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一直称呼老首长为高科长,即使后来他当了铁道兵第十师四十八团团长也没改口,他任铁十师军务科长时称呼高科长习惯了,叫着亲切!今年五月二十五日,高科长的子女们在家里庆祝他九十华诞,我以视频形式代表几位老战友给他拜寿。高科长二女儿高红还给我发来高科长和老伴盖林英老师
我的老首长高立德
刘时运
二〇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老首长高立德走过九十岁人生之路,束装远行。得知噩耗,我第一时间向他家人致信吊唁,同时转达了老首长原在军务科时几位老部下的问候。
我一直称呼老首长为高科长,即使后来他当了铁道兵第十师四十八团团长也没改口,他任铁十师军务科长时称呼高科长习惯了,叫着亲切!今年五月二十五日,高科长的子女们在家里庆祝他九十华诞,我以视频形式代表几位老战友给他拜寿。高科长二女儿高红还给我发来高科长和老伴盖林英老师接受儿女们祝寿的视频,寿庆简朴而隆重,父慈子孝其乐融融。视频中高科长精神矍铄,兴致勃勃地点燃香烟,深深地吸上一口,再缓缓吐出,仿佛在仔细品味人生。看着他那挥手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然后弹掉烟灰的熟悉动作,眼前不由闪现出高科长在青海乌兰时的挺拔身影。
我第一次见高科长是一九七五年三月,铁十师襄渝铁路安康留守指挥所告别陕西安康赴青海乌兰归建,高科长和军务科几位战友到师部大院门口迎接姚述清参谋和我。那时高科长正当盛年,戴着一副眼镜,身材魁梧,军容严整,举手投足尽显军人气势。虽然走南闯北数十年,一口家乡话依旧字正腔圆。简短欢迎归建仪式之后,邵福宇同志即带着我到住处安顿下来。晚饭后,高科长来了,我见到高科长时还是有点紧张,尤其他那不言自威的军人气势,真让人有点敬而远之。高科长坐下随手点燃一支烟,简单询问了我家里的情况和我的过往经历,接着就直截了当地说:姚述清参谋向我汇报了你在安康指挥所的情况,干得不错。现在不要再想回团里去了,安下心来好好工作,表现得好、活儿干得漂亮,我才有底气向组织推荐,如果自己不争气,我就是到首长那里哭爹喊娘也没用。高科长说这番话事出有因。我原本在四十七团军务股干得很好,因为师部要设立襄渝铁路安康留守指挥所,军务科人手不足调我来助勤。那时我已超期服役,因此在襄渝铁路最后一次老兵退伍工作快结束时,我就向姚参谋提出了或者回团里或者退伍的要求。高科长在乌兰听了姚参谋的电话汇报之后,当即予以拒绝。这才有了上面这番谈话。关心下属,严格要求,这是军务科战友对高科长的共识。
高科长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洗礼。一九五一年二月,十六岁即从家乡山东平度参军入伍。曾任山东军区警备第二团政治处公务员、步兵一〇一师三〇二团二营五连文书。一九五二年一月,奉命随队参加抗美援朝,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隶属中朝新建铁路指挥局领导。铁道工程第十师先后执行战时铁路龟殷线、德八线(总长30.79公里)抢修抢建任务。敌人依仗其空中优势,集中大量飞机对朝鲜北部铁路持续狂轰滥炸,妄图切断中朝军队后方供应运输线,让中朝军队弹尽粮绝,无条件投降。敌机狂轰滥炸,大量铁路设施被毁坏,抢修部队伤亡严重,战斗异常惨烈。高科长和战友们一道,同仇敌忾,英勇迎敌。在一无经验、二缺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天气和敌机的狂轰滥炸,就地取材,肩挑背扛,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终于战胜敌机空袭、敌特破坏、以及洪水灾害,在战火中奇迹般地建起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障了铁路运输畅通,确保了前线战斗胜利。彭德怀司令员和金日成首相分别致电祝贺表彰。彭司令员在贺电中说:“殷山至龟城铁路是在毛主席和金首相英明而有远见的指示下修建起来的。这条铁路的修成,将进一步保证在敌人大举进攻情况下的运输供应,并将有助于我们亲密的友邦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这条铁路的修建,不仅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高立德同志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装)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当年十一月,铁道工程第十师奉命凯旋回国,改编为铁道兵第十师,高科长所在的第三十团驻扎陕西兴平县。