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阿姨从小就爱管事、热心肠,还擅长张罗家里的饭食。可去年查出血糖偏高,她心里总像压了块大石头。街坊们劝她多活动,可刘阿姨纳闷,自己饭后常去广场舞,血糖还是时高时低。一天,她在体检中心遇到熟识的老中医,老中医只说了一句话:“动没动对地方?”刘阿姨一时愣住:难道运
刘阿姨从小就爱管事、热心肠,还擅长张罗家里的饭食。可去年查出血糖偏高,她心里总像压了块大石头。街坊们劝她多活动,可刘阿姨纳闷,自己饭后常去广场舞,血糖还是时高时低。一天,她在体检中心遇到熟识的老中医,老中医只说了一句话:“动没动对地方?”刘阿姨一时愣住:难道运动还能挑方式?其实,这种困惑并不罕见。走路、跳舞、跑步、游泳……运动方式那么多,糖友到底怎样动,能让血糖和血脂都慢慢降下来?尤其是有些细节,很多人都不明白——比如运动时间、强度和顺序,做对了才真正有效。看完你可能会发现,稳住血糖,其实没你想得那么难。
很多糖友都在问:是不是只要每天坚持走路,就能把血糖、血脂都控制住?其实,科学上的建议远不止于此。
有不止一项医学研究证明,运动对糖尿病的帮助远远超过药物。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的指南都提到,有氧运动配合抗阻训练,能明显提高身体利用胰岛素的效率。什么意思?说白了,你在动的时候,血液里的葡萄糖被更快拿去“烧”,而脂肪也更容易代谢,血糖、血脂自然降得更稳。
运动,不能光靠走走路、甩甩胳膊。仅仅快走,虽然简单,但提升幅度有限。而且太激烈、太长时间,又容易因低血糖出事。怎样才是适合大部分糖友的标准答案?答案其实很清楚——有氧+力量训练,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临床上,一项纳入1.5万人次的系统回顾显示,规律中等强度运动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0.8%~1.2%,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也随之明显改善。不仅降血糖效果扎实,而且心脑血管风险也同步下降约15%。数据很清晰,但不少人天天走路、广场舞,收效甚微,问题出在哪?
其一,运动强度太低,心肺负荷上不来,脂肪和糖的消耗有限。其二,只做一类运动,肌肉用不上力,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升不明显。其三,运动前后没监测好血糖,反而增加风险。
想彻底用好运动,最靠谱的方案,其实比你想得简单,也比想得细致。
有氧运动打基础,力量训练来加分。有氧运动就像“燃烧器”,力量训练像“助推器”,效果叠加之后,血糖血脂都下来了。
常见有氧运动:快走:可以慢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每次30-60分钟,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游泳、骑车、慢跑:四肢同时用力,能量消耗大,适合基础体力不错的糖友。太极拳、广场舞:强度适中,更适合体能较弱和年纪较大的朋友。
但这还不够,建议每周再加上2次左右力量训练。比如:居家进行弹力带拉伸、哑铃举重、深蹲或借助椅子的登阶练习。力量训练可提高肌肉质量,让胰岛素在体内“更好使”,这样血糖更容易进到细胞里被消耗。
此外,来自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报道显示,每次最佳运动时间是在餐后1小时左右。身体里的葡萄糖浓度最高,运动正好把这些“高峰期”的糖给消耗掉。一项随访3年的跟踪数据显示:坚持餐后1小时快步走,3个月后血糖平均下降幅度高达19%。
还有几个关键细节,多数人没注意到——
高血糖时别运动,防止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时更要及时补充糖分。运动前后要测血糖,确保安全。坚持一周不少于3天,锻炼越规律,效果越明显。
日常坚持运动,不需要每次都“拼到澎湃”,方法最重要。给糖友几个实实在在能照做的建议:
选合适的时间段,比如早饭后、午饭后1小时,既安全又高效。
保持“能说话但微微出汗”的节奏,别一上来就猛冲。
步数不是唯一指标,持续时间更重要。
运动中有不舒服,比如心慌、气短、腿软要及时停下来。
陪伴式运动更能坚持,比如约好家人朋友,总有人拉你一起动。
场地安全第一,别怕慢,重在持之以恒。
坚持3个月以上,很多人反映腰围瘦了,心情也变好了,长期控制下,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可达1%左右,心梗、脑卒中等风险下降一成以上。特别提醒,有基础心脑血管病的人,一定要和家医师沟通后再制订计划。
其实健康,很少靠“魔法药”,更多要靠靠谱的行动。运动是最经济的控糖“神器”,但也没必要一味冒险和极限打鸡血。血糖、血脂稳住了,自己也能感觉到状态大不一样。今天开始试一试,也许3个月后的你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
3. 《循环杂志-运动对2型糖尿病血糖与脂质影响》
4. 《中老年运动与慢性病预防干预指南》
5. 《ADA糖尿病运动与生活方式管理共识》
6.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运动对糖脂代谢调整作用》
7.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科普讲座》
来源:鲁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