制,织就温暖的心灵守护网。
这份守护甚至跨越山海。多年前,一名平江少年因家庭贫困中断学业,偶然借到《青春悦读》后,通过刊物上的信息找到张曲求助。她当即回信鼓励,并联合教师团队远程辅导,助少年重拾学业。如今,两人仍保持联系,这份因文字而起的师生情,成为《青春悦读》最动人的故事注脚。
和同学们一起排练话剧《雷雨》。
心田半亩:
从城市到乡村的教育赤子情
“烟花更与雪花亲,一舞东风节律新。沃野云天同蕴藉,通衢阡陌共延伸……”在《大雪日赴浏阳九中感怀》中,张曲写下了她对教育帮扶的热忱。
作为浏阳九中工作站驻站名师,她创新提出“三阶成长”帮扶模式:“示范引领”阶段,她亲自授课讲座,展现诗意教学的魅力;“协同共生”阶段,她与乡村教师共同备课研讨,分享26年教学经验;“反思超越” 阶段,她引导教师提炼个人教学风格,实现专业成长。
“张老师的指导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农村教育的关怀。”工作站学员的评价,道出了这份帮扶的温度。在张曲看来,教育帮扶是“成人达己”的双向滋养——乡村教师的成长让她获得了鲜活的教学案例,而她的付出也让教育的光芒照亮了更多乡村课堂。
正如她在诗中所写,“沃野云天同蕴藉,通衢阡陌共延伸”,从长沙麓山到浏阳乡村,她让教育的轨迹不断延伸,也让教育的格局愈发开阔。
张曲在长沙市农村名师工作站浏阳九中站进行教育帮扶工作。
诗教不息:
让传统文化滋养青春成长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张曲说,叶嘉莹先生的这句话,是她坚守诗教的精神指引。在她看来,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文化,是滋养青少年成长的“精神沃土”——诗词中的韵律能培养审美感知,诗文中的家国情怀能塑造理想信念,而古人“极尽高明须勉励,但行中道莫徘徊”的智慧,更能为青少年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在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时,张曲始终警惕“重默写轻诵读、重分析轻感悟”的误区。她带领学生吟诵《声律启蒙》感知声韵之美,研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领悟炼字之妙,在清明节品“清明时节雨纷纷”、端午节诵“高咏楚词酬午日”,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
“诗教不是培养考生,也不是培养诗人,而是培养有诗意、有根基的人。”张曲说,她希望学生既能“国际化”,也不遗忘“民族根”;既能走向“现代化”,也不抛弃“传统魂”。
26载教学生涯,张曲用诗词串联起课堂、刊物与帮扶,让“青春”成为她教育生涯的关键词——2007年发起“青春悦读”,2024年开设“我的青春在麓山”公众号,2025年将农村教育帮扶命名为“心田半亩种青春”。在她看来,“教育的青春”无关年龄,而是“源于热爱,成于传承,永恒于唤醒与成长”的生命状态。
“以奉献的精神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培育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真诚的爱心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以优秀的作品鼓励人、以完美的人格塑造人”——这是张曲的人生标签,也是她用诗心育桃李,用坚守写担当,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青春答卷”。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