此后,高科长跟随部队南北转战,参加了我国多条重点战备铁路工程建设,其中包括执行修建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铁路专用线——清绿铁路、和执行修建二二一厂(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铁路专用线,以及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等毛主席亲自划定的重要战备铁路工程建设。如今这些铁路已经被列为国家铁路网主干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洗礼,高科长特别钟爱身上的戎装,戎马倥偬三十二载,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四次获得嘉奖,先后荣获“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和“高立德军旅功模纪念章”。
一九五五年二月,高科长调到铁十师司令部,先后任保密室保密员和保密室主任。这期间,高科长参加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铁路专用线——清绿铁路建设,但这段往事他从未向我们说起。三十多年之后清绿铁路解密,我们才知道铁十师的前辈们在西北大漠中,默默无闻地为中华之崛起干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一九五八年二月,铁道兵兵部下达“着令铁十师移防西北修建国防铁路专线”的命令,铁十师奉令迅速调动部署,遂行任务。正在进行南(平)至福(州)铁路、以及兰(溪)至铜(官坝)铁路专用线(即新安江水电站铁路专用线)工程施工的铁十师各部队,即刻迅速拔营,昼夜兼程向目的地开进。清绿铁路建设是当时国家最高国防机密,高科长推动部队深入开展保密培训和教育,要求全体官兵做到: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死了也要烂在肚子里。保证了这项宏大的国防工程在保密状态下顺利推进。
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清绿铁路正式开工建设。清绿铁路从河西走廊兰新铁路甘肃酒泉清水站出岔,出西闸口向北穿越我国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终止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绿园,既是国防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正线全长240.65公里,站线、岔线107.58公里。铁路沿线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大部分路段穿行在沙丘、戈壁荒漠或盐碱土壤地段,植被稀少,风沙特大,最大风速达每秒40米,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干旱少雨。
三十多年之后,这条铁路才被解密标注在地图上,铁十师修建清绿铁路的事迹也才逐渐被世人知晓。在一次战友相聚武汉的座谈会上,年过八旬的原四十九团宣传股长讲述了当年参加修建清绿铁路的亲身经历。修建清绿铁路遇到三大难题:第一道难题是铁路施工技术力量十分薄弱。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是执行战时铁路抢修抢建,为战斗部队进攻或撤退提供后勤运输保障和遮断保障,抗美援朝回国后承担的任务也只是小型铁路支线建设。独家承担修建清绿铁路这样长达几百公里的长大干线铁路、而且是沙漠铁路的任务,铁十师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遇到重重施工技术难题。第二道难题是极端恶劣气候环境。风沙严重的时候,刚修筑好的路基和建好的轨道,一个晚上就被流沙掩埋了。由于风沙太大,帐篷经常被刮走,早上起来,营房门经常被黄沙堵住。第三道难题是生活困难,粮食蔬菜供应严重不足。留给当年参建老战士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吃不饱。面对艰苦环境,官兵们斗志昂扬迎难而上,你追我赶,工地上热火朝天。
