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为什么难推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08:52 2

摘要:车路协同(通常指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与协同,也包含车与车、车与云、车与行人的信息交互)在前几年被很多人认为是自动驾驶落地的最佳方案,车辆可以借助路侧感知、交通信号、云端算力和高精地图来补强自身的盲区,提高通行效率与安全性。在很多小规模试点车路协同都展示

车路协同(通常指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与协同,也包含车与车、车与云、车与行人的信息交互)在前几年被很多人认为是自动驾驶落地的最佳方案,车辆可以借助路侧感知、交通信号、云端算力和高精地图来补强自身的盲区,提高通行效率与安全性。在很多小规模试点车路协同都展示了很惊艳的效果,但从“试点”到“大规模普及”之间,车路协同方案始终隔着一道厚厚的现实墙,为什么车路协同如此难推行?。

为什么要做车路协同?

车路协同的核心价值在于把单车感知的“局限性”用外部信息补齐。单辆车主要靠车载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进行感知,这些传感器受遮挡、视角、光照和气候影响,面对复杂交叉口、行人盲区、突发障碍物时依然会有感知或预测误差。路侧单元(RSU)可以放置在十字路口、隧道口、危险路段,拥有不同视角的传感器以及固定供电和算力,能补充车辆短时无法获得的信息。再把这些信息通过低延时通信分发给过往车辆或云端,就能在理论上显著提升预警能力、协同路径规划和流量组织效率,尤其在拥堵缓解、盲区预警、协同变道与复杂交叉口通行方面潜力明显。这些好处很直观,但也正因为牵涉到“把多个参与方的系统连起来”,它不是单个厂家把一个零部件换掉就能完成的改造——这就是问题的起点。

技术层面的难点:通信、时延、同步与融合都不是小问题

把路侧感知的数据准确、及时地用到车端决策里,必须满足严格的性能指标,而实现这些指标在现实环境中并不容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信技术本身。车路协同依赖的低延时、高可靠链路有多种实现路径,其中包括基于专用短程通信(DSRC)与蜂窝车联网(C-V2X,包括PC5直连与Uu通过基站两种模式)等。不同技术在覆盖、延迟、穿透与部署成本上各有利弊,且在全球多地并没有统一选择。网络的分散导致设备兼容性差、运维复杂,并且在城市高楼密集区、地下隧道或天气恶劣时,链路质量波动对安全关键信息的可用性影响极大。

再有就是时延与同步问题。许多车路协同应用要求端到端时延在几十毫秒量级,并且数据来自多源(路侧传感器、车辆自身传感器、高精地图、云端预测模型),这些数据需要精确对齐才能进行可靠的多传感器融合。时间戳漂移、网络抖动和处理链路中的缓冲都会导致实际可用信息的时效性下降,从而把安全边际压缩。要做到子百毫秒级的确定性通信与端到端可验证延迟,需要在网络、终端和云端之间建立统一的同步机制和延迟预算,这在实际跨运营商、跨厂商的生态中非常难以强制执行。

再说数据融合与语义一致性。即便路侧把目标检测、轨迹预测发给车辆,车辆也要把这些外来信息与本地传感器结果进行融合。不同厂家的感知输出格式、目标ID定义、置信度含义都可能不同,若没有统一的语义标准或转换机制,融合容易产生冲突、重复或丢失关键信息。此外,路侧检测的误报和漏报问题若不能被明确标注和度量,会对车辆的决策逻辑产生误导。高阶的协同功能(比如交叉口协同通行排序)还需要共识机制,多辆车在接收到不同版本的路侧数据时如何达成一致决策,这是分布式系统中的一致性与容错难题。

最后是定位与高精地图的准确性。车路协同通常假设参与车辆能在厘米级或几十厘米内与路侧设施坐标对齐,但现实中的GNSS遮挡、多路径误差以及地图版本不一致都会导致定位偏差,从而使得路侧下发的“某行人位于车道X,距离Y米”的信息与车辆本地感知不匹配。实现可靠的位姿对齐并在系统内传播其不确定度信息,是把信息安全地用于决策的前提,但这一步在大规模应用中经常被低估。

非技术与组织层面的阻碍:谁出钱、谁维护、谁负责?

技术问题可以逐步攻关,但车路协同更大的现实障碍往往是体制与利益分配。路侧基础设施传统上由政府或城市交通部门负责,设备采购、建设和养护的预算来自公共财政或交通专项资金,而车辆厂商和网约车公司则是潜在的主要受益者。如何把公共投资与私有收益对齐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城市是否愿意独立承担全部成本而得不到直接回报?厂商是否愿意为不确定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资金?只有把这些问题厘清,才能进行车路协同的下一步动作。

责任与法律问题进一步复杂了车路协同的实施。车路协同把更多决策依据交给了外部系统,当发生事故时,很难划清车辆制造商、软件提供方、网络运营方和路侧设备运维方之间的责任边界。现有法律框架和事故鉴定流程多数基于车辆行为与车载系统的可追溯性,加入第三方路侧输入后,取证链条和责任认定标准需要重新制定,这种不确定性让许多商业公司在没有明确法律保护前对车路协同保持谨慎。

