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被马斯克视为公司未来的核心,却意外成为消费者望而却步的理由。最新调查显示,这项高科技功能不仅未能吸引买家,反而让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消费者放弃了购买特斯拉的念头。
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被马斯克视为公司未来的核心,却意外成为消费者望而却步的理由。最新调查显示,这项高科技功能不仅未能吸引买家,反而让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消费者放弃了购买特斯拉的念头。
近年来,特斯拉一直在大力推进其FSD(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落地。然而,Slingshot Strategies对8000名美国消费者的调查发现,只有14%的受访者表示FSD会让他们更可能购买特斯拉,而高达35%的消费者则表示该技术反而降低了他们的购买意愿。
其余51%的受访者表示,FSD对他们的购车决定没有影响。更令人惊讶的是,近一半(48%)的消费者认为FSD技术应该被列为非法。
01 特斯拉FSD的工作原理
特斯拉FSD系统主要依靠纯视觉方案,通过8个摄像头捕捉环境信息,结合先进的智能驾驶芯片、软件和算法实现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和决策。
该系统使用Occupancy Network建模环境并预测运动,通过BEV鸟瞰图将视觉信息从图像空间转换到BEV空间,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环境信息。
Transformer技术被用于处理连续帧的视觉图像组成的时序数据,端到端训练从图像到控制指令(转向、加速减速)。
在客户手动驾驶时,FSD会启用影子模式在后台学习人工驾驶的决策,利用全球匿名驾驶数据闭环持续提升性能。
02 华为ADS的技术路径
与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不同,华为ADS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的方式。通过集成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多个传感器,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感知系统。
华为ADS 4.0的核心技术架构为WEWA(World Engine + World Action Model),分为云端与车端两大模块,构建了从数据训练到实时决策的闭环系统。
云端World Engine通过AI扩散模型生成极端驾驶场景(如爆胎、施工改道、“鬼探头”等),其生成的难例场景密度是真实世界的1000倍。
车端World Action Model则整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声音等多模态输入,采用混合专家系统(Mixture of Experts),根据场景动态调用子模型,输出轨迹与意图双通道决策。
03 实际效果对比
在实际表现方面,特斯拉FSD在其原生美国市场表现出色,但在面对中国特有的潮汐车道、公交车道限时等复杂交通情况时,时常遇到局限。
华为ADS凭借其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在对复杂路况的响应能力及整体安全性能上表现优异,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
华为ADS 4.0系统声称端到端决策时延降低50%,变道效率提升20%,重刹率减少30%。系统还能识别97类中国特色道路标识(如“前方晒谷场”),覆盖螺旋停车场、冰雪路面等极端场景。
04 消费者认可度差异
尽管特斯拉FSD在技术上颇为先进,但消费者接受度并不理想。Slingshot Strategies的调查显示,FSD功能甚至导致35%的美国消费者更不愿意购买特斯拉汽车。
在积极寻求购买全电动汽车的受访者中,只有20%的人表示他们更有可能因为FSD而购买特斯拉,而33%的人则表示他们不太可能购买。
相比之下,华为智驾系统的市场接受度似乎更高。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透露,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汽车数量已正式突破百万辆。
05 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力
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顾虑,担心技术尚未成熟,可能带来驾驶风险。这种顾虑直接影响了他的购买决策。
70%的消费者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应同时搭载激光雷达和摄像头,71%的消费者呼吁政府通过立法强制要求此类安全配置。
特斯拉自2024年起逐步取消雷达与超声波传感器,转向纯视觉感知方案,但仅有3%的受访者支持这一策略。
品牌声誉也在受到影响。Slingshot的报告发现,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认为特斯拉汽车不安全的消费者人数从34%上升到36%,而认为特斯拉非常安全的消费者人数从17%下降到13%。
06 市场前景与挑战
特斯拉高管莫拉维透露,大约一半的Model S和Model X车主选择了安装FSD系统。这是特斯拉首次公开FSD的具体接受度数据,显示高端用户对新技术有更高的接受度。
特斯拉正面临“市场教育”问题。马斯克在公司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而且仍然有一半的特斯拉车主可以使用它,但一次都没试过。”
华为则计划在2025年实现50万停车场车位到车位功能布局,以及高速智驾L3商用目标,推动智能驾驶从“功能堆砌”转向“系统能力”竞争。
特斯拉在推动FSD普及方面存在“市场教育”问题。马斯克本人承认:“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而且仍然有一半的特斯拉车主可以使用它,但一次都没试过。”
相比之下,华为凭借其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和中国市场适应性,正在智能驾驶领域稳步发展。
华为ADS 4.0计划在2025年实现50万停车场车位到车位功能布局,以及高速智驾L3商用目标,推动智能驾驶从“功能堆砌”转向“系统能力”竞争。
未来智能驾驶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消费者信任之战。
来源:火星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