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一时期,德国的纳粹被彻底清算,扫进历史垃圾堆。但日本不同,日本的一些军国主义政客虽然短暂入狱,后来却都被释放,回到政府。
二战结束后,日德两国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占领军”时期,即盟军占领当地,重建政府。
在这一时期,德国的纳粹被彻底清算,扫进历史垃圾堆。但日本不同,日本的一些军国主义政客虽然短暂入狱,后来却都被释放,回到政府。
美国人走后,日本政治被这些政客家族把控着,所以日本一直掩饰战争罪,没有对二战暴行深刻谢罪。
但日本政客里也有另类,鸠山家族就是反省二战,对华友好的先锋。其后人鸠山由纪夫,官至日本首相,曾在中韩进行谢罪旅行。
鸠山由纪夫在2009年担任首相,一年后辞职。
随后他来到中国、韩国旅行,曾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向中国民众道歉。因为此举,他被日本右翼媒体斥为“耻辱”,是日本的叛徒。
但鸠山不改本色,2015年,他前往韩国首都首尔,在日本殖民时代的监狱外下跪,向无辜牺牲者谢罪。
这位政治家自称秉持家族“和平主义”的思想,愿意为东亚团结牺牲一切。
那么,鸠山家族是个怎样的家族?鸠山由纪夫为什么前往中韩“谢罪”?他的行为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1870年的东京港,一艘开往美国的邮轮,载着日本第一代留美学生鸠山和夫。
这位后来官至外务省“翻译局局长”的年轻人未曾想到,他在1886年长崎事件中力主向清朝道歉赔偿的举动,会为家族埋下百年对华友好的基因。
当清朝水兵与日本浪人在长崎街头发生流血冲突时,时任外务省官员的鸠山和夫以“非战”理念促成外交调停,最终让日本政府首次向中国正式道歉。
这一选择,在明治维新扩张思潮中显得格格不入,却成为鸠山家族“友爱”家训的雏形。
他因此获得清朝授予的双龙宝星勋章,这枚勋章至今仍陈列在鸠山家族纪念馆中,见证着早期中日外交史上罕见的理性时刻。
半个世纪后,鸠山和夫的孙子鸠山一郎,在议会对东条英机拍案而起。
1941年的日本国会,当多数议员为侵略战争摇旗呐喊时,这位法学博士出身的政客站在议席上驳斥:“所谓‘共荣’不过是军事独裁的遮羞布。”
因反对太平洋战争辞职的鸠山一郎,在1954年成为日本首相后,立即推动中日民间贸易协定签署。
他在首相官邸接待中国代表团时曾说:“战争让两国人民流血,现在该用丝绸和茶叶连接彼此。”
这种超越时代的认知,让鸠山一郎成为战后首位破冰中日关系的日本首相。他任内不顾右翼势力阻挠,批准日本商船开通至中国的航线,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民间基础。
尽管他的任期因突发疾病,在1959年戛然而止,却为儿子鸠山威一郎埋下了推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种子。
作为“大藏省”高级官员的鸠山威一郎,在1978年中日谈判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面对右翼“道歉等于背叛”的叫嚣,他在国会听证会上拿出祖父与李鸿章的往来文书复印件,并陈词:
“1886年,我们能为一场冲突道歉,1978年,为何不能为一场侵略战争反省?”
