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周四晚,是混沌创新院同学的“拿手菜之夜”,同学们闭门分享各自的“拿手菜”——对行业、市场、经营、产品、管理、AI的不同洞见。
每周四晚,是混沌创新院同学的“拿手菜之夜”,同学们闭门分享各自的“拿手菜”——对行业、市场、经营、产品、管理、AI的不同洞见。
本期“拿手菜”的分享者为混沌创新院21级学姐闵蕾,她是阿里达摩院以及百度AI产品架构师,有着15年科技行业从业经验、8年Al产品经验。她为大家分享了AI时代如何做产品创新,在产品构建、AI创新思维等方面与同学们激烈碰撞。
拿手菜直播仅开放给混沌创新院学员及校友。
本文摘取部分精华,向所有混沌同学分享。
缘起:当乔布斯方法论遇见鲈鱼
因在混沌帮忙给学员做产品创新辅导,闵蕾接触到一家成立30多年、年营业额7亿多的农业食品公司,其产品包括鲈鱼、预制菜、保健品等。然而,这家公司的产品开发方式却较为传统,缺乏一个科学的产品开发机制,因此它大多的产品创新都失败了。
直到后来,在混沌的帮助下,这家公司成功地将乔布斯的产品创新方法论移植到自己身上,并推出鲈鱼肠这一大创新单品。
事实上,这样的企业在中国有很多,产品创新能力匮乏在很多行业、很多企业都存在。由此激发出闵蕾的思考——有没有一套普适的AI时代的产品方法论,可以帮助更多企业做好产品创新?
来自全球顶尖公司的共性产品创新方法论
要想回答如何做好产品创新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全球顶尖公司的产品创新方法论开始。
在分享中,闵蕾先是选择了10家公司,它们覆盖了科技行业、消费行业以及医疗行业等,通过研究这些全球顶尖企业如何进行产品创新,进而提炼出一个更普适的产品创新方法论。
事实上,各行业做产品创新基本上都分为三个阶段,包括产品规划、产品设计与研发以及产品推广,因此,在接下来的案例拆解中,闵蕾也都会以此框架进行分析。
1、苹果:设计驱动+ANPP (Apple New Product Process)
苹果做产品不是对现有用户需求的直接回应,而是通过深度同理心洞察用户尚未言明的需求,所以乔布斯有一句话说,“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将产品放到他们眼前。” 他强调的也是超越用户表面需求,洞察他们自己都未意识到的深层渴望。
在产品规划阶段,苹果始终坚持设计引领,而非市场驱动。因此,设计师在苹果具有非常高的地位。
此外,他们还采取“10-3-1”原型筛选漏斗,从10个概念到3个候选方案,再到1个最终产品,确保从发散到极致收敛。因此,在这过程中有大量探索的成分存在。
在产品设计与研发阶段,苹果最重要的是它的ANPP框架(Apple New Product Process)。
在分享中,闵蕾先是梳理了苹果ANPP框架的发展里程碑,接着又为大家介绍了ANPP的阶段、流程与关键活动,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下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在进行产品创新时,ANPP流程中会有多个版本的产品在同时迭代,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经常会冒出一些苹果原型机,而它又和最终发布的版本不同。
在产品推广阶段,苹果的一大特点是把发布本身当做一个产品来打造,确保产品发布与终端用户的交互效果达到最优。
2、亚马逊:逆向工作法
亚马逊以PR/FAQ文档来逆向思考,在没开始做产品时,就先考虑发布产品后对公众发布的PR稿是怎样的、内外部的FAQ是怎样的。本质上是通过文档的方式让很多创意在一开始便想得足够清楚,然后再去执行。它强调的是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例如Kindle、AWS等产品都是通过逆向工作法孵化出来的。
3、谷歌:“OKR”+设计冲刺(Design Sprints)
谷歌的OKR体系能够保证其开发的产品都和它最高的使命对齐,其创新往往源于技术突破和解决“巨大而有趣”问题的热情。
在产品设计与研发上,谷歌也形成了一套方法论,叫做“设计冲刺”,即在5天时间内完成从问题定义到原型测试的流程,迭代速度非常之快且高度强调数据驱动,这一点也影响了国内诸多的互联网公司。
4、特斯拉:第一性原理+五步工作法+敏捷硬件开发
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和五步工作法是混沌同学较为熟悉的内容,这里不多做解释。至于敏捷硬件开发,它的意思是将整车拆分成多个零部件,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不同硬件之间的依赖关系,然后对每个零部件单独进定迭代,进而打破了传统汽车的“模型年”周期,大大提高了迭代速度。
5、华为:五看三定+IPD
华为在规划阶段,有一个非常成熟的方法论叫做“五看三定”。“五看”强调的是从行业趋势、市场客户、竞品等各个维度、各个渠道来获取信息,而“三定”强调的则是华为体系化的执行策略。
