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 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地区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司马睿能够成功建立东晋,离不开琅琊王氏的支持。其中,王导主掌政务,王敦掌握军事力量,时人称 “王与马,共天下”。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王朝元气大伤 ,随后少数民族趁机入侵,北方陷入一片混乱,西晋最终在公元 316 年灭亡。
公元 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地区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司马睿能够成功建立东晋,离不开琅琊王氏的支持。其中,王导主掌政务,王敦掌握军事力量,时人称 “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是晋宣帝司马懿的曾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宗室子弟,在西晋末年的乱世中,并没有太大的政治影响力。而琅琊王氏则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家族中人才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王导和司马睿是同乡,两人自幼相识,关系密切。在西晋末年的战乱中,王导看出了司马睿的潜力,决定辅佐他建立新的政权。于是,王导积极劝说司马睿南渡江东,在江南地区建立根据地。
为了帮助司马睿在江东站稳脚跟,王导可谓是煞费苦心。当时,江东地区的世家大族对司马睿这个外来者并不认可,认为他没有足够的威望和实力来统治江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王导策划了一场盛大的出行仪式。在一次上巳节,司马睿乘坐华丽的肩舆,在威严的仪仗队护送下出行,王导和王敦等北方名士骑马在旁陪侍。这一场面十分壮观,吸引了众多江东士人的目光。江东名士纪瞻、顾荣等人看到司马睿如此有气势,大为惊惧,纷纷在路边参拜。这场出行仪式让司马睿在江东地区树立了威望,也让江东士人看到了司马睿背后琅琊王氏的支持。此后,王导又亲自拜访顾荣、贺循等江东名士,邀请他们出山辅佐司马睿。在王导的努力下,江东士人逐渐接受了司马睿,司马睿也在江东地区站稳了脚跟。
东晋建立后,司马睿任命王导为丞相,执掌朝政大权,王敦则担任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事力量。琅琊王氏的子弟门生也纷纷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形成了 “王与马,共天下” 的政治局面 。在这种局面下,东晋初期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王导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东晋政权与江东世家大族的合作,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王敦则凭借其军事才能,多次平定内乱,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为东晋政权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时间的推移,琅琊王氏的势力日益壮大,王敦的野心也开始逐渐膨胀 。他不再满足于仅仅掌控军事大权,而是对朝廷的最高权力产生了觊觎之心。王敦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拥兵自重,私自任免官员,将该地区变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他的行为引起了晋元帝司马睿的强烈不满和警惕 。
司马睿虽然是东晋的开国皇帝,但在 “王与马,共天下” 的政治格局下,他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了削弱琅琊王氏的势力,加强皇权,司马睿开始重用刘隗、刁协等其他氏族大臣,试图打破王氏家族对朝政的垄断。刘隗和刁协在司马睿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排抑豪强、打压门阀士族的政策,史称 “刻碎之政”。这些政策严重损害了琅琊王氏的利益,也引起了其他门阀士族的不满 。
王敦对司马睿的这些举措极为愤慨,他认为自己为东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受到了皇帝的猜忌和打压,心中的怨恨日益加深。晋元帝太兴三年(公元 320 年),湘州刺史甘卓调任梁州,王敦想要让自己的亲信陈颁接任湘州刺史。刘隗认为王敦手中权力过盛,担忧日后难以制约,建议司马睿派遣心腹镇守地方。于是司马睿任命谯王司马承出任湘州刺史。太兴四年(公元 321 年),司马睿又在刁协的建议下,下诏赦免由流民沦为佃客者,征调这些人服兵役。随后,司马睿又派遣戴渊出镇合肥,刘隗出镇淮阴,名义上是讨伐胡人,实则是防备王敦 。
王敦觉得自己受到了司马睿的步步紧逼,心中的谋逆之心愈发强烈。此时,梁州刺史周访、豫州刺史祖逖相继病逝,王敦认为在军事上再也无人能够威胁到自己,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开始积极筹备叛乱,意图推翻司马睿的统治,自己掌控东晋政权。
太宁元年(公元 323 年),晋元帝司马睿在忧愤中病逝,太子司马绍继位,即晋明帝 。晋明帝自幼聪慧,有着远大的抱负和政治智慧,他深知王敦对东晋政权的威胁,决心采取措施予以反击。
