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真的要收购苏超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08:13 1

摘要:前几天,中国足协冷不丁发布了一则新规,名字叫《社会足球赛风赛纪管理办法》。内容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以后凡是社会足球赛事,都得提前报备,参赛的人还得经过审核。

前几天,中国足协冷不丁发布了一则新规,名字叫《社会足球赛风赛纪管理办法》。内容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以后凡是社会足球赛事,都得提前报备,参赛的人还得经过审核。

这一下,好多人就坐不住了。尤其是关心苏超的人,心里直打鼓:这该不会影响到我们这办得热热闹闹的苏超联赛吧?甚至还有人担心,会不会连地方经济都受牵连?

但现实没那么简单。虽然主办单位确实不是足协,但江苏省足协,却是苏超的实际承办方——竞赛组织、裁判选派、规则制定……这些核心工作都是他们负责的。这一来,事情就有点模糊了:苏超到底要不要听中国足协这个新规?

如果要按新规走,据熟悉赛事运营的人估算,光是走程序报备审核这一块,苏超的人力成本就可能直接涨个30%到40%。要知道,苏超可不是小打小闹——它覆盖全省十多个地市,一共28支球队,运动员超过400人。这么大规模,如果每个环节都要报备、审核,运营难度和成本肯定大幅上升。这对一个靠商业运营来维持的赛事来说,绝对不是好消息。

而且新规里还有一条让人挺懵:凡是社会足球赛事的组织者——就算不是地方足协,是政府或者企业——也都得成立赛事组委会,还要负责“防范和化解赛风赛纪风险”。这就让人纳闷了:企业自己花钱办个娱乐性比赛,球员还得正儿八经地“飞”起来踢?不然就可能被认定是假球?

大家现在最怕的就是:足协借着“管理赛风赛纪”这个由头,把手伸进像苏超、赣超这样的地方文旅项目里。万一真管起来,这些项目的盈利能力很可能受影响,进而牵连到地方消费和就业。

为什么这么担心?因为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在很多国家都是实打实的经济支柱,贡献了大量GDP、提供了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可回过头看我们,足球在经济层面的贡献真的太弱了——尤其是男足国家队和中超联赛,商业化运作得那叫一个惨。

先说中国男足。因为形象一直不佳,甚至有人给球迷出主意:谁赞助国足,我们就抵制谁。这招太狠了。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周期时,国足还有十几家赞助商,可现在呢?只剩下4家,赞助总额从44亿暴跌到不到4亿。

中超也一样惨淡。从2020年到现在,已经有13支踢过中超的球队因为老板亏不起、又找不到人接手,最终解散。2016年,中超版权还能卖出5年80亿的天价,可到了2025年,新媒体版权只卖了5年7.5亿。2018年中超还有19家赞助商,今年只剩9家,金额也大幅缩水。绝大多数中超俱乐部年年亏损,全靠背后企业不断“输血”硬撑。谁这时候投资足球,就得做好当“雪糕”的准备——融得快,化得也快。

中超水平肯定比苏超高,但为什么观众少、难盈利?原因很多,但管理问题是核心之一。就拿2024年来说,在假赌黑专项整治行动中,有43个专业足球人士被终身禁足,里边还包括多位现役国脚。从球员、裁判到俱乐部管理层、再到足协高管,整个链条都出过严重的腐败。有球迷干脆吐槽:“我们不是去看他们踢球的,是去看他们表演的。”

这样的环境导致一个直接后果:能靠足球吃饭的人越来越少。2025年,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只有9.2万人,不到日本的13%。相应的,教练、裁判、运营等岗位也大幅减少。

足协这手,真要伸到苏超来了吗?

前几天,中国足协冷不丁发布了一则新规,名字叫《社会足球赛风赛纪管理办法》。内容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以后凡是社会足球赛事,都得提前报备,参赛的人还得经过审核。

这一下,好多人就坐不住了。尤其是关心苏超的人,心里直打鼓:这该不会影响到我们这办得热热闹闹的苏超联赛吧?甚至还有人担心,会不会连地方经济都受牵连?

你可能会说:不至于吧?苏超明明是江苏省体育局和各地市政府一起搞的,本质上属于文旅项目,跟足协有啥关系?

但现实没那么简单。虽然主办单位确实不是足协,但江苏省足协,却是苏超的实际承办方——竞赛组织、裁判选派、规则制定……这些核心工作都是他们负责的。这一来,事情就有点模糊了:苏超到底要不要听中国足协这个新规?

