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扎实推进乌兰浩特市“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建设,市教育局以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开展多元教育活动为抓手,推动各学校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为扎实推进乌兰浩特市“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建设,市教育局以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开展多元教育活动为抓手,推动各学校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作为乌兰浩特市首批家庭教育实验学校,都林第二小学紧密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针对 “家长教育理念滞后、家校互动碎片化”等实际问题,创新构建了“一主两翼”家庭教育模式,最终形成“理念引领、课程支撑、活动赋能”的协同育人闭环,为家庭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都林样本”。
1
主线航线:转变家长家庭教育理念,
夯实共育根基
学校将“更新家长教育理念”作为协同育人核心,通过 “专家引领 + 法律解读”双路径,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明确法律责任。每学期邀请兴安盟家庭教育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以“情景再现 + 方法指导”形式确保家长听得懂、用得上—例如《做合格又合法的家长》讲座中,专家围绕“家长打骂孩子是否违法”开展互动讨论,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条文引导家长深刻认识 “家庭教育不是‘私事’,而是法定责任”,同时发放图文并茂的《法律要点手册》,助力家长明晰 “合法育儿、科学育儿” 的具体方向。据学校问卷调研显示,85% 的家长表示“通过讲座与法律解读,终于明白家庭教育并非‘送孩子上学就完事’,而是需要与学校协同发力”。
2
两翼支撑:课程与活动并重,激活家校互动
在“主线”引领下,学校以“专题课程”与“亲子活动” 为两翼,推动家校协同从“理念” 落地为“实践”。
专题课程分“必修、选修、分享”三类:必修课程聚焦基础能力,“一年级新生入学家长课程” 助新生家长适应新角色,“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课程” 面向中高年级家长;选修课程满足个性化需求,40 课时 “亲子沟通小妙招微课程” 以 3-5 分钟短视频 + 图文每周推至班级群,还定期推送内蒙古教育厅与少儿电视台联合的“周五家长汇”、华东师大专家公益讲座,引入“知心慧语”智能系统模拟 24 类儿童气质,让家长在拟真场景练沟通技巧;分享课程侧重家长互助,建“家长互助群”、每月办 “领航家长经验分享会”,以优秀案例带动家庭教育方式转变。
亲子活动围绕 “阅读、劳动、环保、传统节日” 设计:“亲子阅读” 倡导家庭建“小书架”、办“阅读日”,鼓励共编课本剧、经典诵读;“亲子劳动”分三类,促孩子与家长共做家务、参与学校“种植园”劳动;环保实践中,引导亲子进社区做“垃圾分类宣传”,帮孩子树环保意识;传统节日时,借端午、中秋开展“亲子手工”“美食” 活动,助孩子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3
协同赋能:组建两支队伍,
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为确保“一主两翼”模式长效运行,学校组建了“家长志愿者团队”与“家长培训指导师团队”。其中,家长志愿者团队由 30 余名热心家长构成,负责参与学校升旗仪式组织、运动会裁判、校园安全巡逻等工作,既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日常运作,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人力支持;家长培训指导师团队则由 5 名资深教师与 8 名“领航家长” 组成,通过“一对一咨询”“线上答疑”等形式,为存在教育困惑的家长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帮助“孩子沉迷手机”的家庭制定“手机使用公约”,指导“单亲家庭” 家长重点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都林第二小学的家庭教育实验项目成效显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从 78% 提升至 96%,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提高 23%,亲子冲突案例减少 40%。这种 “以理念为魂、以课程为基、以活动为桥” 的协同育人模式,有力地推动家校社形成了“同向而行、同频共振”的育人合力。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