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确保幸福水平,不是豪宅靓车,下半生唯一需要掌握的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14:35 1

摘要:即使想有效利用辛苦赚来的退休金也担心退休后的资产减少而不敢花钱。日本理财师頼藤太希表示:“在理财的同时以固定利率和固定金额方式提取养老金,能很好地用完资产。但关键是提取后想维持高水平幸福感,得学会花钱。”

即使想有效利用辛苦赚来的退休金也担心退休后的资产减少而不敢花钱。日本理财师頼藤太希表示:“在理财的同时以固定利率和固定金额方式提取养老金,能很好地用完资产。但关键是提取后想维持高水平幸福感,得学会花钱。”

即使被告知要学会花钱,有人仍然会因现金存款减少而担心。大多数人从小就被教育:“钱很重要,应该好好存起来”。为什么存钱很重要呢?因为在未来生活中没有后顾之忧。智能手机和冰箱等日用品突然坏掉,人受伤、生病或遭遇下岗等;手里有钱,便可以尽快处理这些问题以减少烦恼。存钱增加了生活选择的可能性,有了钱可不再为暂时的生活担忧,可以花时间想想自己如何工作和过好未来的生活。

相反,花钱可以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积累丰富的经验;通过出国旅行或学习新技能以拓宽视野。这些都是有钱且花出去才能做出的选择。存钱固然很重要,但最可惜的是人没了,钱没花完;为了增加生活的选择,不仅要储蓄,还要知道如何花钱。

有些人可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钱,所以觉得学花钱这件事和自己没关系。令人惊讶的是,大部分人为了将来会将退休金存起来而根本不花钱。

日本根据内阁府的《令和 6 年度经济财政报告(经济财政政策白皮书)》》,20岁以后个人资产金额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到60-64岁时会达到顶峰。65岁人资产平均值1800万日元,中位数也有1000 万日元;在那之后资产量并不会减少太多,到80岁时只减少了10-20% 左右。

不花钱的行为是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准备的理性行动,确实有钱可以让人安心。但如果为退休后生活储蓄的钱压根儿不花,那将是一种耻辱。

在这个两难的世界里,《DIE WITH ZERO》一书掀起了轩然大波。书中写道:“如果有1000万日元的资产就可以获得1000万日元的体验。人没了,钱没花完,意味着没法体验花钱带来的丰富人生。生命尽头我们会记住的不是'东西',而是从各种经历中所获得的'回忆',所以我们应把钱慷慨地花在经历和回忆上。许多读者观后感表示虽然认同“零储蓄死去”的理想,但很难真正付诸行动。由于这本书是一本美国书,很多人请求结合本国实际告知该如何实践它。

我们必须考虑国内的养老金制度、税收、社保等各种国情。与个人幸福有关的因素可分为“地位性资产”和“非地位性资产”。这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内特尔 (Daniel Nettle) 提出的概念。所谓的“地位性资产”,是那些通过攀比后所获得的幸福感。如较他人更多的财产,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高档的豪宅或名车等所带来的幸福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醉心于增加此类地位性资产;其缺点是所带来的幸福快乐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相反,“非地位性资产”是指不去攀比所带来的幸福感。如健康、身体素质、自主性、社会归属感、自由、平等、爱情等,不包括物质。与地位性资产不同,“非地位资产”所带来的幸福快乐是持久的。他人是否具备这些不重要,只判断是否对自己所拥有的这些感到满意。“地位性资产”和“非有地位性资产”都是生活必需,但为了提升生活幸福感,最好还是获得非地位性资产为好。

毫无疑问,有钱总比没钱好。人们都觉得临终时处于贫穷日子会过得很艰难。可是即使有钱,人没了钱却没花完也不能称为是人生幸事。因为能提升人生幸福感的是人际关系、健康、经历和回忆而不是金钱。因此必要之外无需一味过多存钱,尽可能花多金钱和时间获得上述这些体验直到生命尽头,生活才会更快乐起来。关键是以 “最大化幸福 ”为目标,而不是 “最大化财富 ”为目标。

但是我们很难做到在死之前花光所有财产。如上图所示花完我们的财产只是个理想,在不知道寿命多久情况下耗尽资财,这只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因此可以尝试将部分财产替换为可产生定期现金流的资产(以下简称 CF),如高股息股票、债券和 REITs并持有它们直到去世。有了被动收入,心理负担就会减轻;万一有需要时,还可以选择卖掉。但CF资产只可作为一部分持有,剩余资产将通过有效控制来提取。

资产提取分两种,即“每月 X 日元”按固定金额提款,以及“每月以 X %”按一定比例提取。 前者定额提款很容易理解,因为每个月要提款的金额是恒定的,而且很容易设定生活费上限;但缺点是资产会迅速减少。使用固定利率提取,资产将比固定金额提取持续时间更长,但取得的金额将逐年减少,且可提取金额每年都在变化而不知道可以提取多少。

作为弥补两者缺点的一种方式,推荐即在资产较多时以固定利率提取,资产较少时以固定金额提取;“前半时固定利率,后半年时固定金额”的方法。趁身体健康时采取固定利率提取,可以提取更多钱。之后当提取的金额减少时,通过转为固定金额提款,可收到金额的同时用完资产直到最后。

人生总在 50岁时开始好转

已发现幸福感和年龄之间往往呈 U 形。在对全球145个国家/地区研究发现,幸福感最低的年龄是 48.3 岁;它表明“人生总在50岁后好转起来”。原因是人越年轻,对未来生活满意的预期会比当下高,而到中年时会最容易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从而幸福感最低。相反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对未来心存悲观,因此觉得实际会超过预期,幸福感也会提高。此外高收入群体的幸福感趋于稳步上升,不会出现 U 形下降。

日本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了类似结果。根据内阁府的说法,表示对当前生活满意度的“整体主观满意度”,男性和女性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但到“60-89 岁”时会急剧回升。就日本人而言,人生从 60岁开始变得更好,幸福感总在人生后半段有所改善。所以一味担心未来而感到焦虑,无法享受当下是种损失。该花钱就花,请享受当下,学会高效花钱。

来源:译美丽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