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331年,江播死了,他的三个儿子知道,桓温一定会来,江播当年害死桓温的父亲桓彝,现在江播死了,按照那个年代的规矩,血债要血偿。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桓温说了一句话,流传1600多年。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这是历史上最狂的话之一。
说这话的人,最后既没流芳,也没遗臭,但他留下的段子,比谁都多。
——《壹》——
公元331年,江播死了,他的三个儿子知道,桓温一定会来,江播当年害死桓温的父亲桓彝,现在江播死了,按照那个年代的规矩,血债要血偿。
三兄弟在丧庐里准备好了武器。刀刃藏在拐杖里。
他们等着那个18岁的仇人上门,桓温来了,他装作吊客,混进丧庐,江彪以为是普通的吊唁者,刚准备客套几句,桓温拔刀,一刀捅死江彪。
血溅丧庐,另外两个兄弟还没反应过来,桓温已经追出去,把他们也杀了。
三条人命,十几分钟解决,这就是桓温干的第一件大事,干净利落,没有废话,时人不但不觉得残忍,反而称许他。
那个年代,为父报仇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敢这样干的人,不多。
桓温18岁就展现出两个特质:胆大,心狠,这两个特质,后来让他成为东晋最有权势的人,也让他成为最有争议的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桓温其实是个"罪犯"的后代。
桓温的高祖,很可能是桓范,这个桓范,在三国时期的嘉平之狱中被司马氏杀掉,桓氏因此成为"刑家",门第不高,出身不好。
这解释了桓温后来的很多行为,他必须用实力证明自己。
温峤见到刚出生的桓温,说:"此儿有奇骨。"温峤让桓温哭一声试试,听到哭声,温峤说:"真英物也!"桓彝就用温峤的"温"字给儿子命名。
温峤笑着说:"果尔,后将易吾姓也。"
意思是,这孩子将来会当皇帝,到时候我的姓都要避讳,一语成谶,桓温后来确实有当皇帝的野心。只是没成功而已。
但这个预言,给了桓温一种宿命感。
18岁报仇成功后,桓温开始进入权力中心,他娶了明帝的女儿南康长公主,当了驸马,这是门第不高的桓温,进入顶层社会的门票。
婚姻,从来都是政治。
——《贰》——
公元347年,桓温35岁,干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灭掉成汉政权,这场战争的过程,比小说还精彩,桓温率军攻打成都。
成汉皇帝李势集中所有兵力,在笮桥决战。
战况激烈,晋军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箭矢射到了桓温的马前,将士们害怕了,想退兵,就在这时,鼓手犯了个错误,他误击了进攻鼓。
袁乔以为这是桓温的命令,立即拔剑督促军士冲锋。
误打误撞,反败为胜,桓温攻入成都,李势投降,成汉灭亡,这场胜利,让桓温威名大震,但也让朝廷开始忌惮他。
权力就是这样,你越有能力,别人越害怕你。
桓温平蜀后,在当地留了一个月,他任用贤能,安抚百姓,把成汉旧臣都收为己用,这不是仁慈,这是政治智慧,但朝廷看到的,是桓温的威胁。
会稽王司马昱赶紧让殷浩参与朝政,想抑制桓温。
桓温不在乎,他知道殷浩是什么货色,此时的桓温,已经控制了八个州,拥有自己的军队,几乎半独立了,朝廷对他,已经不能征调如意,只求羁縻。
这就是实力的威慑,桓温开始谋划更大的事业:收复中原。
他要北伐,不是为了朝廷,是为了自己的政治资本,第一次北伐,公元354年,桓温亲率四万大军,直指关中,前秦皇帝苻健被打得退守长安内城。
关中百姓牵牛担酒迎接晋军。
很多老人哭着说:"没想过今天还能再次见到官军!"这是桓温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但他没有继续追击,因为后勤跟不上。
第一次北伐,虎头蛇尾,第二次北伐,公元356年。
桓温击败羌帅姚襄,收复洛阳,洛阳,西晋的都城,桓温进入洛阳皇宫,看到荒草萋萋,宫室尽毁,他下令修复陵墓,祭祀晋武帝。
这是政治秀,桓温要告诉天下人,他是恢复晋室的功臣。
但第二次北伐,还是因为后勤问题退兵了,第三次北伐,公元369年,这次桓温57岁了,他知道机会不多了,桓温率军攻打前燕,一直打到枋头。
距离前燕国都邺城,只有二百多里,看起来胜利在望。
结果败得很惨,前燕慕容垂断了桓温的粮道,桓温被迫退兵,一路被追杀,这次失败,彻底毁了桓温的声望,三次北伐,功败垂成。
桓温明白,靠军功建立威望的路,走不通了。
他必须另想办法,政治上的失意,让桓温的野心开始膨胀,既然不能做忠臣,那就做奸臣。