高科长和战友们在戈壁沙漠挥洒青春热血,战胜无数困难,终于不辱使命,建成清绿铁路。彪炳史册的清绿铁路,至今仍让人深切感受到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一九六〇年一月十五日,铁十师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铁路管理处在绿园和平里签字,清绿铁路正式移交。铁十师也因此获得“‘两弹一星’开路先锋英雄师”的美誉。
高科长跟随部队连续作战,经历了成昆铁路建设大会战、襄渝铁路建设大会战,尤其经历了“三上青藏高原修建青藏铁路”的磨砺,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理想激情。
一九五九年三月,青藏铁路建设第一次上马,铁十师担负泉吉峡东至格尔木纳赤台段278.4公里路段施工任务。一九六〇年五月,因自然灾害奉命停建。这是高科长和战友们第一次认识高原,品尝了高原严寒缺氧的滋味。
一九六三年初,青藏铁路建设第二次上马。这年三月,高科长任铁十师司令部军务科参谋。他以饱满地热情深入部队,积极投入到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和青藏铁路海克段和海湖支线的建设之中。
早在一九六二年十一月,铁十师即奉中央军委和铁道兵兵部命令,承担修建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任务。当时国营二二一厂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代号,对外称青海省矿区,现在称青海“金银滩原子城”。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四十六团三个营的官兵冒着摄氏零下20~30度严寒,从甘肃山丹军马场迅速开进,在四面环山白雪覆盖的金银滩草原扎营。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线路全长19.699公里。从青藏铁路海晏站出岔建联络线,厂区共11条支线,4个车站(含一个编组站),1个机务段,工程总概算500.25万元。一九六三年一月五日,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广大官兵战胜青藏高原生活艰苦,施工条件恶劣等困难,经过21个月突击奋战,完成铺轨22.74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51.8万元。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工程竣工移交二二一厂,参建部队随即转移执行青藏铁路海克段工程施工。
《中铁二十局局志》记载,“为解决青海机械厂(注:即二二一厂)基本建设工程施工的材料运输,国家计委(63)第537号文件批复铁道部,决定修建海克段和海湖支线。”铁道兵兵部随即下达命令:“着令十师担任兰青铁路(注:现名青藏铁路)海晏至克土段和克土至青海湖支线施工任务”。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八日,铁十师师部由北京良乡移驻青海西宁,组织指挥海克段铁路、海湖支线、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等项工程施工。海克段全长23.737公里,由四十六团一、二、四营担任海克段海晏——黄草庄段长11.8公里工程施工;由四十八团担任黄草庄——克土段11.62公里和海湖支线7.465公里工程施工。工程自一九六三年四月开工建设,至一九六四年九月竣工移交,为二二一厂基建和核武器科研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地运输保障。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准时起爆。此时,铁十师已经挥师西南,投入到成昆铁路建设大会战之中。
到一九七四年,青藏铁路建设第三次上马。高科长这时已升任铁十师军务科科长。这次他不只自己上了青藏高原,他老伴盖林英老师也带着三个孩子跟随着上了青藏高原,陪伴高科长在青海乌兰一呆就是十年,同部队官兵一样,经受了高原严寒缺氧和戈壁风沙的洗礼。为了青藏铁路建设,高科长一家人真应了老铁道兵常说的那句话:“献了青春献子孙。”
