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许宪春:低收入人群,可以把私家车开去拉活,房子出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9 07:36 1

摘要:评论区瞬间涌入数万条留言,有人戏称"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有人自嘲"原来我失业是因为没车没房",更有人直指这番言论"何不食肉糜"。

"把私家车开出去拉活,闲置房子租出去,灵活就业收入未必低于上班族。"

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经济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家许宪春在谈关于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这个问题,说了一个观点也引起了大家关注。

评论区瞬间涌入数万条留言,有人戏称"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有人自嘲"原来我失业是因为没车没房",更有人直指这番言论"何不食肉糜"。

许宪春教授的原话是:

我觉得灵活就业也可能是一个对传统的那种正规就业的有效的补充。 比如说你灵活就业,比如说你有私家车,可以拉活,那么这对于你解决就业问题,解决低收入人 群 的收入问题,很有效的方式。 还比如说,你把自己闲置的房子租出去,这也是获得收入的一种方式。

许宪春的算法简单得令人心惊:一辆车每天接单10小时月入2万,一套房分租三间月入1万。按照这个公式,每个家庭都能轻松实现"3万+"的月收入。

但打开滴滴车主后台,广州司机老陈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平台抽成23%,油费每天180元,违章罚款月均800元,真正落到口袋的不足7000元。

杭州网约车司机王师傅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每天工作14小时,扣除平台抽成、油费、车辆折旧,实际时薪不足25元。更残酷的是,随着入行人数暴增,杭州网约车单量已连续6个月下滑,司机日均收入跌破300元大关。

在深圳龙华城中村,二房东李姐苦笑着展示她的账本:80平三居室月租7800元,分租给6个外卖骑手后,扣除中介费、维修费和空置期,年收益率勉强跑赢银行理财。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经济学家模型中从未出现过的"隐性成本"——凌晨三点的充电桩排队、租客突然消失留下的欠费、平台算法暗藏的"疲劳驾驶陷阱"。

传统制造业的"灵活用工"更显荒诞。东莞电子厂流水线工人变成"小时工",时薪提高2元却失去所有福利,旺季每日工作16小时,淡季连续半月无工可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灵活就业群体中,灵活就业者平均日工作时长达到9.2小时,但月收入中位数仅4123元。43.6%月收入低于3000元,仅7.2%突破万元门槛。

那些传说中"月入三万"的外卖骑手,往往需要每天配送80单以上,相当于连续工作16小时不停歇。

当知识精英的"理论推演"撞上现实世界的"生存算术",这场撕裂对话暴露的,或许是整个时代的认知鸿沟。

数据表明,我们国家的低收入标准是月收入不到1800元。这些人的经济能力通常很有限,买房子和买车对他们来说是奢望,很多人还得靠公共交通出行。

还有网友开玩笑说:“如果专家的建议真那么好,那干脆让穷人把‘锁在保险柜里的几个亿’拿出来存银行拿利息得了。”

当"共享经济"变成"透支经济":我们正在付出多少隐性代价?

苏州网约车司机张师傅的体检报告,揭开这个行业最血腥的真相:32岁的他查出腰椎间盘突出、胃溃疡和焦虑症。更触目惊心的是,他的车辆三年折旧率高达45%,比家用车高出23个百分点。这印证了经济学家黄奇帆的警告:"零工经济正在以3倍速吞噬社会固定资产。"

在郑州外卖骑手聚集地,我们发现了更隐秘的"负债陷阱"。新手装备分期、电动车租赁、健康保险打包......

这些被精心设计的"入行套餐",让很多求职者还没赚到钱就先背上2万元债务。平台用算法编织的"多劳多得"幻象,正在制造新型的"数字包身工"。

值得警惕的是"过度灵活化"趋势。某电商平台将正式员工转为"个体承包商",杭州某教培机构要求教师注册个体工商户,这些操作背后是企业对社保成本的精明算计,劳动者却沦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佃农"。

中国人民大学的追踪研究报告揭示惊人数据:网约车司机年均医疗支出是上班族的2.3倍,外卖骑手交通事故率是白领的17倍,自由职业者抑郁症发病率比固定工作者高出40%,但工伤保险覆盖率不足12%。

这些冰冷的数字,正在吞噬着"灵活"二字的光环。

当"自由工作"变成"无限责任",这场全民参与的财富游戏,是否正在透支整个社会的健康未来?

许宪春默认低收入者拥有“闲置资源”,反映出部分专家对基层生活的认知局限。例如,其言论被类比为“鲁豫问留守儿童为何不吃肉”,均源于脱离群众真实生活经验。

当许宪春教授的言论引发群嘲时,我们更应该看见沉默的大多数:那个凌晨两点还在送单的单亲妈妈,那个边开车边背单词的00后司机,那个在直播间反复练习话术的残疾青年等等

他们的故事里,没有保时捷跑滴滴的浪漫想象,只有为生活奔波的坚韧身影。

公众的愤怒,本质上是对阶层撕裂与话语权垄断的绝望反击。

来源:纪人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