这种基于家族记忆的坚持,最终促成条约签署,也让日本政府首次以法律形式确认对侵华战争的反省。
此外,任内还推动日本政府放宽对中国留学生的限制,1983年首批500名中国公费留学生抵达东京时,鸠山威一郎亲自在机场致辞:“知识的交流不应被历史隔阂阻断。”
正因如此,当鸠山威一郎于1993年去世时,中国外交部罕见地以“中日友好事业的守护者”致哀。
2009年8月30日的东京街头,民主党支持者挥舞着“变革”旗帜涌入国会广场。
当鸠山由纪夫在众议院宣布“将把普天间基地迁出冲绳”时,这个老牌政客或许没料到,这句竞选口号会成为政治生涯的滑铁卢。
作为鸠山家族第四代从政者,他带着“友爱政治”的理想入主首相官邸,却一头撞进美日军事同盟的铁幕之中。
实际上,冲绳普天间基地自1945年美军占领以来,一直因噪音污染和安全隐患引发当地民众强烈抗议。鸠山在竞选时承诺“还冲绳和平”,迅速赢得全国65%的支持率。
可是在2009年底,在奥巴马访日的谈判桌上,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将文件摔在桌上:
“普天间基地是太平洋安全的基石,没有商量余地。”
鸠山团队试图提出“迁往冲绳县外”的折中方案,却被美方以“破坏美日同盟”为由否决。
美国国务院甚至公开施压,称“日本首相的承诺必须兑现”,但这里的“兑现”并非指迁出基地,而是放弃搬迁。
2010年5月,鸠山不得不宣布“放弃搬迁承诺”,这导致民意支持率从65%暴跌至12%。在辞职记者会上,他盯着台下记者说:“我输给了现实,但没输掉良知。”
这句带着理想主义悲壮的独白,成为日本战后最短命首相的注脚——执政仅358天,却留下了“敢与美国说不”的争议标签。
他离任时,冲绳民众聚集在首里城遗址前焚烧其画像,而东京知识分子却发起“鸠山勇气奖”,这种撕裂的民意恰是日本政治生态的缩影。
这种争议,在他退出政坛后愈发尖锐。
在2013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参观现场,鸠山夫妇在“万人坑”遗址前驻足时,馆长朱成山指着一组骸骨照片说:“这些都是平民。”
鸠山突然转身对随行记者鞠躬:“我以个人名义,为日本军队的暴行谢罪。”这段被《读卖新闻》称为“叛国行为”的画面,在日本国内引发轩然大波。
不久后,右翼团体“新日本民族派”在鸠山老家北海道发起抗议集会,称其“玷污国家荣誉”,而中韩媒体则将他与勃兰特并称为“国家良知”。
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揭示了日本政坛在历史认知上的分裂。
2015年8月12日,在首尔西大门监狱遗址,68岁的鸠山由纪夫在高温中脱下西装,双膝跪在“抗日烈士纪念碑”前。
这个距离日本投降纪念日仅3天的举动,让现场的韩国记者震惊得忘记了按动快门。毕竟自1945年以来,从未有日本前首相如此正式的礼仪谢罪。
要知道,西大门监狱曾是日军关押朝鲜抗日志士的场所,尹奉吉等烈士在此被处决。
当鸠山额头触地的瞬间,旁边的幸存者遗属突然痛哭失声,而东京的《产经新闻》却以“作秀”为题报道此事,称其“背叛国家利益”。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同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公开表示“对历史的解读应多样化”,间接否定了鸠山的谢罪行为。
但这种“背叛”的指控,在鸠山看来恰是家族使命的延续。
2013年,鸠山由纪夫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展示祖父鸠山一郎的日记:“1937年12月,东京盛传‘南京大捷’,而我收到的前线报告却是‘不分军民的屠杀’。”
这段从未公开的史料,成为他南京之行的注释。
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他用毛笔写下“友爱”二字,旁边标注着:“这是祖父留下的遗产,不应被战争玷污。”
2018年,他出资在东京建立“鸠山和平纪念馆”,专门设立“东亚战争受害者”展区。馆中展出包括中国“慰安妇”证言、韩国劳工档案等史料,成为日本国内少数公开反省战争责任的民间场馆。
与安倍晋三“侵略定义未定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鸠山在2023年的一次访谈中直言:“日本政府现在做的,是用‘价值观外交’掩盖历史罪责。”
当岸田文雄称中国为“秩序破坏者”时,鸠山由纪夫则在社交媒体晒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的照片:
“那时我们谈的是‘世代友好’,现在却跟着美国喊‘中国威胁’,这不是背叛是什么?”
这种持续的批判,让他在日本国内被贴上“亲中派”标签,却在中韩收获“良知政治家”的声誉。
2024年,他因“长期推动东亚和平”获颁韩国“世宗和平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日本政治家。
当鸠山在2022年出版《我的反战轨迹》时,书中披露的一组数据令人唏嘘——日本每年有超过300所学校拒绝教授南京大屠杀,而德国将纳粹集中营参观列为必修课。
这种教育鸿沟下,鸠山的个人忏悔显得尤为珍贵。
他不是在进行政治表演,而是以家族百年的外交记忆,对抗整个国家的历史健忘症。
2023年,鸠山在东京大学演讲时展示了一组对比照片——1945年广岛废墟与2023年福岛核灾区,并对媒体指出:
“战争与核灾难都是人类愚蠢的产物,日本应该最懂和平的可贵。”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节点,鸠山在东京举办“和平与反省”展览。展厅中央,祖父鸠山一郎的议会发言稿与他2015年的谢罪视频并置播放。
当年轻参观者问“为何要坚持道歉”时,他指着墙上的中日友好条约文本说:
“因为这是用鲜血换来的智慧,忘记它,就会重蹈覆辙。”
这个在日本政坛被视为“异类”的老人,用一生践行着家族的古老家训: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选择做一个面向未来的“逆行者”。
他常对身边人说:“政治可以妥协,但良知不能。”
参考资料:
1.《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访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佚名
2.《由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下跪想到的》综文
来源:星火彪War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