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济宁将法律援助纳入市重点民生实事 实现法律援助“零距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20:35 1

摘要: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是传递法治温度的民生工程,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底线保障。近年来,济宁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

1

9月4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法援之力 民生之依”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市法律援助民生实事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王庆峰

济宁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

宋忠逵

济宁市司法局副局长

褚春红

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高红涛

金乡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

董兴群

嘉祥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

1

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是传递法治温度的民生工程,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底线保障。近年来,济宁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发展思想,不断深化法律援助制度改革,提高法律援助质量,扩大宣传覆盖范围,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用心用情用力推进法律援助工作。2025年,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纳入济宁市重点民生实事。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万件,无偿提供法律咨询9.6万人次;组织“法援惠民生”志愿服务活动145场次,受援人回访满意度100%,为社会挽回经济损失1.1亿元,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一、坚持统筹联动,筑牢法律援助“压舱石”

一是高位推动,健全保障机制。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法律援助摆在突出位置,将其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全链条推进。市政协将“推动法律援助工作高质量发展”列入提案,为济宁市法律援助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了全面指导。市司法局制定《法律援助重点民生实事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书和时间表,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动法律援助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二是精准施策,细化任务落实。印发《2025年济宁市法律援助工作要点》以及《关于开展2025年“法援惠民生一月一主题”法律援助活动的通知》,逐月分解任务目标,层层压实责任。组建专业细分领域的法律援助服务团,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法律服务,切实以法治的“厚度”提升服务民生的“温度”。

三是多元协同,凝聚社会合力。创新“法律援助+”工作模式,加强与市社会工作部、人社、民政、教育、信访、群团组织及驻济部队等多部门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整合资源、协同发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与多家社会组织合作开展专项法律援助项目,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与激励机制,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法律援助的良好格局。

二、坚持质量赋能,激活法律援助“强引擎”

一是严守质量红线,推进服务“规范化”。强化“质量就是法律援助生命线”的意识,严格执行全国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和案件质量评估规则,紧盯“八个关键”环节,持续推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和督导,落实办案人员自查、机构核查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坚决退回不合格案件并督促整改,实行补贴与质量挂钩,严守“不合格卷不归档”底线。济宁市多次获评全省十佳法律援助案例,案件质量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抓实流程管理,推进服务“标准化”。以国家级智慧全能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标准化试点为契机,系统梳理涵盖申请受理、审查指派、案件办理、质量评估等全流程的63项法律援助标准和165项国家级窗口服务标准,构建起科学严密、便于操作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法律援助从管理到服务“有标可依、有章可循”,推动服务更加精细、管理更加科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援助的可及与便利。

三是紧贴群众需求,推进服务“品牌化”。系统推进“一县区一品牌”“一中心一特色”建设,全市涌现出一批群众认可、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比如“法护微光”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民生嘉援”紧扣劳动争议和家事纠纷;“梁心援”依托专业团队,传递法治温暖;“小荷法援”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些品牌和经验被多家中央和省级媒体宣传推广,有效提升了法律援助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

三、坚持便民惠民,架起法律援助“连心桥”

一是织密服务网络,实现法援援助“零距离”。以“方便群众、全面覆盖”为原则,建成347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和4325个村(居)联络点,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持续加强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以及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法律援助。整合调解、公证、司法鉴定等服务资源,打造“12348+”复合模式,增设特殊群体专线,引入AI智能咨询,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今年以来12348热线解答法律咨询8.3万人次,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2658件,收到群众锦旗56面、来电感谢119人次。

二是优化便民举措,实现群众办事“少跑腿”。推广济宁市“智能法律服务平台”,实现法律援助“线上申请”“全域通办”。编印《法律援助服务便民指引》,为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等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优先办理的“四个优先”服务。对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提供预约、延时和上门服务。对家暴、虐待、遗弃等案件的受害人免于提交经济困难证明,切实做到“减证便民提速”。

三是创新宣传方式,推动法援援助“接地气”。围绕“法援惠民生”一月一主题,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专项活动。比如,面向务工人员开展“法律援助安‘薪’行动”、针对妇女群体开展“法援护芳华维权暖万家”活动、为未成年人定制“法援护苗守护青春”活动等,将法律服务送到工地、乡村、社区和校园,实现“零距离”服务群众。在内容传播上,通过讲述“法援故事”,将真实案例改编成普法短文,以案释法、以情说法,增强法治传播感染力。制作法律援助微视频,解读法律条文,让法律援助更加可感可及,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下一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走在前、勇争先”,聚焦群众需求,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深入推进法律援助均等化、标准化、便利化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法律援助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法治的阳光温暖更多的人民群众。

编辑:冯雯雯

审核:许悦、谷雨

来源:济宁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