晋明帝首先想到的是加强朝廷的军事力量。然而,此时的东晋朝廷面临着严重的兵源短缺问题。扬州近郡的农民难以征发,而尚在道路转徙的流民,生计未立,无籍可稽,也难以成为征发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晋明帝把目光投向了已经庇托于大姓、定居营生的流民 。他下诏赦免由流民沦为佃客者,征调这些人服兵役,以充实军队力量。同时,晋明帝还积极招募和训练士兵,加强军事装备的制造和储备,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除了扩充军队,晋明帝还注重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他深知了解王敦的动向和意图对于制定战略至关重要。为了获取准确的情报,晋明帝亲自深入王敦军营内部探其虚实。一天晚上,他换上百姓的衣服,骑上一匹骏马,独自来到王敦的驻地湖阳。他悄无声息地把王敦严密防御的军营察看了一遍,心中对王敦的兵力部署、军事装备等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而,晋明帝的行动还是引起了王敦士兵的注意。有个士兵见他虽衣衫褴褛,但骑的马却是良种,又见其身躯伟岸,行动诡秘,绝非一般的百姓,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王敦。王敦听后大吃一惊,怀疑是晋明帝前来侦察,急忙命令 20 个士兵去追。
晋明帝在返回的路上,遇见一个卖甘蔗的老太婆。他担心被王敦的骑兵追上,便跳下马来,对老人说:“大娘,我是一个商人,因得罪了王敦那些人,所以他派骑兵来杀我。如果一会有骑兵来到,您就把这根鞭子拿给他们看,说我已走远了。” 说完,他把七宝鞭递给老太婆,然后骑马疾驰而去。不一会儿,骑兵追了上来,问老太婆是否看到一个农民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经过。老太婆按照晋明帝的吩咐,说那人早已走远,已经有十几里的距离了,并把七宝鞭递给骑兵们看。骑兵们看到如此珍贵的七宝鞭,纷纷下马欣赏玩弄,结果耽误了很长时间,晋明帝也因此成功逃脱 。
晋明帝还巧妙地利用温峤,成功打入王敦内部。温峤是东晋的名士,他机智聪慧,善于言辞。王敦对温峤十分赏识,将其视为亲信。晋明帝与温峤暗中联络,让他在王敦身边充当内应,及时传递王敦的情报。温峤为了取得王敦的信任,故意在王敦面前表现得十分忠诚,积极参与王敦的谋划。他还巧妙地利用王敦与钱凤之间的矛盾,成功离间了他们的关系 。
在与王敦的博弈中,晋明帝还积极寻求外部势力的支持。他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镇守合肥 。郗鉴出身高平郗氏,是当时的流民帅。他率领的流民武装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且对东晋朝廷忠心耿耿。郗鉴到达合肥后,积极组织和训练流民武装,使其成为东晋朝廷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同时,郗鉴还与其他流民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对抗王敦 。
太宁二年(公元 324 年),王敦病重,晋明帝觉得时机已到,决定发动总攻,彻底平定王敦之乱 。他深知此次行动的艰巨性,王敦经营多年,势力庞大,麾下兵强马壮,且有诸多心腹党羽遍布各地。但晋明帝毫不畏惧,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领导才能,精心制定了战略计划。
为了瓦解王敦的势力,晋明帝与司徒王导商议后,对外宣称王敦已经病死 。王导还带领王氏宗族百余口人,为 “死去” 的王敦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这一消息传开后,官兵们士气大振,他们原本对王敦心怀畏惧,但得知王敦已死,顿时信心倍增,都渴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家立下战功。而王敦的军队则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之中,士兵们人心惶惶,战斗力大幅下降。
晋明帝亲自率军出征,任命郗鉴为都督行扬州刺史事,负责统领扬州地区的军事事务,以稳定后方局势;任命温峤为中垒将军,与右将军卞敦一起守卫石头城,抵御王敦军队的进攻;任命应詹为护军将军,都督前锋及朱雀桥南诸军事,负责指挥前锋部队和防守朱雀桥南的阵地;任命庾亮为左卫将军,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全;任命尚书令卞壶行中军将军,负责统领中军,作为总预备队,随时支援各个战场 。这些将领们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王敦得知晋明帝宣布他已死亡的消息后,暴跳如雷 。他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决定孤注一掷,以诛杀温峤等奸臣为名,再次举兵。由于王敦病势沉重,无法亲自领兵,便任命兄长王含为元帅,与钱凤、周抚等率领五万大军向建康进发 。同时,王敦暗示钱凤等在破城后杀死晋明帝,以实现他篡位的野心。沈充亦于吴兴起兵,率领军队直趋建康,与王含的军队会合。
王含、钱凤等军水陆并进,很快便攻至建康,屯于秦淮河南岸 。温峤移驻北岸,因宿卫兵力薄弱,而所征边军尚未抵达,为了阻止叛军渡河,他果断下令烧毁朱雀桥,与叛军隔河对峙 。王导试图劝降王含,他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给王含,信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王含能够认清形势,悬崖勒马,停止叛乱。但王含不为所动,他认为自己兵强马壮,有足够的实力与晋明帝对抗,拒绝了王导的劝降。
不久,晋明帝亲自出屯南皇堂,他身披战甲,英姿飒爽,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 。他命将军段秀和中军司马曹浑等率数千甲卒,乘夜渡河袭击叛军 。在夜色的掩护下,晋军悄无声息地渡过了秦淮河,突然出现在叛军面前。叛军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 。段秀和曹浑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他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下,叛军的阵脚大乱,纷纷向后逃窜 。晋军乘胜追击,在越城大败王含,斩杀其前锋将领何康 。
