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阔步新时代,广大基层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针对乡村面临的产业发展的瓶颈、生态保护的压力、文化传承的困境,本着滴水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阔步新时代,广大基层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针对乡村面临的产业发展的瓶颈、生态保护的压力、文化传承的困境,本着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恒心和谦心,主动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绘就乡村振兴“丰”景画。
在产业发展中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促振兴。乡村振兴之路绝非康庄大道,而是充满着荆棘与挑战。产业技术的迭代更新、人才资金短缺、同质化等困境,皆是横亘在面前的“娄山关”“腊子口”。基层干部要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定决心,不被困难吓倒,不因挫折退缩。强化技术创新,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引入适宜乡村的先进技术成果并推动转化应用,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从业者技能水平,促进产业技术迭代。多元引才聚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拓宽资金渠道。突出特色发展,深入挖掘本土特色资源与文化,打造差异化、个性化乡村产业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以“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决心推动产业落地生根。
在生态保护中坚持长效机制,生态优先促振兴。生态振兴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难题,积极推动环保宣传进农家,提升村民环保意识,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持久的耐心,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敢啃“硬骨头”,由点及面,推动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环保措施的实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开发绿色生态产业,如生态农业、森林康养旅游等,在确保生态良好的基础上,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达成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真正将乡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文化传承中俯身求教于农,文化赋能促振兴。农民是文化振兴的主体,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基层干部应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促膝长谈,挖掘乡村传统习俗、古老技艺等文化瑰宝,记录其历史渊源与内涵。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农民讲述家族故事、地方传说,让乡村记忆鲜活起来。邀请文化专家依据本土文化特色,指导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如民俗表演团队、特色手工艺等。借助现代媒体力量,传播乡村文化,吸引更多外界关注与资源投入,从而以文化为引擎,驱动乡村全面振兴。
有志者千方百计,无志者千难万难。广大基层干部要以决心为笔,以恒心为墨,以谦心为纸,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精心绘制乡村振兴的壮美“丰”景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乡村基础。(八里镇 魏建业)
来源:七里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