一九七四年三月,高科长带领张祥焜、杨秀安、潘丽华、田素芝等战友,随铁十师青藏铁路乌兰指挥所先期到达青海乌兰,在全线施工全面展开之前,了解沿线社情民情,开展部队管理教育和安全教育,做好施工前各项准备工作。一九七四年七月二十日,遵照铁道兵兵部命令,铁十师师部移驻青海乌兰县城。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哈(尔盖)格(尔木)段,由铁道兵第七师和第十师共同施工建设,其中铁十师承担哈尔盖至连湖段三百九十六点一九公里修建任务。一九七四年主要做施工准备、重点工程先行开工,一九七五年全面展开施工,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铺轨至厚日车站。一九七九年九月,临时开通运行混合客车,一九八四年五月一日,正式交付投入运营。十年施工建设,铁十师投入兵力最高时达三点四三万人,投入工程机械两千七百三十多台(套),汽车一千五百八十多辆。
军务科工作头绪多、事务繁杂。其主要工作包括抓队伍管理,贯彻执行纪律条令、队列条令、内务条令“三大条令”;抓安全管理,开展安全教育、处理安全事故;抓兵员管理,制定编制定员、兵员调动、征兵、副排长以下人员奖惩任免、随军职工管理、军事实力(兵员、装备)统计报送;以及保密工作和文书承办等。高科长精于运筹,善于调动全科同志积极性,紧紧围绕部队中心工作——铁路施工,有条不紊地推进这些工作。高科长抓工作看重效果,重点明确,张弛有度,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尽管工作繁杂,他始终坚持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安全工作、队伍作风建设、新兵入伍老兵退伍等工作上,亲力亲为,毫不放松。
铁十师承建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哈连段,地处海拔2700米至3700米,线路行经青海湖北侧,翻越关角山,穿越柴达木盆地。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有沙漠、戈壁、草原、沼泽、湿地等,包括32公里长的察尔汗盐湖区和57公里长的重盐渍土地区,以及35公里长的风沙区等不良地质路段。自然条件恶劣,空气稀薄、缺氧,机械功率比内地降低25%至30%。严寒季节长,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左右,烤火期长达半年以上,一年中只有半年施工期。干旱少雨,风沙大,每年八级以上大风长达70天左右。多数地段荒无人烟,交通不便,环境艰苦,有350公里线路处于无水区,工程物资和生活物资极度缺乏。如此恶劣的环境,给部队管理和施工安全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我到乌兰不久遇上令人震惊的关角隧道大塌方。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上班没多久,军务科办公室突然传出吼声:“什么?一百多,一百多多少,说具体一点。”紧接着就看到高科长黑着脸冲出办公室,留下一句“盯紧点!让他们查清楚,迅速上报。”话音未落人就匆匆向师首长办公室去了。原来是四十七团军务股报告,十点五十分关角隧道出口发生塌方,洞内一百多名官兵生死不明。不一会儿,高科长回到办公室。吩咐参谋人员迅速将情况向铁道兵兵部和第一指挥部报告,同时向兰州军区和青海省政府通报,争取支持;与此同时,即刻联系司政后有关科室,派员跟随师首长紧急赶往事故现场。
关角山海拔4400米,关角隧道轨面海拔3700米,隧长4010米,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一九五八年九月关角隧道开工建设,一九六一年三月下马停建。一九七四年十月二日关角隧道施工复工。隧道地质构造复杂,穿过十一个大断裂层,含有大量泥灰岩、高岭岩、蒙脱石等膨胀性岩层。施工掘进遇到大量涌水,涌水量最大时达一万立方米,施工极为困难。加之工程设计变更为电力牵引,隧道净空增高0.55米,必须落底补加边墙基础,这就更增加了施工困难度。铁十师集结四十七团一营和二营两个营的兵力,在关角山展开攻坚。四月五日十时五十分,洞内离隧道出口一百多米处,突然发生三四十米长的大塌方,1589立方土石从洞顶倾泻而下,将担负出口施工的四十七团一营127名官兵堵在隧道里。
