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记载的我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事件之七(五代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6 13:22 1

摘要: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以年代作为中国历史这颗参天大树的主干,以历朝历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大树的分枝和树叶,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写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代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

前言

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以年代作为中国历史这颗参天大树的主干,以历朝历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大树的分枝和树叶,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写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代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记载的1362年漫长的历史中,历朝历代各种自然灾害时常发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古代常见的自然灾害有:

水灾:黄河泛滥是历朝历代最常见的水灾,尤其在汉代和唐代,黄河多次决口,导致大面积农田被淹,百姓房舍被冲毁而流离失所,水灾导致的饥荒还会造成大量百姓死亡。

旱灾:旱灾也经常发生,尤其在北方地区(即便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有时也会发生旱灾),旱灾常常导致粮食减产或绝收,从而引发饥荒,饥荒会造成大量百姓死亡。

蝗灾:蝗灾是农业社会的重大威胁,蝗虫过境,往往导致粮食绝收,引发饥荒,饥荒会造成大量百姓死亡。

瘟疫:瘟疫在历史上多次爆发,尤其在战乱和饥荒之后,瘟疫往往都会伴随而发生,瘟疫也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火灾:是否属于自然灾害,需要根据其具体成因来判断。自然火灾属于自然灾害,而人为火灾(比如项羽火烧咸阳城的秦王宫,董卓焚烧洛阳城)则不属于。火灾事件(尤其是人为火灾)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是系列读书笔记《资治通鉴记载的我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事件》的第七篇:五代篇。本人对五代时期(公元907年-960年)54年里,曾经发生过的并且还被明确记载入书的所有自然灾害事件,全部都进行了摘录、统计和分析。

所谓“五代”,即唐朝结束之后的五个接续朝代:后梁(公元907-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7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和后周(公元951-960年)。

事件摘要

后梁时期(公元907-923年)

一、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九 后梁纪四】的记载:

1、后梁均王(未帝)贞明元年(公元915年)十一月己未(初三)夜晚,前蜀的宫中失火。自从前蜀得到成都以来,一些宝物奇货都储藏在百尺楼里,这次大火,全部化为灰烬。【火灾】(前蜀王宫失火,百尺楼里宝藏被全部烧毁。)

后唐时期(公元923-936年)

二、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三 后唐纪二】的记载:

2、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从春天到夏天一直天旱,六月壬申(十一日),才开始下了雨。自从六月下雨以来,很少能看见太阳和星星,江河百川到处溢流,雨下了七十五天才停下来。【旱灾】 【水灾】

三、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九 后唐纪八】的记载:

3、后唐潞王(未帝)清泰元年(公元934年)二月申(十四日),金陵大火;乙酉(十五日),又失火。【火灾】(金陵大火,2次)

4、后唐潞王(未帝)清泰元年(公元934年),这一年秋、冬大旱,民众许多人逃荒流亡,同州、华州、蒲州和绛州尤其严重。【旱灾】

后晋时期(公元936-947年)

四、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二 后晋纪三】的记载:

5、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七月乙巳(初六),闽国北宫失火,把宫殿几乎焚烧殆尽。【火灾】(闽国皇宫大火)

6、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七月,吴越王的府署着火,宫室府库几乎烧光。吴越王钱元瓘惊惧,得了狂疾。【火灾】(吴越国皇宫大火)

7、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八月辛酉(初四),滑州上报:黄河决口。【水灾】

五、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三 后晋纪四】的记载:

8、后晋齐王(未帝)天福八年(公元943年)这一年,春季、夏季干旱,秋季、冬季大水泛滥。蝗灾大起,东边从海边空地开始,西边到达陇山,南边跨过长江、淮河,北边至于幽州、蓟州,原野、山谷、城廓、庐舍都飞满了,竹叶、树叶都被吃光了。【旱灾】【水灾】【蝗灾】【瘟疫】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估算,当时后晋控制区的受灾人口大约1000万,这场被刻意淡写的特大复合型灾害,实际造成中原王朝控制区40%人口损失,共造成大约405万百姓死亡!】

