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像去年,一进村口的牌坊,就根本走不动了,窄窄的入村的村道两边,一边停满了车子,一边则是被络绎前行的采茶阿姨给占据了。
《1》
昨天到狮峰的时候,其实人并不多。
这里的“人”特指的是外来的游客、外来买茶的茶客、导游等等非本村常住人士。
连采茶的阿姨也并不多。
不像去年,一进村口的牌坊,就根本走不动了,窄窄的入村的村道两边,一边停满了车子,一边则是被络绎前行的采茶阿姨给占据了。
外来入村的车子,基本上不让进村,就算让进,也进不去——根本开不动,只有龟速,还不如下车走路更快些。
而昨天进村的时候,车子畅通无阻。
竟然可以顺当地开到“十八棵”门口那家农家乐去。
一路上也只见到几位采茶阿姨迄逦而行,短短的队伍,在游客的衬托下,显得那样孤单与寂寥。
昨天的天气其实挺舒适的,虽然没有直射光,但漫射下来的温柔春阳,仍旧可以施施然地抚触着茶树们,给予它们光合作用的能量。
并且,昨天是有风的,气温也并不算低。
轻微的北风,吹干露珠,让晨起洒过的雨水,可以在早晨过半的时候便收干,露出茶树嫩绿的底色来。
从福州出发穿着短袖的村姑陈李麻花,被下午降温的寒风吹得瑟瑟发抖,临时借了茶农大叔大姐的衣服来穿。
都是中式的对襟,李麻花穿着,倒有几分炒茶技师的范儿。
只是她一下场就露馅了。
铁锅里没翻几下,就说手痛,剥下手套一看,两个小泡泡,一个在中指指腹,一个在无名指指腹。
我们一边笑一边给她涂药。
果然,百无一用是书生。
《2》
有了昨天进村的经验,我们今天没有赶早进去,而是在酒店吃过早餐,还悠闲地吹了一会儿西湖的风,才坐车进村的。
只是,今天明明大降温,一下子降了十来度,早上还下着淅沥的江南小雨,怎么今天狮峰村里的游客,比昨天多了两倍有余?
进村就花了十分钟。
车子全堵住了。
去我们常去的大叔家看炒茶,他家里坐了一桌子的客人。
只好走了。
又换了新认识的福建嫁过来的妹子家喝茶,一去也是坐满了人。
只能走了。
还去了村里几家留客吃饭喝茶的店铺,也是人满为患。
半山腰的茶吧,更是每桌都有人。
打卡的人甚至把专门给游客开僻的山道给堵住了。直播的人,拍视频的人,都在那里抢镜头。
还有人大声地对着手机屏幕喊:27号的茶,今天发货,今天肯定发。
京东与顺丰的小哥,开着车子在村里欢快地四处收件,小小的车厢,一下子就满了。
这清冷的降温天,狮峰龙井村,简直让游客,让直播间,活生生折腾成了热闹喧嚣的六月天。
真是不理解,昨天为什么不来,今天下雨还降温,反倒是来了这么多人?
李麻花笑,调侃我,说,你昨天不是来了吗,所以今天人家也都来了呀~~
好吧,原来我还有这种魔法。
那就姑且称作“陈氏吸引力”吧。
就像最近的景德镇一样,人山人海,人满为患,呈现出以下态势:“人人人人人瓷人人人人人”。
人多,瓷器少;大批人来了,瓷器却没走掉几个。
一家开在三宝的店铺,前年五一做三万,去年五一做五千,今年五一呢?
她们说,不敢想。
《3》
今天还是大采不了狮峰龙井群体种。
茶农大叔说,盼了许久,量都没办法全部上来,他家的三片群体种茶园,分别分布在胡公庙后面、以及狮子山下面,每一株茶树只能采一两根嫩芽。
但如果再不采,后面会够呛。
今天已经3月28号了,4月5日清明节指日可待。
明前龙井贵如金,明后龙井......这一点,采了一辈子茶的龙井人都知道。
万一这两天降温时间一过,到了30号31号,烈日当空,温度瞬间上来,前期孕育了这么久的群体种茶芽,立马就会大爆发,毕竟,节气流转,清明的气候即将影响龙井茶树的生长发育。
芽头开芯了可就不是头采了。
所以,今天跑了两座山头,采了大约三四斤茶青。
合起来干茶做七八两的样子。
这点子量,还不够给客户塞牙缝的。
不过已经很激动了,毕竟是头采,毕竟是群体种,毕竟是狮峰山,西湖龙井里的头一份。
是2025年的第一口香润鲜滑。
群体种头采的那种醇和与柔美,龙3是完全比不上的。
毕竟,价格摆在这里。
品种优势也摆在这里。
有条件的,自然要尝一尝,这古老龙井茶树品种头采芽头的风姿。
绰约如仙娥。
《4》
下山的时候,雨停了,风更大,更冷了。
然,上山的车更多了,人也更多了。
看了日历,发现是周五,即将迎来两个周末休息日。
西湖是杭州的名片,龙井是杭州的灵魂,这是一位司机师傅说给我们的。
狮峰便是杭州人的后花园吧。
周末的时候,上去吃饭,喝茶,爬山,休憩,好好地放松放松。
那上面空气极好,山水尤其佳。
这个春日,在这里度过,真真是美哉。
山居秋瞑,春,又何尝不是美态撩人?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来源:小陈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