铁十师师长陈友国、政委许守华,四十七团政委王成林、副团长刘居才等师团首长昼夜镇守现场指挥抢险。开国上校、铁道兵副司令员彭海贵,铁道兵副参谋长潘田,铁道兵第一指挥部政委苏超等首长也先后赶赴 塌方现场。抢险救援部队争分夺秒抢挖“逃生洞”,为防止出现新的塌方,必须尽量缩小开挖面,人只能像老鼠打洞一样趴着用耙子、小锹从坍塌的泥石中往掌子面挖,手挖脚蹬把刨下来的泥石往洞外推。经过洞内外官兵、以及当地各族群众十四个多小时奋力抢险,翌日凌晨,终于从五十二米长的塌方体上部挖出一条“逃生洞”,被堵在洞内的战友全部脱险。
高科长从关角隧道抢险救援现场回来后,立即召开军务科办公会,他说:我在现场已经向师首长汇报了我的想法,现在要马上做 好三件事,第一到通播会议室向全师通报关角隧道塌方事故,要求各级首长引以为戒,切实吸取教训,高度重视抓好安全工作。第二开展一个月的安全教育活动,要切实抓好工前教育、工中检查、工后点评“三工”制度落实;工地设安全员的 制度一定要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要严格事故报告制度,做好季度报、半年报、以及年报工作。第三协调司政后有关科室组织安全检查组,到沿线各部队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除了施工安全,部队营房烤火取暖防一氧化碳中毒、高原行车安全等都要作为这次安全检查的重点内容。以关角隧道塌方事故为鉴,全师安全工作迅速出现新局面,有效地遏制了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老兵退伍新兵入营是军务科重要的兵员管理份内之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冬春之交,铁十师都会有数千入伍新兵和退伍老兵进出部队,吃饭喝水、行车住宿、以及迎进送出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科长要求负责兵员管理的参谋拿出详细的入伍和退伍兵员分布数据,然后根据运输能力编制兵员运送计划,同时列出沿途食宿、以及汽车运输和火车运输对接需求,之后再与司政后有关科室协商,寻求支持,共同完成送老迎新工作。每到这时,都要召开一次全师退伍工作会议,高科长在会上进行详细安排部署,尤其强调对退伍老兵沿途食宿、登车安排、护送人员选定一定要周密组织,落实到位。师还在哈尔盖、西宁专门设立工作组,高科长亲自坐镇,协调各方,让退伍老兵安安全全高高兴兴地离开部队。退伍工作结束之后,高科长还要主持召开护送退伍老兵干部座谈会,总结退伍老兵遣送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抓好队伍建设。
抓部队作风建设是军务科另一项重要职责。施工部队抓作风建设面临不少困难,官兵们成天和砂石水泥打交道,很难有时间讲究军容风纪。高科长针对高原施工部队实际,提出将部队作风建设重点放在冬季整训、放在师团机关模范带头,着力抓好部队日常养成教育、抓好重要活动时机、抓好重要节假日巡逻纠察,通过这些办法将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高科长自律意识强,十分注意自己的军容风纪,在他的带动下,军务参谋们的军容风纪一个个都倍儿棒!军务科负责部队作风纠察,难免会碰上“硬茬”,遇到“硬茬”时高科长都会第一时间出面处理。高科长“护犊子”在师机关是公开的秘密。他在科里的办公会上说,都说我“护犊子”,我“护犊子”不是让你们去为非作歹,而是给你们壮胆,让你们放得开手脚,敢抓敢管,你们敢抓敢管部队作风建设才会有希望。
在一些重要活动、重要节假日,高科长都要亲自带队上街纠察军容风纪,以此给部队做表率,推动部队作风建设。记忆中这些重要活动有: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日,开国中将、铁道兵司令员吴克华到铁十师视察,在师部大礼堂对师机关干部发表讲话。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央军委授予铁十师四十八团副团长梁忠孟“雷锋式的好干部”,师部在大礼堂召开庆祝中央军委授予梁忠孟称号大会。一九七八年十月九日,开国上将、铁道兵司令员陈再道到铁十师视察工作。在这一些重要活动期间,高科长抓住一切机会推动部队开展作风教育,组织人员开展军容风纪纠察整顿,以重点带平常,以纠察促养成,收到很好成效。
高科长着眼全局,精于运筹,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带动了军务科队伍建设。他多次在办公会上要求参谋人员要加强学习,了解国家时事政策,掌握沿线社情民情,熟悉部队、熟悉工程施工组织流程,熟悉参谋业务。他不仅自己勤于学习,挑选干部也很重视挑选对象的学习素养,工作能力。在他的带动下,爱好学习、配合工作在军务科蔚成风气,军务科成为朝气勃勃、团结奋进的战斗集体。