六、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四 后晋纪五】的记载:

9、后晋齐王(未帝)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六月,黄河在滑州决口,淹浸了汴、曹、单、濮和郓五州的地区,环绕梁山合流入汶水。后晋朝廷诏命大规模发动几个道的民夫去堵塞。【水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估算,这场被史书轻描淡写的决口灾难,当时实际造成约50万人死亡(占灾区人口90%)】

七、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五 后晋纪六】的记载:

10、后晋齐王(未帝)开运三年(公元946年)五月,当时正值河北荒年,百姓饿死的数以万计,兖、郓、沧、贝四州之间,盗贼蜂起,官吏不能禁止。【旱灾】【蝗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推算,造成这次灾害的自然灾害因素是旱灾和蝗灾,以及战乱和官吏腐败等人为因素,当时造成大约10-20万百姓死亡。】

11、后晋齐王(未帝)开运三年(公元946年)七月,黄河在杨刘决口,向西流入莘县,大水漫漫有四十里宽,从朝城向北流去。【水灾】

后汉时期(公元947-950年)

八、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八 后汉纪三】的记载:

12、后汉高祖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五月乙亥(二十七日),滑州上报,黄河在鱼池决口。【水灾】

九、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九 后汉纪四】的记载:

13、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六月,黄河在郑州决口。【水灾】

后周时期(公元951-960年)

十、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 后周纪一】的记载:

14、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六月丁酉(十三日),后蜀发大水冲入成都,漂没一千多家,淹死五千多人,冲坏太庙四室。【水灾】(淹死五千多人)

15、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十月,契丹的瀛州、莫州和幽州发大水,流民进入边塞散居河北的有数十万人,契丹各州、县也不加禁止。后周太祖下诏书命有关州、县救济接待流民,中原百姓从前被抢掠而得以返归者有十分之五六。【水灾】【根据DEEPSEEK的估算,这次水灾造成当时大约6-10万人死亡。】

16、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十二月丙戌(初四),黄河在郑州、滑州决口,后周太祖派遣使者巡视堵塞决口。【水灾】

十一、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 后周纪二】的记载:

17、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七月,南唐大旱,井水和泉水都干涸了,淮河干得可徒步而过,饥民渡过淮河北上的接连不断,南唐濠州和寿州发兵阻止,百姓与士兵争斗朝北奔来。【旱灾】(南唐大旱,淮河干枯)

【根据DEEPSEEK的估算,这次旱灾造成当时大约8-12万人死亡。】

18、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九月己亥(二十二日),武成节度使白重赞奏报堵塞黄河决口,东起青州和徐州,南到安州和复州,西到丹州和慈州,北到贝州和镇州,都发大水。【水灾】

19、后周太祖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庚寅(十五日),诏令前登州刺史周训等堵塞黄河决口。此前,黄河在灵河、鱼池、酸枣、阳武、常乐驿、河阴、六明镇、原武决口,共八个口。到这时,分别派遣使者去堵塞。【水灾】

十二、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二 后周纪三】的记载:

20、后周太祖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十月,黄河从杨刘直至博州有一百二十里,连年在东面冲溃堤防,分成两个支流,汇合为巨大湖泽,河水弥漫达数百里。黄河又向东北冲毁古堤而流出,灌淹齐、棣、淄各州,直至海边,漂流淹没百姓田地房屋不可胜计,流民只好采集茭白稗子、捕捞鱼虾来充食,朝廷屡次派遣使者没能堵塞住。【水灾】

【根据DEEPSEEK的估算,这次水灾造成当时大约4-7万人死亡。】

21、后周太祖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十一月,湖南出现大饥荒,百姓食用草木的果实。【旱灾】 【蝗灾】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估算,这次湖南大饥荒导致当时约6-10万人死亡,主因是“气候异常+战乱+朝廷治理失效”三重因素造成。】

十三、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四 后周纪五】的记载:

22、后周太祖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四月辛酉(初十)夜晚,吴越钱塘城南起火,延及内城,官家府第百姓房舍几乎烧尽。壬戌(十一日)清晨,大火即将烧到镇国仓,吴越王钱弘俶长期患病,自己勉强支撑着出去救火。【火灾】(吴越钱塘城大火)

