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隆重举行。包括东风61在内的一系列先进武器在这次阅兵式上亮相,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极其强大的军事力量。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2025年9月3日,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隆重举行。包括东风61在内的一系列先进武器在这次阅兵式上亮相,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极其强大的军事力量。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阅兵作为彰显国威军威的独特仪式,并非现代独有。中国古代的阅兵依然有相当多的看点,尤其是汉朝和唐朝这两个朝代的阅兵式,闪耀着中国历史上相当独特的军事智慧。
汉朝是中国大一统王朝阅兵制度形成的重要时代,汉军阅兵通常和“祭兽”活动同时展开。后汉书记载“立秋之日,白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以荐陵庙,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躯刘。”汉朝阅兵,不仅仪式相当的庄严肃穆,阅兵场上还有士兵的打斗表演,做到了表演和实战检验的有机融合。
西汉时期,当时的汉帝国就非常重视阅兵活动开展。基本上每年的秋季,不管是汉朝的中央军还是地方军,其都要进行一次阅兵活动。通过专业机构不断的选拔和锻炼,汉帝国军队通过阅兵具备了多种作战能力。
比如轻车突骑,展示了汉军骑兵的机动性和突击能力,后来汉军决战漠北,斩杀匈奴7万人的大战所取得的胜利就和“轻车突骑”日常的训练分不开。“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体现出汉军步兵各个兵种之间的密切配合。“材官雏发、矢道同的”让汉朝弓弩手的作战能力不断地提升,而“下马地斗、剑戈相接、去就相迫”的阅兵项目,展示了汉军强大的肉搏战实力。一系列训练科目的不断强化和整合,让汉军逐渐具备了决战匈奴的强大战斗力,为后来汉武帝时期汉军的开疆拓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样一来,通过阅兵选拔官兵和提升战斗力,就成为了历朝历代阅兵的重要原因之一,传承至今。
汉文帝时期对细柳营的视察,就是我国古代期阅兵的一个经典案例。当时,匈奴随时有可能入侵汉朝北方,汉文帝让周亚夫率领军队驻扎在细柳营。有一次,汉文帝到细柳营视察军队,遭到了守门士兵的阻拦。守门士兵告诉汉文帝,即便带有天子的符节,得到将军的准许才能进入军营。汉文帝进入军营后,又被部队要求不准骑马只能步行。而周亚夫本人从大营出来后,以军礼拜见汉文帝,并未行君臣礼节。
汉文帝并未追究周亚夫的“错误”,相反,汉文帝还夸奖周亚夫本人治军严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周亚夫由此成为汉朝治军的典范。
到了唐朝时期,中国古代的阅兵制度又有了全新的内涵。大唐帝国的军队开辟127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土,扫突厥平高句丽战日本,这一系列赫赫战功的背后,就离不开极其经典的唐朝阅兵。唐朝阅兵,进一步提升了阅兵和军事训练的融合度,并且呈现出制度更加规范的特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李世民和李靖交谈军事的重要参考资料,在相关的史料中便可得知,阅兵是唐军锻炼摔打部队的重要方法。唐军会根据士兵的特长和体能的情况不同,有针对性的训练士兵的战斗力,全面提升士兵的专业军事素养,将军会亲自检验训练成果。等到时机成熟之后,皇帝就会亲自检阅部队。
那大唐帝王会选择在哪些场合以三军统帅的身份检阅部队呢?一般选择在大部队出征或凯旋的时候进行,出征的阅兵,皇帝会提升将士的士气,让官兵们做好打硬仗恶仗的心理准备。比如,唐军多次进攻高句丽,爆发了惨烈的安市城之战。而李世民往往选择在部队出征前检阅将士。等到部队打完仗凯旋归来后,皇帝又会选择阅兵,慰劳奖励三军将士,接受百姓的欢呼。
还有一个案例能体现出唐朝阅兵对战局走向的影响,公元774年,当时的吐蕃大军长驱直入,对边境构成严重威胁。唐代宗命令郭子仪进行大阅兵,检验部队战备训练的同时,还向吐蕃部队展示唐军的强大实力。“乙酉,诏郭子仪等大阅兵师以备吐蕃”,最终起到了震慑敌人的效果。
而皇帝本人也能通过阅兵看出部队的实际问题,甚至会通过阅兵巩固自己的权利。唐玄宗李隆基依靠政变上台,军内根基并不牢固。为了进一步掌握军权,公元713年,李隆基在骊山下举行阅兵。当时,参加阅兵的部队总兵力有20万,横亘50多里路,旌旗猎猎,场面壮观。
然而,由于个别部队的检阅出现了失误,李隆基本人非常不满意。在很多大臣求情的情况下,李隆基直接杀掉了兵部尚书郭元振,这下所有的官兵都得听从李隆基的号令,李隆基进一步实现对唐朝权力的掌控,为开元盛世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广打下基础。
从细节的角度看,唐朝部队的装备种类繁多,刀、枪、剑、戟等冷兵器工艺精良,弓弩类兵器射击精度高,唐军铠甲品种多样,各类品种加起来有13种之多。在阅兵中,士兵手持各类武器,身穿闪闪发亮的铠甲,显示出极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大唐自信的国家形象。
那么,整体来看,汉唐阅兵既又联系又有创新。阅兵都体现出汉唐两朝对部队战斗力的建设的重视,从基层的训练到皇帝的考核,汉唐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阅兵和部队战斗力检验的流程。
从创新的角度看,汉唐的阅兵都为后世阅兵提供可以参考的案例。比如细柳营的检阅就成为治军严格的典范,唐朝李世民的战前阅兵成为提升士气的做法。而唐朝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改革,让唐军阅兵和军事训练实现深度融合,将阅兵作为日常军事活动的一部分得到了充分发扬。而后来的朝代也都在唐朝阅兵制度基础上进行调整,宋朝阅兵注重技术展示演练,明朝阅兵就注重部队的规模和先进装备的亮相。
通过对汉唐阅兵制度的回顾与研究,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历史中不断地汲取智慧,为当代中国的军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来源:冷兵器研究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