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 4 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 A 馆内人头攒动,距离2025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北部片区)开幕仅剩 1 天,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八省市的参展产品陆续就位,成为本次大会 的核心亮点。
9月 4 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 A 馆内人头攒动,距离2025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北部片区)开幕仅剩 1 天,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八省市的参展产品陆续就位,成为本次大会 的核心亮点。
本次大会由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北京市、天津市等北部八省市商务厅协办,核心是为北部片区优质 产品搭建高效供需对接平台。从展区陈列可见,八省市特色产品 紧扣地域生态优势,每类产品背后都藏着顺应自然、精工管护的故事。
寒地黑土区:黑土养粮,四季守 “本味”
黑龙江、吉林、辽宁依托世界三大黑土带的生态优势,参展的大米、杂粮等 产品,从选种到收获全程透着 “守本味” 的匠心。每年 4 月,当地农户会选取经多年培育的优质稻种、杂粮品种,以恒温 育秧;5-6 月移栽期,部分产区沿用人工插秧、点播方式,保证作物间距均匀;生长季依托松花江、辽河等天然水源灌溉,不使用化学促生剂,仅靠腐熟有机肥滋养土壤;9 月成熟后,采用自然晾晒替代机械烘干,最大程度保留粮食的原生香气。
草原生态区:草原牧畜, 循环 护 “鲜味”
内蒙古展区的牛羊肉、乳制品,是生态循环的成果。当地农户延续 “四季轮牧” 传统:春季带羊群至返青的低地草场,让牛羊啃食鲜嫩牧草;夏季迁至高海拔牧场,避开酷暑同时保证牧草可持续生长;秋季在牧草成熟区育肥,积累蛋白质;冬季回归圈养时,用自然晾晒的干草搭配青贮饲料,确保营养均衡。管护中,春季接羔期农户 24 小时值守,用保温棚呵护新生羔羊;夏季每日巡查牧场,防止牛羊误食有毒植物;乳制品加工环节,部分企业沿用传统工艺,减少添加剂使用,保留奶香本味。这些做法既守护了草原生态,也让产品 带着 “草原的鲜味”。
华北农耕区:山水孕产,精工传 “真味”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 产品,藏着华北农耕的精工智慧。河北太行山区的小米,种在海拔 800 米以上的梯田里,农户采用 “有机施肥 + 人工除草”的方式,不使用农药,确保颗粒饱满;山西吕梁的红枣、核桃,生长在坡地中,农户会在挂果期 “疏花疏果”,让养分集中供给优质果实,成熟后自然风干;北京、天津则聚焦优质产品供应链整合,参展的果蔬、禽蛋均来自周边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农户严格记录育苗、养殖、采收全过程,确保品质稳定。这些产品虽产地不同,却都以 “精工细作” 传递着华北农产的 “真味”。
9 月 5 日大会开幕后,它们将通过专场洽谈走向全国市场,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北部 “乡土味” 的同时,助力农牧民依托特色产业实现增收。
来源:中国交通广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