王敦闻败震怒,他本就病重,得知前方战败的消息后,病情更加严重 。但他仍不甘心失败,试图强撑病体亲赴前线督战 。然而,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最终因病重乏力而未能成行 。王敦在重病之中愤恨交加,他知道自己的叛乱已经失败,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悔恨 。当日,王敦便死在姑孰军府,终年五十九岁 。他临终遗命,让王应先即位称帝再为自己操办丧事 。但王应却秘不发丧,只用草席包裹王敦尸身,外涂白蜡后埋于军府厅堂之中,而后便和诸葛瑶等纵酒行乐 。
与此同时,沈充亦进至建康城外,与王含等部会合 。而刘遐、苏峻等部边军随后也都相继赶到建康 。沈充、钱凤等认为边军远来疲惫,“未堪攻战”,遂领兵渡过秦淮河,想趁虚击溃边军 。他们虽一度攻至宣阳门外,但最终还是被边军打退 。边军在刘遐、苏峻的带领下,士气高昂,他们奋勇抵抗,多次击退叛军的进攻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遐表现得极为英勇,他手持长枪,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叛军纷纷避让 。苏峻也毫不示弱,他带领士兵们坚守阵地,与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一番激战,沈充、钱凤等军大败,死伤惨重 。他们见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军狼狈逃窜 。
晋明帝乘胜追击,他指挥着晋军对叛军进行了全面围剿 。在晋军的强大攻势下,王敦的党羽纷纷投降或被斩杀 。钱凤在逃跑途中被部下所杀,王含、王应父子逃到荆州后,也被荆州刺史王舒沉入江中溺死 。沈充在逃窜过程中迷失了方向,误入自己的旧将吴儒家中 。吴儒为了邀功请赏,将沈充杀死 。至此,王敦之乱被彻底平定 。
324 年平定王敦之乱,对东晋政权而言意义重大,犹如一场及时雨,让这个新生的政权得以摆脱危机,重归稳定。在这之前,王敦凭借手中的军事大权,肆意妄为,严重威胁到东晋的统治秩序。而王敦之乱的平定,彻底清除了这一威胁,使得东晋政权得以延续,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政治颠覆。
这场胜利对东晋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前,琅琊王氏一家独大,“王与马,共天下”,皇帝的权力受到极大的限制。王敦之乱被平定后,琅琊王氏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其在东晋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大幅下降。这使得东晋朝廷的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的权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加强,中央集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
王敦之乱的平定也为东晋的政治生态带来了新的变化。它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为其他势力的崛起提供了机会。一些在平乱过程中立下战功的将领和士族,如郗鉴、温峤、庾亮等,在朝廷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逐渐成为东晋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些新势力的崛起,与东晋朝廷原有的势力相互制衡,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格局。在这种新的政治格局下,东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依然存在,但相对之前而言,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在经济方面,王敦之乱的平定为东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战乱的平息使得百姓能够安心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东晋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发展商业贸易等,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在农业方面,江南地区的土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在手工业方面,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商业方面,建康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
在文化方面,王敦之乱的平定也为东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社会的稳定使得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东晋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东晋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在东晋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王敦之乱的平定还对东晋的对外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王敦之乱期间,东晋忙于应对内部的叛乱,无暇顾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而王敦之乱平定后,东晋得以重新调整对外政策,加强了对北方的防御。东晋政府派遣将领镇守边境,加强军事力量,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同时,东晋也积极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外交交流,通过联姻、贸易等方式,维持着相对和平的关系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