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手握重兵敢于造反,却对陶侃不敢扣杀,陶侃何以成为真正强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6:41 1

摘要:男人对喜欢的女人耳根子都软,王敦也就爱郑凤而忌陶侃。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王敦对有能力的军事将领都很忌惮,因为这影响他的军事专权。

晋朝名将陶侃被人无端陷害,几乎丢了性命,但是在强大的他面前,那些迫害的势力也不得不收敛并退却。

陶侃是荆州刺史,平定杜弢叛乱,居功至伟,却祸成天上来。

当时都督江州、扬州、荆州、湘州、交州、广州六州诸军事的大将王敦,是陶侃的上司。陶侃的祸来自王敦。

王敦有个喜欢的嬖人也就是女朋友叫郑凤,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严重嫉妒陶侃的战绩,经常在王敦面前说陶侃的坏话。

男人对喜欢的女人耳根子都软,王敦也就爱郑凤而忌陶侃。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王敦对有能力的军事将领都很忌惮,因为这影响他的军事专权。

陶侃也不想得罪领导,就说那我去找老王解释解释吧,陶侃这时候还比较单纯,没有看清王敦的狼子野心。

但是他的下属们说,大帅啊,你可别去,那会有去无回啊!

陶侃还是去了,去了就被陶侃扣了,荆州刺史变成了王敦堂弟的,陶侃被调整为广州刺史,表面上看这是平级调动,实则差别非常非常大。

相对于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荆州,广州当时还是蛮荒之地,并非现今的一线城市,而且还有各种叛乱,说是平调,实际上等同于发配。

王敦这么做事,显示出极大的自私和不公平,陶侃不服气的下属开始闹事,把王敦的堂弟、新任荆州刺史打得苦不堪言。

这完全是王敦没有预料到的可怕局面,他以为军国大事,自己说了便算,哪知两晋之交,朝廷都没有权威,哪里还会由着你一个王姓军头吆五喝六?乱世凡事都凭实力说话

王敦怒从心头起,带人去杀陶侃,可是他真是顾忌陶侃,几次三番、几次三番,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犹犹豫豫、迟疑不决,想杀而又不敢杀。

也是,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陶侃不是罪人,而是功臣,因功而得罪而被杀,再横的王敦都不能自圆其说,以后谁还替王敦办事?以后谁还会听王敦的调遣?王敦的声望必定一落千丈,杀陶侃就是毁自己。

陶侃看到畏畏缩缩的王敦,厉声说道,您老先生是要裁断天下的人,怎么杀个人还缩手缩脚滴?这话说得正气凛然。

陶侃有底气,是他看出了王敦心理的虚弱,他的强恰恰衬出了王敦的弱,自己强大别人才不敢胡来

王敦扣着陶侃,就像手里拿着一块烫手山芋,拿不住、吃不得、杀不掉、不敢扔,这完全是给自己找难堪。

陶侃的强,当然还因为他的那支军队和那些部下,他们在外面是对王敦的巨大压力。

王敦即便打得过这些人,也不好理直气壮地打,你虽是军事长官,但是你的枪口不对敌人,却挑自己的有功部属下手,你输了自是没有颜面,赢了也不光彩,这在道义上也就输到底了。

陶侃的强,正是强在道义上,不说社会舆论,就是王敦身边的人,都不得不劝说王敦,陶侃灭贼有功,如果不赏却得罪,那真是天理不容啊!

看到了吗,在处理陶侃这件事上,王敦只看到了眼前利益,却在方方面面都吃了大亏、并将继续吃大亏。真正强大的陶侃,完全不怕貌似强大的王敦的算计和陷害。

陶侃后来还是去做了广州刺史,他很快平定了广州叛乱、稳住了场子,强大的人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他的高光之地。

他闲来无事,每天早上把砖从屋里搬到屋外,每天傍晚又从屋外搬到屋内,有人不解,他说,我正准备到中原去建功立业呢,不能在空闲中把自己废了。有志中原,就是要出兵北伐、恢复中原。

而王敦当然也没闲着,他忙完拥立司马睿做东晋的开国皇帝之后,接下来就是忙着自己称帝的事。

看起来强横无比的王敦,在晋明帝调动朝廷大军的攻击之下,竟然病倒、病危一直到病死了,虚弱得不堪一击。

王敦之乱平定后,陶侃重新做回荆州刺史。在王敦以乱臣贼子的名头死后10年,陶侃辞官归隐、安然而逝。

在历史的荣辱榜上,王敦当然是永远地被钉在耻辱的十字架上,而陶侃在晋朝被授予大司马的荣誉职务,后世唐朝和宋朝都把他列入武庙将领之一。

更为得意的是,陶侃的孙子陶渊明成为千古留名的大诗人,人们永远记住陶侃,更乐于吟诵陶渊明的诗。

而王敦,除了偶尔说他是个坏人,谁还记得他?

陶侃相对于王敦,真是强大得甩他好几条街,而王敦那可是弱爆了。#宝藏兴趣创作大赛#

来源:面带微笑的向钱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