聚时一团火,散开满天星。在军务科共事数载的战友们不久便各奔东西。那是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室外朔风凛冽,旷野白雪皑皑。办公室门前白雪覆盖的煤堆旁杵着一尊战友们堆砌的雪人,一副萌态让人忍俊不禁。这天军务科济济一堂,在办公室为高科长赴任四十八团副团长饯行。室外漫天飞雪,室内炉火熊熊,厚厚的棉门帘将室内室外隔成冰火两重天。我们将办公桌拼成长条形的宴会桌,从食堂买来饭菜,再到军人服务社买回几瓶西凤酒和德山大曲,又在炉子上热了猪肉罐头,饯行宴就这样开席了。宴会由负责全面工作的副科长曲明发主持。高科长为人豪爽,虽然对工作要求严厉,但部属有什么事情、遇到什么难题,他还真能帮忙解决问题。在一起摸爬滚打时间长了,大家都舍不得他离开。大伙儿边说边喝,边喝边说,酒喝得越多,话也越多。言来语去,触动离别柔情,说到动情处,张祥焜(后来任军务科副科长主持工作)、赵恩良(后来先后任四十八团、四十七团参谋长)带头落泪,惹得一屋子爷们:曲明发、姚明芳(后来先后任四十九团、四十八团团长)、姚述清、相忠太、杨秀安(后来任军务科长)、李学锋和我都落泪了。潘丽华、许晶莹、骆国芳、李晓燕几位女同胞眼眶也是红红的。军务科人员几经更替,在此之前,先是老科长吕洪江、参谋吉长虎调往长沙铁道兵军政干部学校军务处,副科长阳天树调任四十七团副团长,之后田素芝调师宣传队(后来去了山东淄博),王跃成、方善书转业回家乡,马学芝和张锦明、赵冀平回了北京和四川。战友之情亲如兄弟,我们在一口行军锅吃饭,一起度过人生最美好时光,心中都留下了军营生活的难忘印象和珍贵回忆。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高科长升任四十八团团长,不辞辛劳,尽职尽责为部队建设发展禅精竭虑,高质高效地完成了该团承担的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出口至铜普段工程收尾配套施工,胜利迎接铺轨通车。一九八二年二月,高科长脱下戎装,离开部队转业到青岛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任党委副书记。仍旧一如既往,像在部队那样不遗余力地为青岛市市政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工作。
一九九七年五月,高科长到厦门参加完一个会议之后绕道武汉,我在汉口一家酒楼设宴欢迎老首长。特意邀请了原军务科参谋张志明、通信科参谋黄家利、作训科技术室工程师王工、以及勤务连指导员周发扬等高科长熟悉的老部下,一道欢迎高科长来武汉。战友重逢,喜气爆棚,高科长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好像又回到了当年在青藏高原。席间我对高科长说,你领导有方、育人有方,军务科你的老部下中,后来有4人先后当了团长、团参谋长、军务科长,转业到地方的战友有8人或者是当了一方大员、或者是当了企业高管或中层领导干部,都开辟了一方天地,活出了精彩人生。这些都得益于你当年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得益于军务科良好的锻炼成长氛围。高科长眼睛一瞪回了一句,你说的跟我没关系,这是你们自己努力,是你们的造化。
从姚明芳参谋的微信得知高科长离世的噩耗之后,我沉默良久,不相信他走了。看着当年与高科长在汉口相聚的合影,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一切仿佛昨日,那样清晰,那样绵长。(2024年10月25日)
作者简介:刘时运,1969年12月应征入伍,在铁道兵第十师服役,先后参加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建设。1983年底确定转业,到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工作。曾参加编纂《中国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2006年出版)和《中国铁路志·建设管理卷》。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著有《厚德集》。)
来源:铁道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