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智库:2025-2035 年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报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5 15:04 1

摘要:在科技发展的长河中,人形机器人正逐渐从科幻作品中的想象元素,转变为现实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存在。Abundance360 发布的《2025 -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报告》,为我们全面且深入地呈现了这一领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不仅是对技术发展的记录,更是

原创 欧米伽未来研究所 欧米伽未来研究所2025

在科技发展的长河中,人形机器人正逐渐从科幻作品中的想象元素,转变为现实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存在。Abundance360 发布的《2025 - 2035 年人形机器人发展趋势报告》,为我们全面且深入地呈现了这一领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不仅是对技术发展的记录,更是对社会经济变革的前瞻性洞察,让我们得以一窥人类与机器人共生的未来图景。

回首往昔,人形机器人的概念在人类文化中早有迹可循。过去的一百年里,影视领域的众多经典机器人形象,像 1927 年《大都会》中魅力神秘的 Maria,她宛如未来世界的使者,以独特的外形和未知的能力,开启了人们对机器人的想象大门;1977 年《星球大战》系列里的 R2 - D2 和 C - 3PO,它们一个灵动俏皮、一个古板又可爱,凭借鲜明的性格特点,成为了无数人心中机器人的经典形象。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大众对机器人的认知,为现实中机器人的研发设定了最初的想象蓝本。

而在现实世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 60 年代,SRI International 研发的 “Shakey” 堪称机器人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它犹如一个好奇的探索者,凭借着高高架起的电子设备和相机,努力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尽管行动略显笨拙,但它开创性地实现了自主感知和推理,这种突破为后续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思路,犹如为机器人注入了 “智慧的种子”。2000 年,本田推出的 ASIMO 更是引起了全球轰动。它身着类似未来太空服的外壳,举止优雅,能够轻松地完成跑步、踢球、跳跃等复杂动作,还频繁亮相于各大重要场合,如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敲响开市钟声,与底特律交响乐团默契配合,在电影首映礼的红毯上自信漫步等。尤其是在 2014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期间,ASIMO 用流利的英语礼貌问候,并展示高超的运动技能,让全球观众为之惊叹。不过,早期的人形机器人由于技术限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实际应用场景十分有限,更多地是作为科技成果的展示品,停留在人们的惊叹与好奇之中。

技术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核心动力,其进步犹如一场多领域协同的盛大交响。多模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为机器人赋予了 “智慧的大脑”。以 OpenAI 的 GPT - 4o 为代表,它具备强大的视觉、听觉和语言交互能力,使得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息。借助强化学习技术,机器人在工厂环境中可以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在家庭场景里,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的需求,提供贴心的服务。

硬件技术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行星滚柱丝杠、无刷电机、谐波减速器和六轴力传感器等先进部件,如同机器人的 “肌肉骨骼”,让其动作更加灵活、精准。LiDAR 传感器的发展堪称奇迹,曾经它体型庞大、价格昂贵,如今尺寸缩小到千分之一,成本降低到百分之一,这一变化使得机器人能够更敏锐地感知周围环境,为其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导航提供了有力支持。电池技术也在不断突破,每两年约 20% 的能量密度提升,以及锂离子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预计到 2030 年每千瓦时成本降至 80 美元。此外,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等新技术的探索,为解决机器人续航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让机器人能够更长时间、更高效地工作。

市场需求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在多个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护理领域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日益迫切。到 2030 年,美国 70 岁以上人口与 24 - 69 岁人口的抚养比预计达到 25%,日本更是高达 50%,欧洲和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严峻挑战。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而人形机器人凭借其不知疲倦、可精准操作的特点,成为了解决老年护理难题的有效途径。它们可以陪伴老人聊天、协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甚至完成一些简单的医疗护理任务。

在制造业和危险工作领域,人形机器人同样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汽车制造行业,生产流程复杂且劳动强度大,人形机器人可以在流水线上高效、精准地完成组装任务;在灾难救援和核反应堆工作等危险场景中,它们能够代替人类深入险境,执行救援和维护任务,保障人类的生命安全。据高盛预计,假设在这些领域劳动力替代率为 5 - 15%,全球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可达 110 万 - 350 万单位。中国和日本作为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尤为突出。日本尽管机器人密度较高,但在医疗、制造和老年护理等行业,劳动力短缺问题依旧存在;中国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创业公司积极响应,纷纷投入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希望借助这一技术填补劳动力缺口,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成本降低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支撑。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显示,特斯拉 Optimus Gen - 2 机器人的单位成本约为 5 - 6 万美元,而高端机器人成本在一年内从 25 万美元降至 15 万美元,远超预期的 15 - 20% 年降幅。这一变化得益于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分摊、AI 技术驱动的研发加速,以及来自中国的低成本组件的广泛应用。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设定 Optimus 机器人 2 万美元的售价目标,Unitree 推出的 G1 机器人售价低至 1.6 万美元。这些价格的出现,使得人形机器人逐渐走出实验室,开始走进更多行业和家庭,为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各大投资和研究机构的预测虽存在差异,但都一致指向其广阔的增长空间。高盛预计,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 380 亿美元,较之前预测大幅提升,这一数据反映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需求的快速增长;摩根士丹利预测,美国市场到 2030 年人形机器人总收入约 40 亿美元,2040 年达 2400 亿美元,2050 年升至 1 万亿美元,这一趋势表明人形机器人在美国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麦格理则更为乐观,认为到 2050 年市场价值可达 3 万亿美元,充分显示出其对人形机器人在各行业广泛应用的信心;ARK Invest 更是大胆预估,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最高可达 24 万亿美元,且家庭和制造业应用将平分秋色,这一预测描绘了人形机器人在未来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机器人数量方面,高盛预计 2035 年全球部署 140 万台,摩根士丹利预计 2050 年美国部署 6300 万台,而行业领袖如 Brett Adcock 和埃隆・马斯克等则认为,到 2040 年全球将需要 100 亿台人形机器人,这些巨大的数量差异体现了行业内外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不同预期。