如果要按新规走,据熟悉赛事运营的人估算,光是走程序报备审核这一块,苏超的人力成本就可能直接涨个30%到40%。要知道,苏超可不是小打小闹——它覆盖全省十多个地市,一共28支球队,运动员超过400人。这么大规模,如果每个环节都要报备、审核,运营难度和成本肯定大幅上升。这对一个靠商业运营来维持的赛事来说,绝对不是好消息。

而且新规里还有一条让人挺懵:凡是社会足球赛事的组织者——就算不是地方足协,是政府或者企业——也都得成立赛事组委会,还要负责“防范和化解赛风赛纪风险”。这就让人纳闷了:企业自己花钱办个娱乐性比赛,球员还得正儿八经地“飞”起来踢?不然就可能被认定是假球?

但我们都清楚,全世界范围内,企业或俱乐部搞的娱乐赛,经常会出现各种搞笑场面。比如裁判乱判点球、点球没进还能重踢……这些本身就是为了吸引观众、卖票赚钱,根本不是为了提升国家竞技水平。

大家现在最怕的就是:足协借着“管理赛风赛纪”这个由头,把手伸进像苏超、赣超这样的地方文旅项目里。万一真管起来,这些项目的盈利能力很可能受影响,进而牵连到地方消费和就业。

为什么这么担心?因为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在很多国家都是实打实的经济支柱,贡献了大量GDP、提供了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可回过头看我们,足球在经济层面的贡献真的太弱了——尤其是男足国家队和中超联赛,商业化运作得那叫一个惨。

先说中国男足。因为形象一直不佳,甚至有人给球迷出主意:谁赞助国足,我们就抵制谁。这招太狠了。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周期时,国足还有十几家赞助商,可现在呢?只剩下4家,赞助总额从44亿暴跌到不到4亿。

中超也一样惨淡。从2020年到现在,已经有13支踢过中超的球队因为老板亏不起、又找不到人接手,最终解散。2016年,中超版权还能卖出5年80亿的天价,可到了2025年,新媒体版权只卖了5年7.5亿。2018年中超还有19家赞助商,今年只剩9家,金额也大幅缩水。绝大多数中超俱乐部年年亏损,全靠背后企业不断“输血”硬撑。谁这时候投资足球,就得做好当“雪糕”的准备——融得快,化得也快。

中超水平肯定比苏超高,但为什么观众少、难盈利?原因很多,但管理问题是核心之一。就拿2024年来说,在假赌黑专项整治行动中,有43个专业足球人士被终身禁足,里边还包括多位现役国脚。从球员、裁判到俱乐部管理层、再到足协高管,整个链条都出过严重的腐败。有球迷干脆吐槽:“我们不是去看他们踢球的,是去看他们表演的。”

这样的环境导致一个直接后果:能靠足球吃饭的人越来越少。2025年,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只有9.2万人,不到日本的13%。相应的,教练、裁判、运营等岗位也大幅减少。

对比一下英国英超——虽然只有20家俱乐部,但去年一年就直接为英国经济贡献了80亿英镑,创造税收42亿英镑。光英超本身就提供了10万个工作岗位,整个英国足球产业更一共提供了近50万个就业。平均每1000个英国在职人员中,就有15个人从事和足球相关的工作。

投资英超的资本也赚得盆满钵满。美国芬威集团2010年花3亿英镑买下利物浦,现在球队估值已达45亿英镑;2008年阿布扎比财团2.1亿英镑收购曼城,如今估值也超过42亿英镑。很多知名俱乐部还是上市公司,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为股东盈利。

我们正规的足球联赛没搞起来,但好在各地方开始自己摸索。比如江苏带头搞的苏超,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非常明显。截至2025年8月,苏超前六轮赛事直接拉动旅游、住宿、餐饮和体育消费达380亿元,这些消费场景金额同比增长43%,单场观赛人数最高超过6万人。

此外,苏超还创造了2.3万个赛事运营、安保、转播等全职岗位,通过周边产业带动了15万个临时就业岗位。商业价值方面,2025年苏超赛季赞助商数量达到30家,总赞助金额超过1.2亿元。

更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省份开始效仿——江西的赣超、湖北的汉超、湖南的湘超等都陆续办起来了。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别再给这些新兴赛事制造阻碍、别增加它们的运营成本。而且未来,苏超、赣超中发展得好的球队,甚至可以组成职业俱乐部,另起炉灶组织职业联赛。

要知道,在足球强国,足协作为非营利机构,是不能插手以盈利为目的的职业联赛的。国家队的成绩,其实只是足球产业发展起来之后的“副产品”。

所以现在,大伙儿只能希望:是我们多虑了。足协,应该不会来管苏超……的吧。

来源:石破天惊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