23、后周太祖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二月,淮南闹饥荒,后周世宗命令把粮食借贷给百姓。有人说:“百姓贫穷,恐怕不能偿还。”世宗说:“百姓是我的子女啊,哪有子女倒悬在那里而父亲不为他解脱的道理呢!哪个在要求百姓必定偿还呢!”【旱灾】

【DEEPSEEK分析和估算,造成这次饥荒的自然因素是旱灾,造成当时大约2-3万人被饿死。】

24、后周太祖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丙子(初二),郑州奏报黄河在原武决口,命令宣徽南院使吴延祚征发附近县二万多民夫堵塞决口。【水灾】

统计结果

在五代时期(公元907年-960年)不长不短的54年里,《资治通鉴》明确记载了24个自然灾害事件。

因有时一个地方同时发生多种灾害,共发生过水灾12次,旱灾7次,火灾6次,蝗灾3次,瘟疫1次,合计29次。

备注:

1、五代时期共发生火灾6次,尽管造成火灾的原因不明,因多个朝代里多次烧毁王宫,影响较大,仍将其统计入火灾中。在6次火灾中,最严重的事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七月,吴越王的府署着火,宫室府库几乎烧光。吴越王钱元瓘竟然都被大火吓疯了。

分析说明

如果仅从《资治通鉴》的文字描述来推测判断,在上述24个自然灾害事件中,危害和后果最严重的事件,当属后晋齐王(未帝)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大饥荒事件:

这一年,春季、夏季干旱,秋季、冬季大水泛滥。蝗灾大起,东边从海边空地开始,西边到达陇山,南边跨过长江、淮河,北边至于幽州、蓟州,原野、山谷、城廓、庐舍都飞满了,竹叶、树叶都被吃光了。【旱灾】【水灾】【蝗灾】【瘟疫】

根据DEEPSEEK的分析和估算,当时后晋控制区的受灾人口大约1000万,这场被刻意淡写的特大复合型灾害,实际造成中原王朝控制区40%人口损失,共造成大约405万百姓死亡!

灾害影响

1、古代每次发生自然灾害发生后,可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的影响:

(1)社会动荡:自然灾害往往导致社会动荡,尤其是在灾后,朝廷如果应对不力,容易引发民变和起义。例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连年的灾荒和政府的腐败。

(2)经济衰退:自然灾害对古代农业社会的打击尤为严重,粮食减产或绝收会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引发饥荒。朝廷往往需要动用大量资源进行赈灾,进一步加剧财政压力。

(3)政治影响:在古代自然灾害往往被视为“天谴”,皇帝和官员们常常通过祭祀、祈祷等方式来应对灾害,甚至有时会因此进行政治改革或撤换官员,以消除所谓的天谴。

2、对古代自然灾害事件的总体性评述:

(1)自然灾害危害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中国古代脆弱的农业社会影响很大,因农业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

(2)对朝廷应对能力的考验:历朝历代朝廷的应对能力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强盛的朝代,通常能够有效组织赈灾和修复工程;而在衰落的朝代,朝廷的应对能力往往不足,很容易导致灾情进一步恶化。

(3)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自然灾害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如何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是中国古代朝廷面临的社会管治的重要课题。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的防灾减灾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自然灾害事件,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也揭示了我们的祖先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脆弱性和应对自然灾害时的韧性。

所谓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指的是古代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易受损害性即由于当时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种种限制,古代社会往往难以有效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灾害往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造成巨大的破坏。

所谓应对自然灾害时的韧性,指的是古代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的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即尽管灾害造成了巨大破坏,但古代社会仍能通过朝廷的救灾措施、社会互助和文化适应,逐步从灾害中恢复并继续向前发展。

换句话说,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是始终客观存在的,但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则是我们历朝历代的祖先在长期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智慧和能力。正是由于脆弱性的存在,才凸显了韧性的重要性。

五代十国地图

来源:秦时明月汉雄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