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铁血抗日,这条教训最深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09:26 2

摘要:若用更宽阔的视角审视,中日之间最激烈的侵略与抵抗则可上溯至1894年甲午战争。

抗日战争到底打了多少年?

最初讲的是八年抗战,后来又将起点向前延伸至九一八事变,变成十四年抗战。

若用更宽阔的视角审视,中日之间最激烈的侵略与抵抗则可上溯至1894年甲午战争。

甲午之前,一个搞明治维新,全面向西方学习,另一个搞洋务运动,只学夷技不学制度,这种分野的结果早就被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所预见。

1894年,黄海上炮火轰鸣,打破了中日之间千余年的不平衡,日本不仅击沉了北洋水师的铁甲舰,更击碎了大中华天朝上国的迷梦幻想。

黄海鏖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旅顺屠城,两万同胞血流成河。

《马关条约》一纸赔款割地,台湾自此孤悬海外,两亿两白银化作日本扩军备战、再度侵华的资本。

甲午之败不仅是一次军事溃败,更是民族精神的分水岭,沉睡的东方大国被彻底打醒,亡国灭种的阴霾自此挥之不去,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深渊。

这其中的逻辑很简单,连弹丸之地的日本都能把中国打倒在地,其他国家自然也会蜂拥而上,吞食瓜分。

欧美得经济资源之利,沙俄获土地山川之广,甲午之耻成为山河破败的最重要标志。

甲午得胜,让日本的民族自信心得到空前膨胀,他们发现中国不过如此,空有庞大躯壳,实则已溃烂腐败至极。

于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出兵最多,直捣北京,获利甚丰。

1904年日俄战争,又挥舞着刺刀与俄国平起平坐瓜分中国的领土。

1914年,借口对德国宣战,山东变成日本人的势力范围,并且在巴黎和会得到认可巩固。

1915年,日本单方面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野心已昭然若揭。

1928年,为阻止中国南北统一,在制造济南惨案,用极残忍手段杀死中方公使蔡公时,逼着蒋介石从济南仓皇逃离。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身受之耻,以五三为第一,倭寇与中华民族结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

这些事件如同一道道伤疤,鞭挞在中华民族的肌肤之上。

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的爆炸声成为日本全面侵华的前奏。

短短四个月,东北沦陷,3000万同胞沦为亡国奴。

自此,白山黑水间,义勇军、抗联以血为火,杨靖宇、赵一曼用草根棉絮果腹,开启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争。

东北沦陷后,1932年一二八事变猛攻上海,同年炮制伪满洲国。

1933年占热河,逼签《塘沽协定》,1935年策划华北自治。

这些步步紧逼的侵略行径,一步步勒紧了炎黄子孙的咽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直至1937年卢沟桥枪声响起,全面侵华的铁幕正式拉开。

回望这段历史,最令人痛心的不是日本的强大崛起,而是中华民族的内部糜烂分裂,这才给侵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直到民族危机达到顶点,各政治力量才逐步形成抗日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终于形成。

从1894到1945,五十一载屈辱与抗争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分裂必致覆亡。

民族团结是生存发展的基石,国家分裂只会带来任人宰割的命运。

唯有团结一致,方能抵御外侮;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甲午惨败到抗战胜利的历史转折证明,当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拳头时,任何外来侵略都必将失败。

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只要中华民族不内耗、不斗争,就没人敢欺负我们。

来源:燕梳楼头条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