在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超过 30 家资金雄厚的公司纷纷投身其中。美国和中国成为了这场竞争的核心区域,美国凭借科技巨头的支持,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具有优势;中国则因经济转型和老龄化需求的双重推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报告将主要企业分为市场领导者和新兴企业两类。

特斯拉的 Optimus 机器人无疑是行业焦点,其垂直整合模式,将 AI 研发、硬件制造和软件优化紧密结合,使其在技术和商业化方面具备强大竞争力。公司计划在 2024 年部署 1000 台 Optimus 用于工厂,探索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并将消费价格定位在 2 - 3 万美元,旨在让更多消费者能够拥有这一先进科技产品。

Figure AI 的 Figure 02 机器人展现了先进的语音交互和手眼协调能力,通过与微软、OpenAI 等行业巨头的合作,获得了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致力于实现低于 2 万美元的价格目标,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和家庭领域的广泛应用。

Agility Robotics 的 Digit 机器人专注于物流领域,与亚马逊、GXO Logistics 等企业合作,建设大规模制造工厂,计划 2024 年交付产品,2025 年推向市场,有望在物流行业掀起自动化变革的浪潮。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机器人一直是技术先进的代表,与丰田合作后,加速了其从研发到应用的进程,在工业应用领域逐步拓展市场。

Unitree 的 H1 和 G1 机器人以高性价比著称,G1 机器人售价低至 1.6 万美元,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和工业领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兴企业同样表现出色,1X Technologies 的 NEO 机器人专注于家庭应用,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 AI 系统,实现与家庭成员的自然交互;Agibot 的 Yuanzheng A2 展示了中国在高精度操作机器人领域的实力,能够完成如穿针引线等精细任务;Apptronik 的 Apollo 机器人与 NASA、梅赛德斯 - 奔驰等合作,拓展多行业应用,在制造业和物流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北京 HRIC 的开源机器人 Tiangong 推动行业发展,通过开放平台,吸引了众多开发者参与,加速技术创新;EngineAI 的 SE01 在运动控制方面取得突破,借助先进的神经网络系统,实现了人类似的流畅运动;Engineered Arts 的 Ameca 以其出色的人机交互能力受到关注,能够展现丰富的面部表情,与人类进行自然对话;Fourier Intelligence 的 GR - 2 专注于老年护理,配备先进的触觉传感器和强大的驱动系统,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Kepler 的 Forerunner K2 具备先进的硬件和智能能力,在复杂任务执行方面表现出色;Robot Era 的 Star1 在速度和耐力方面表现突出,能够适应多种复杂环境;Sanctuary AI 的 Phoenix 不断优化性能,在工业和零售领域逐步拓展应用;小鹏的 Iron 机器人融合汽车和机器人技术,在汽车生产线上发挥重要作用,并逐步向其他场景延伸。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投资,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领域。Figure AI 获得 6.75 亿美元 B 轮融资,估值达 26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微软、OpenAI、英特尔等知名企业,这一巨额投资充分显示出资本对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强烈信心。摩根士丹利创建的 “The Humanoid 66” 股票名单,涵盖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相关的公司,包括技术推动者、受益方以及兼具两者属性的企业,涉及机器人零部件、电池、半导体、运输、汽车、餐饮、建筑和电子商务等多个行业。这一名单为投资者提供了全面的投资参考,帮助他们在复杂的市场中找准方向,把握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带来的投资机遇。

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对就业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在制造业、农业、建筑、物流、安全、老年护理、灾难救援、手术和教育等行业,都将出现机器人的身影。一方面,机器人的使用会替代部分重复性、危险性和劳动密集型工作,比如在制造业的流水线上,机器人可以不知疲倦地完成单调的组装任务;在危险的化工生产环境中,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进行操作,避免人员伤亡。但另一方面,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机器人研发、维护、编程和管理等。随着人形机器人的普及,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来确保机器人的正常运行和功能升级。这就要求社会通过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改革,提升劳动者技能,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以适应这一变革。例如,开设机器人编程、人工智能算法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先进技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从社会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模式。在生活方面,它将使人们从繁琐、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创造性、个性化的活动中。人们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追求艺术创作、探索科学知识,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文化发展。在经济方面,机器人的应用有望大幅降低商品和服务成本。当机器人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广泛应用时,生产效率将大幅提高,人力成本降低,从而推动商品价格下降。Brett Adcock 认为,未来商品和服务价格可能趋近于零,GDP 则可能大幅增长,人们能以较低成本获取所需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例如,在物流行业,机器人的应用可以加快货物运输速度,降低物流成本,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快、更便宜地收到商品。

展望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技术的持续进步将使其性能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将推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将使其更加普及。但这一发展过程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能够稳定运行,避免出现故障对人类造成伤害。在社会层面,就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社会压力需要妥善应对,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通过再培训和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受影响的劳动者顺利转型。此外,伦理道德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机器人的权利与责任、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等,都需要深入探讨和规范。社会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范,引导人形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人与机器人的和谐共生。例如,建立机器人伦理委员会,制定相关道德准则,确保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符合人类价值观。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科技革命,它将重塑产业格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应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充分利用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机遇,同时妥善应对挑战,共同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社会经济格局。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并进,迎接人与机器人协同发展的新时代。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