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诵读 | 苏轼集 第21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4 17:02 1

摘要: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世称苏眉山。因自号东坡居士,又称东坡、坡仙、坡老、老坡。因身为苏洵长子,故世称苏长公。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故世称苏内翰、苏端明。晚年提举成都玉局观,故世称玉局翁。

苏轼集

每日诵读

童心诵古韵,经典焕新生

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每日诵读栏目,今天由“小小领读员”王楚萱为大家带来百部经典中的《苏轼集》。

苏轼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世称苏眉山。因自号东坡居士,又称东坡、坡仙、坡老、老坡。因身为苏洵长子,故世称苏长公。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故世称苏内翰、苏端明。晚年提举成都玉局观,故世称玉局翁。

苏轼一生共留下了四千八百多篇文,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数量之巨为北宋作家之冠,质量之优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唐韩愈之文并称“韩潮苏海”;他的诗与黄庭坚之诗并称“苏黄”,被后世视为宋诗的典型;他的词开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词并称“苏辛”。

大风留金山两日》[1]

塔上一铃独自语[2],明日颠风当断渡[3]。

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

龙骧万斛不敢过[4],渔舟一叶从掀舞[5]。

细思城市有底忙[6],却笑蛟龙为谁怒。

无事久留童仆怪,此风聊得妻孥许。

潜山道人独何事[7],夜半不眠听粥鼓[8]。

注释

[1] 大风留金山两日:元丰二年(1079)四月作于赴湖州途中。金山,即镇江金山寺,见前《游金山寺》注[1]。

[2]“塔上”句: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竺佛图澄传》:“至建平四年四月,天静无风,而塔上一铃独鸣。澄谓众曰:‘铃音云:国有大丧,不出今年矣。’是岁七月(石)勒死。”又见于《晋书·佛图澄传》。此句借用其语。

[3]颠风当断渡:严元照《蕙榜杂记》:“竹汀先生曰:‘颠、当、断、渡,皆双声字。颠、当同端母,断、渡同定母。’”谓四字声母相同或相近。颠风,暴风,狂风。

[4]龙骧:晋龙骧将军王濬受命伐吴,造大船,一船可载二千余人。后因以龙骧代指大船。万斛:指容量很大,古十斗为一斛。杜甫《夔州歌》之七:“万斛之舟行若风。”

[5]渔舟:类本、七集本作“渔艇”。

[6]有底忙:意谓有何忙。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底,何,唐宋俗语。

[7]潜山道人:即诗僧参寥,法名道潜。苏轼《秦太虚题名记》:“自徐州迁于湖,至高邮,见太虚、参寥,遂载与俱。”可见参寥也在泊金山的船上。

[8]夜半:类本、七集本作“半夜”。粥鼓:亦称粥鱼,寺院于黎明时击鱼鼓召集众僧食粥,故称。

点评

这首诗按诗题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六句写“大风”,后六句写“金山留两日”。前半写风景,后半写人事。

开头两句,借用佛图澄言铃语之事,预言大风将至。同样是“塔上一铃独自语”,佛图澄用来说吉凶,苏轼用来说风兆。这句的写法属于“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即用古人之语而不用其意。更妙的是,“明日颠风当断渡”,用了四个声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摹状铃声,使得铃的叮当声与其预兆的内容“颠风当断渡”在语音上非常协调,“曼声读之,便肖铃声”,仿佛铃声真在预告明日大风不能渡江。翁方纲认为:“苏诗:‘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下七字即塔铃之语也。乃少陵已先有之。”并举例说:“(杜甫)《羌村》第一首‘归客千里至’五字,乃鸟雀噪之语。”(《石洲诗话》卷一)假如真像翁方纲所说,这句则属于“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即借用古人之意而另作创造发挥,将鸟雀噪之语置换为塔铃之语,构思相近。第三四句,以“朝来”二字呼应上句“明日”,暗示铃声预报准确。以下极力铺写风势之大,颠风掀起滔天白浪,白浪拍打苍崖,倒溅船的轩窗,如飞雨一般。风势无形,借巨浪来表现其威力,“打”“射”“飞”三个动词,写白浪化雨,绘声绘色,可触可感。“龙骧万斛不敢过”二句,通过白浪中龙骧和渔舟的对比,写出一大一小两种船在风浪中的表现。“万斛”极言其大,“一叶”极言其小,这是数字对;“龙骧”之“龙”与“渔舟”之“渔(鱼)”,则是动物对。这是苏轼自己特有的“对句法”,所谓“大小气焰之不等”。然而,大者“不敢过”,小者却“从掀舞”,这里流露出对渔舟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含某种富有启示意义的人生哲理,“龙骧”因其大而患得患失,“渔舟”因其小而任性自由。苏轼后来在黄州为张偓佺快哉亭写《水调歌头》一词,其中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之句,正是重现这一场景。

以下进入“留金山两日”的主题。“细思城市”二句,仔细想来赶到湖州城里也无什么要紧事,因此蛟龙掀起怒涛欲阻我前行,实在是非常可笑,白怒一场。所以阻风留金山,不妨随缘自适。接下来叙写童仆和妻孥的不同态度,“无事久留”金山,“此风”受到童仆的责怪,却得到妻孥的嘉许,可以因风在金山暂住两天。最后写到参寥在风浪中的表现,似乎不喜亦不忧,不怪亦不许,在船上夜半不眠,只在专心聆听,等待金山寺中黎明时食粥的鱼鼓声。陈衍批评结尾“收无聊”(《宋诗精华录》卷二),其实未明白这二句是调侃参寥不管风浪、只想吃粥的戏谑之语,同时暗地赞誉僧人不以“颠风”“白浪”为意的镇定态度。

这首诗前半部分想象奇特,笔力横恣,极力渲染风浪的威力。后半部分平易从容,轻松幽默,写我与童仆、妻孥、僧人在风浪中的不同心理和态度,可谓一张一弛,一动一静,显示出苏轼自由驾驭语言的能力。

内容来源

本篇中出现的原文、注释、意思、点评内容均选自《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苏轼集》

欢迎小朋友们前往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二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专题图书展示区阅览该书。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