在整个产品开发管理上是华为知名的IPD体系,IPD整体包括了6个阶段,且每个阶段之间都有一个决策评审点。只有通过评审,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发展,如果评审不通过,那么就不会再推进后续的流程。这点也是华为较为成体系的一个产品创新方法。
6、阿里:中台战略
阿里中台战略的核心在于它会把通用的能力进行标准化,使得前台得以敏捷地进行创新。
例如前段时间爆火的外卖大战,阿里之所以能够让淘宝和饿了么在极短的时间内联合起来,这是因为他们底层的很多能力都是复用的,所以打通起来特别快。这也是阿里中台战略最直接的一个体现。
7、腾讯:用户价值为依归+赛马机制+敏捷开发
在产品规划阶段,腾讯强调要深入用户之中,收集大量的一线用户的信息,这也是腾讯系产品的用户体验都非常好的原因。
除此之外,腾讯也非常强调赛马机制。比如微信,它最早其实是由三个团队同时来做类似的产品,最终有一个团队胜出,这才发展成今天的国民级产品。赛马机制允许多个团队去针对同一个方向竞争,虽然它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但长远来看,这其实也是让更好的产品冒出来的一种方法。
而在产品设计和研发阶段,腾讯较早便引入了敏捷开发,然后通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强调要先做出来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VP),然后再快速根据反馈进行迭代。
8、字节跳动:应用工厂+数据驱动+A/B测试
字节跳动有一个外号叫做“应用工厂”,它强调的是如果选定了一个方向,那么就要同时推出多个产品去尝试,通过大力出奇迹最终筛选出一个最好的产品,这一点和腾讯的赛马机制非常类似。
在产品设计和研发阶段,字节内部有一句话叫做“万物皆可AB测试”,一切都要拿数据说话。而且字节内容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去建立技术中台,来支撑它大量的“AB 测试”。
9、宝洁:消费者洞察“阶段-关卡”(Stage-Gate)流程
宝洁很早就提出了“消费者就是老板”的意识。在产品规划阶段,宝洁会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在产品推广阶段,宝洁是一家非常擅长整合营销的公司,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各行各业营销的一个借鉴对象。
10、强生:科学驱动+外部生态+严谨流程
强生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健康公司之一 ,其产品创新横跨制药、医疗科技和消费者健康三大领域。它的行业决定了其产品容错率非常之低,因此,它的产品创新路径非常之严谨,大家可以通过下图做一了解。
全球顶尖公司产品创新的共性及不同
在对以上十家公司的产品创新方法论做了具体的拆解后,闵蕾又抽象提取出了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不同。共性的部分如下:
1、客户中心主义
2、迭代反馈
3、数据驱动
4、跨职能协作
5、系统化流程
而差异性在于,
1、软件VS硬件:开发成本低VS执行周期长
2、安全风险:严谨风控VS快速试错
3、创新来源:愿景驱动VS市场驱动
4、商业模式:产品销售VS平台生态VS数据变现
普适的产品创新方法论
基于以上全球顶尖公司的产品创新方法论的拆解,闵蕾为大家总结了一个更为普适的、结构性的产品创新方法论,从而帮助各行各业去做产品创新。接下来,闵蕾通过产品规划、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推广这三个阶段一一为大家介绍。
1、产品规划阶段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做正确的事,确保创新方向的正确性。无论做什么产品,一开始就要尽量确保它是对的。
具体来说,它要求企业要做好战略机会分析,评估技术演进方向和自身优劣势,划定好自己的创新“战场”;同时,它也要求企业要做到深刻的市场洞察,真正深入用户场景,发现用户真正的痛点。
在产品愿景与商业论证方面,可以分为数字产品和实体产品。相对来说,数字产品的论证成本较低,而实体产品则要尽量在刚开始就做好商业论证。
2、产品设计与研发阶段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把事情做正确”,需要融合定义、设计、开发和验证,形成一个高效的价值创造闭环。例如,数字产品可以借助AI快速地做出原型,而实体产品同样可以借助AI来生成一些虚拟化的模型进行验证。
3、产品推广阶段
这一阶段的核心在于将产品价值最大化地传递给市场,并驱动长期、可持续的增长。例如可以借鉴苹果去把发布本身当作一个产品来打造,或是借鉴谷歌和腾讯,通过自己的生态来做推广等。
AI时代,如何做产品创新?
