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之后:日本的承诺与历史的覆辙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6:44 1

摘要:北京一场阅兵,不仅展示了武器,更照出了世态人心。林芳正说话的时候,脸上带着诚恳的表情,话语却绕了几个弯。不是直接说“我们受到了震撼”,而是说“我们一直在关注”;承认“我们感到担忧”,而是表示“致力于建设稳固的双边关系”。这话里藏着的,或许不是坦诚,而是千百年来

北京一场阅兵,不仅展示了武器,更照出了世态人心。林芳正说话的时候,脸上带着诚恳的表情,话语却绕了几个弯。不是直接说“我们受到了震撼”,而是说“我们一直在关注”;承认“我们感到担忧”,而是表示“致力于建设稳固的双边关系”。这话里藏着的,或许不是坦诚,而是千百年来外交辞令里的弯弯绕绕。

日本人说话喜欢绕圈子,这倒不是日本人的专利。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过,中国人何尝不是如此?话中有话,弦外之音,才是真正的意思。

林芳正的表态,看似谦卑郑重,但里面的真假有几分,没人说得清。就像街坊邻居吵架,道歉的不是认识到错误,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低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前,也做过不少“友好姿态”,办过“中日亲善”活动,嘴里说着“同文同种”、“共存共荣”。然而这些漂亮话最终都被铁蹄踏碎,留下的只有南京城三十万冤魂和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

北京的阅兵场上,那些装备不是冷冰冰的钢铁,而是语言的延伸。东风-61、巨浪-3,它们不说话,却比任何话语都有分量。

歼-20隐身战机划过天空,不是简单的飞行表演,而是一种宣告。这种宣告不需要翻译,日本人看得懂,美国人也听得明白。

日本当年发动侵略战争,凭借的就是自认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实力。1937年,日军拥有世界领先的零式战斗舰和重型航母,而中国只有简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躯。近百年过去了,实力的天平已经重新校准。

日本这些年的嚣张,很大程度上是靠美国在后面撑腰。但这靠山牢固吗?难说。

五角大楼那晚灯火通明,周边的披萨都卖脱销了。这让人想起刘震云笔下那些面和心不和的人物关系,表面称兄道弟,心里各自算计。

美国人自己看了阅兵都印象深刻,甚至有点慌。这时候如果日本出事,美国会不会全力保护?这问题让日本人睡不着觉。历史上有先例:1945年日本败局已定时,美国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不是为了保护日本,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日本欠中国的债,不只是金钱上的,更是血债。这话平时可以装作忘记,但阅兵式上的钢铁洪流让人不得不想起。

那些战犯的后代,此刻可能在重新评估风险。一旦冲突再起,恐怕连投降求饶的机会都没有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绝不会想到1945年的惨败。

但历史的教训就在于:侵略者终究要付出代价。

日方的表态转变,不是突然良心发现,而是算计后的选择。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写道:“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件事都藏着委屈。”

日本人的委屈(或者说算计)是:面对中国的强大,继续对抗成本太高,不如暂时低头。这不是第一次了。唐朝强盛时,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华学习;明朝海军强大时,倭寇骚扰就减少;清末衰弱时,立即发动甲午战争。

国际关系中,欺软怕硬是常态,道德说服不如实力威慑,行动比承诺更有分量,就像阅兵场上的装备比外交辞令更有说服力。

来源:麦洛山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