——《叁》——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说这话的时候,正躺在床上,说完这话,他坐起来,眼神变了,这句话,暴露了桓温内心最深层的矛盾。
他渴望名声,不管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只要有名声就行。
这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的心理写照,但桓温的"梗",不止这一个,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桓温经过金城,他看到自己30年前种的柳树,已经粗到十围。
十围是什么概念?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
桓温看着大树,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话,比前面那句更感人,这不是政治表演,这是真性情。
57岁的桓温,看到30年前的小树苗变成参天大树。
想到自己的青春已逝,想到北伐未成,想到壮志难酬,眼泪是真的,这句话流传1600多年,就是因为它触动了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时间是最无情的敌人,但桓温的"梗",还有更有趣的。
桓温去看刘惔,刘惔躺着不起来,桓温不爽了,他拿弹弓射刘惔的枕头,弹丸迸碎,散落在床上,刘惔怒了,起身说:"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
意思是:你在这里胡闹,难道用弹弓也能打胜仗?
桓温被骂得脸色难看,这个段子很有意思,它展现了桓温和名士圈的微妙关系,桓温想融入名士圈,但他的军人作风,总是和名士的清雅格格不入。
刘惔的话,戳中了桓温的痛点,他确实打不赢仗了。
这就是桓温的尴尬:既不是纯粹的武将,也不是标准的名士,桓温还有一个经典行为:路过王敦墓的时候,他说:"可人,可人!"
王敦是什么人?东晋的大叛臣。
桓温夸王敦"可人",暴露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羡慕王敦的勇气,王敦敢造反,敢和皇帝翻脸,桓温不敢,这就是桓温的悲剧:有野心,没胆量。
桓温晚年,逼迫朝廷给他加九锡,九锡是什么?就是篡位的前奏。
曹操、王莽都走过这条路,但谢安等人故意拖延,他们让袁宏起草锡文,然后说写得不好,要重写,一改再改,一拖再拖。
桓温等不及了,公元373年7月,桓温病死。
锡文还没写完,这就是桓温的一生:有野心,无胆略,有才能,无果断。
——《肆》——
历史评价的吊诡桓温死后,谥号"宣武",这个谥号很有意思,"宣"是文功,"武"是武功,朝廷承认他的功绩,但桓温的评价,一直很复杂。
《世说新语》记录桓温的事迹80多条。
这个数量,和王导、谢安差不多,说明当时的人,对桓温印象很深,但这些记录,有赞誉,也有批评,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臣。
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说:"桓温终于不逞其志,抑郁而死。"
这是历史学家的冷静评价,桓温确实有篡位的野心,但他没有实际行动,这是现实主义者的选择,东晋的政治结构,是门阀政治。
王氏、谢氏、桓氏共同分享权力。
桓温想独吞天下,但他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其他门阀会联合起来对付他,所以桓温选择了妥协,一边表达野心,一边保持克制。
这就是桓温的聪明,也是他的悲哀。
桓温的"梗"为什么能流传这么久?因为它们反映了人性的复杂,"遗臭万年"反映了对名声的渴望。"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反映了对时间的感慨。
这些情感,每个人都有。
桓温的可贵之处,是他敢于表达这些情感,在一个讲究含蓄的时代,桓温的直率显得特别珍贵,他不装,不假,不矫情。
现代人喜欢桓温,就是因为他的真实。
他有野心,他承认,他怕死,他也不掩饰,这样的人,虽然没有流芳百世,也没有遗臭万年,但他留下的"梗",比很多圣人的教导都更有生命力。
桓温的一生,是一个矛盾体。
他是武将,也是文人,他是权臣,也是忠臣,他是英雄,也是普通人,这种矛盾,让他显得特别真实,历史上的完人太少,坏人太多。
桓温这样的人,反而更接近普通人的心理状态。
有理想,有野心,有能力,有局限,有成功,有失败,这就是为什么,1600年后,我们还在讨论桓温,不是因为他多伟大,而是因为他多真实。
来源:水木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