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术事务负责人斯卡布尔斯基涅解释说,“我们鼓励教师重新审视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因为作业的目的在于评估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推理能力,而非简单复述信息。”
据立陶宛媒体报道,维尔纽斯大学最近开除了10名学生,原因是他们在作业和毕业论文中不当使用了人工智能(AI)。
尽管学校并未全面禁止AI的使用,但这些学生的做法被认为不符合规定。
维尔纽斯大学指出,被开除的学生未能明确说明或披露他们使用了AI工具。
学术事务负责人斯卡布尔斯基涅解释说,“我们鼓励教师重新审视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因为作业的目的在于评估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推理能力,而非简单复述信息。”
学生会代表加比娅・尤泽奈特认为,学生清楚AI工具的局限性和风险。她提到,许多生成式AI工具在引用文献时常常出错,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源标注。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耶鲁大学,一名EMBA学生因涉嫌使用AI工具完成考试而与校方产生争议。该生约翰·多伊将耶鲁大学及三名教授、两名院长告上法庭,声称他在2024年6月的一次考试中使用了AI工具,尽管考试是开卷形式,但不允许上网查阅资料。最终,他因违反规定被判不及格,并被停学一年。
此外,一名中国留学生严某因为在一项作业中使用ChatGPT修改数据而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关于AI使用的讨论。
目前,国内高校也在积极探讨如何界定学生使用AI进行内容创作的界限。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于3月5日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根据风险程度将AI应用分为四类:禁止使用、有限使用、鼓励使用和开放使用。该指南旨在指导师生合理使用AI,确保其符合教学目标和技术可靠性要求。
在此之前,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强调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定义AI直接生成的内容方面。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