AI 时代做产品,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极大地缩短了产品创新以及迭代的周期。因此,要想在AI时代保有竞争优势,你不仅要有好的创意,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你的学习和进化速度都要非常之快。
那么,关于AI时代如何做产品创新,闵蕾同样从产品规划、产品设计与研发以及产品推广这三个阶段做出了解释。
1、AI+产品规划
AI对产品规划最大的影响,在于它可以让大规模的信息洞察成为现实,包括用户信息、市场信息、行业信息、技术信息、竞品信息……
例如,传统市场分析依赖分析师阅读大量报告,而如今AI研究助手即可扮演“AI战略官”角色。再比如说用户需求洞察,可以通过一些开发工具如Manus和lovable等做一些自动化反馈的agent。
最后,闵蕾还分享了一个让AI生成产品机会调研的指令模版,方便大家即刻上手去实践学习。
2、AI+产品设计与研发
AI对产品设计与研发最大的影响,在于AI可以实现高频率的迭代反馈。
比如在原型和设计阶段,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以前可能要画很多原型图,甚至一些工业产品可能还要做样机,但现在因为有AI工具的出现,几分钟就可以生成一个可交互的原型,进而去做出迭代反馈。
再比如,现在AI可以直接将设计稿转化为前端代码,还有让AI分析用户行为,自动生成真实场景测试脚本等等。
3、AI+产品推广
AI对产品推广影响较大的点在于它可以提供个性化的精准营销。过去做营销,是针对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打法、不同的策略,但AI出现以后,可以更进一步细化它的战略,甚至针对每个用户来做精准的营销。
例如在内容创作上,通过AI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内容生产;而当产品推广出去之后,同样可以借助AI来搭建一个数据平台,从而检测产品上线后的用户行为。
在分享的最后,闵蕾为大家整理了一份AI工具和应用的汇总,方便大家直接去实战使用。
问答环节
Q1、在使用过程中发现AI生成的代码不太理解实际的业务逻辑怎么办?
闵蕾:第一,工具本身也有一定的影响,尽量使用最新、理解力强的工具;第二,在coding的时候,其实可以让高级工程师先把架构搭出来。如果一开始便直接让AI生成大批量的代码的话,确实质量很难达到要求。
Q2:既然大家都通过 AI 进化了,那么企业间的竞争焦点会转移到哪里呢?
闵蕾:我认为有两点AI在短期之内还达不到。一个是方向,无论是乔布斯,还是马斯克等,基本上很多企业家在选择方向的时候,都有非常长周期的考虑,而这种考虑不是说做大量的信息调研就可以实现的,相反,它更多依托的是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去找到一个长期的方向,甚至是找到自己的使命所在。
例如最近李想有一个访谈,他提到说他接触到的大佬基本上都有三个共性的点:一个是选得准,一个是选得长,还有一个是高频的迭代。前两点关于选择方向这块,其实AI在短期之内都很难达到。
另一个则是审美或者说判断力。目前AI是可以生成大量的东西,但关键在于具体的方案选择还是得落实到人身上。有过实战经验的人,在关键环节的判断能力其实是更强的。
Q3:我是一个传统行业的从业者,我发现在AI落地的过程中,我还停留在工具的使用层面,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影响,那么请问在传统行业,AI的落地和应用如何才能带来一些结构性的转变?
闵蕾:传统行业的话,用好工具其实是企业切入AI的第一步。建议大家按照产品规划、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推广这几个阶段先把自己的全流程都给梳理一遍,再来看各个环节是否可以通过AI来提效。
其次可以思考如何通过AI来创造自己的第二曲线,进而开发出一些和自己原有业务不一样的新的产品。
比如网飞这家公司,它早期是做DVD租赁的,但后来它却发展成了一家全球顶尖的创意类公司,这个跨度其实是非常大的,但它也是基于自己原有的优势一步步发展过来的。
所以其实在未来,大家完全可以考虑自己是否能够通过AI来开拓自己的第二曲线,并做出一些数字化、创意类的产品。
Q4:我发现在使用AI的过程中很容易碰到一个问题,就是AI在专业领域的回答很容易胡说八道,请问如何解决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问题呢?
闵蕾:这的确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在企业内部,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沉淀自己的企业知识库,直接限制AI从企业内部的知识库里去检索信息,那么它的准确性肯定会相对更高一些。
至于企业外部的信息,关键就是要做好交叉验证,或者是跟AI限定好权威的信息来源。这些都是尽量防止AI生成垃圾信息的方式。
以下为混沌创新院25级课表:
来源:混沌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