为了推动车路协同,还需要考虑运营与维护的长期成本。路侧感知设备不像一条路灯那样“装好就算”,传感器需要定期标定、清洁与软件更新,网络设备需要打补丁,整个体系需要稳定的运维团队和预算保障。很多试点项目可以拿到资金测试功能,但想要全面铺开,其成本之大,且难以持续投入,设备渐渐老化,数据接口停更,易导致早期投入的价值流失。

标准化和生态构建也是车路协同全面铺开需要面对的难题。虽有一些行业标准与规范在推进,但厂商之间对接口、数据格式、安全认证流程的实现各不相同,缺乏一个能在全国范围内部署的统一方案。没有大规模互操作性的生态,应用就只能停留在封闭园区或少数城市的孤岛式部署,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商业模式。

安全、隐私与网络攻防:网络安全是车路协同不可避免的话题

把车辆关键感知和部分决策链路开放出来,一方面提高了能力,另一方面也放大了被攻击的可能。恶意篡改路侧数据、伪造信号、阻断通信或发起拒绝服务攻击都可能直接影响交通安全。防护不是简单的“加个证书”,而是要建立从硬件到应用层的多重可信机制,这其中就要包括设备身份认证、链路加密、异常检测、回退策略以及对信息可信度的量化评估。如果在出问题时系统没有安全的降级或“本地优先”的策略,一旦外部信息失真,车辆仍然可能按错误指令行为,带来更大的风险。

此外,隐私问题也必须考虑。路侧感知可能会记录车牌、人脸或行人流动轨迹,这些数据的采集、存储与使用需要合规框架与最小化原则。若没有透明且受监管的数据管理机制,公众对这类系统的接受度会很低,进而影响推广。

场景与规模:小范围能做大范围难在哪儿

很多车路协同的成功展示来自封闭园区、产业园或特定路段,这些场景的共同点是参与方少、环境可控、设备集中管理且流量可预测。把同样的方案放到开放城市交通环境,就会遇到更多如各种车型混行、摩托车和非机动车的行为不可预测、临时施工、活动管制、恶劣天气、信号故障、以及数以万计接入设备的认证与并发问题等异构问题。系统在小规模下表现良好,但在城市级别的系统工程中,互操作性、可扩展性与容错性都会被放大检验。很多技术在被放大后将暴露出新的边际效应问题,使得原本可行的算法或协议需要重新设计。

车路协同并不是一夜之间普及,而是需要分阶段、分场景、重运维与闭环相结合,想让车路协同真正落地并起效,不能只靠一次性技术集成或漂亮的演示。一个务实的推进路径应从需求最清晰、回报最直接的场景切入,比如在高速匝道管理、隧道预警、临时施工区管控和繁忙交叉口先行试点。在这些场景里,路侧信息的边际价值高,且便于评估效果与经济回报,从而更容易形成持续的财政或商业投入。

在技术实现上,需要把重点放在“可验证的可靠性”与“退化优先策略”上。也就是说,在设计任何协同服务时,同时要定义当外部信息不可用或被判定为不可信时车辆的安全降级方案。建立跨厂商的基线接口与语义定义,至少要在一个城市或区域内达成一致。时间同步、定位误差传播与信息不确定度的表达也应成为协议的一部分,让融合层能以概率而不是绝对判断来处理路侧输入。

在制度设计上,更应推动“公私合营”的投资与运维模式。城市可以承担基础设施的初始建设与长期维护,而车辆厂商或出行平台则可以通过服务订阅或按使用付费的模式分摊成本。政府需要给出明确的责任分摊与事故处理指引,从法律层面进行明确将显著提高私营部门的参与意愿。此外,试点项目应当在早期就纳入独立的安全评估与第三方审计,通过公开的数据和安全报告来提升透明度与公众信任。

最后就是生态与标准的持续推进。政府与行业组织应牵头制定可操作的互操作性规范、数据隐私保护框架、以及设备认证流程,推动通过合格供应商清单、统一接口规范和开源参考实现来降低采用门槛。对运营商和设备厂商也要设计合理的激励和问责机制,确保设备生命周期内的更新和维护不被忽视。

最后的话

车路协同是提升交通安全和效率的有效工具,但它不是某个算法或单一产品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技术、组织、法律和经济多方面协同的系统工程。短期内我们会看到更多分布式的小规模成功案例,也会看到若干因为运维或兼容性问题而失败的试点。想把这种技术从“试验场的亮点”推进到“城市的日常服务”,需要时间、标准、合适的商业模式和对安全与隐私的严谨治理。务实推进、先解决能验证效果的小场景、做好退化逻辑与运维保障,往往比追求一夜铺开的宏大计划更能带来长期价值。

来源:奔驰看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