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22万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却有企业6000月薪招不到人!70%的大学生毕业后不再从事本专业工作。是我们不够努力呢,还是大学教育已经与社会需求彻底脱节?真相远比想象中更扎心…”
“1222万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却有企业6000月薪招不到人!70%的大学生毕业后不再从事本专业工作。是我们不够努力呢,还是大学教育已经与社会需求彻底脱节?真相远比想象中更扎心…”
聊个1块钱的话题: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是真的没岗位,还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出了大问题?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创历史新高。但讽刺的是,制造业企业甚至拿出6000元月薪也招不到合适的人。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招工难”,这种撕裂的局面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很多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其实还停留在十年前甚至更早。
教材还是用的老教材:有部分教师仍停留在“填鸭式教学”的舒适区,用20年前的教案应对新时代的学生。
在理工科专业基础课中,仅有38%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企业需要的是能上手的“现场工程师”,但院校培养出来的往往是赵括版“纸上谈兵”。
有一些泛文科、传统商科类专业“人多岗少”,而制造业、新能源、芯片设计等行业的实操类岗位却遭遇“人才荒”。约7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不再从事所学专业工作,有超50%学生不满意本专业的学习。
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与市场能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
许多毕业生倾向于办公室白领工作,但对制造业、基层技术岗位兴趣不高,主要嫌累。
毕业了,那你得解决就业吧!在专业和岗位不匹配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毕业生转向外卖配送、直播助理、微商等灵活就业形态。这类岗位普遍存在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缺失、职业发展路径模糊等问题。
由于大环境不好,大学生到处都是,市场就这么大,难免会出现1000个人抢一个岗位。
那怎么办?路在哪里?
对学生而言:主动破局,提升自己综合能力
弥补自己的不足:密切关注心仪岗位的招聘要求(JD),识别技能差距,有目的地通过在线课程、实训项目等方式补足。比如说,传统环境工程学生补上Python和LCA软件,可能就能切入“碳排放管理师”岗位。
重视实践与“微证书”: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训项目,获取能被行业认可的项目经验和微证书,为简历增添砝码。
加一些兼职群,拓展求职渠道:加入垂直领域的校友群、专业社群,其内部推荐成功率远高于海投。
对高校而言:建立并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削减过剩专业,增加市场急需专业。大幅提高课程中包含实践环节的比例,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行业趋势分析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
对企业公司而言:企业应更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源头,通过联合实验室、创新工坊、“产业教授”等机制,提前锁定和塑造所需人才。改善就业环境,特别是制造业企业,需要从工作环境、管理模式、薪酬福利、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系统升级,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困局,是教育滞后、观念落差、经济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破解它,需要个人、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我们每个个体而言,在无法迅速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主动适应变化、精准提升自我、转变就业观念,是在当前就业市场中突出重围的更现实路径。
记住,时代的洪流中,唯一的确定性就是变化本身。我们能做的,是让自己成为那个能持续学习、不断进化的人。
来源:农民工金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