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5岁的李先生,身高1.85米,体重350斤,BMI(肥胖指数)超50,身患糖尿病。检查报告上空腹血糖超9mmol/L,尿酸达700μmol/L,血脂超出正常值5倍之多……如此严重的代谢紊乱,让他真切地意识到,肥胖真能要命。
35岁的李先生,身高1.85米,体重350斤,BMI(肥胖指数)超50,身患糖尿病。检查报告上空腹血糖超9mmol/L,尿酸达700μmol/L,血脂超出正常值5倍之多……如此严重的代谢紊乱,让他真切地意识到,肥胖真能要命。
如果李先生只是极端个例,《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的数据则与普通人密切相关: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6~17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
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但“人生一世,吃喝二字”等毒鸡汤,以及蹒跚着几百斤体重的吃播受宠、运动群体数字的占比太少,无不表明这很难。
当国家卫健委从官方层面提醒国人减重后,这一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各地相关门诊顿时受宠,部分医院上马新门诊。但与此相比,有运动习惯的人口比例相对较少,专家认为,除了饮食方面的控制,适度运动应该成为更多中国人的习惯。
看着挺瘦,一测BMI竟然超标
“满大厅的人,都是挂号减重的。”3月15日,济南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医学代谢减重中心主治医师王静感慨,以前没有碰到这种现象。
济南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医学代谢减重中心门诊大厅,不少人在候诊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当前危害中国老百姓健康的首个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来自慢性的非传染性疾病,比如体重异常。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等。
这一表态被坊间认为是“国家喊你减肥”。
因为不减不行。
宋文文是济南历下区一所小学的体育老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已经13年。根据她的观察,原先班里可能有两三个胖些的,如今有四五个,能感受到“小胖墩”在增加。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2023年,山东省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及BMI均值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超重率由31%升至39.2%;肥胖率由13.7%升至25.2%;BMI均值由24.1kg/m²升至25.6kg/m²。
全国层面同样不容乐观。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6~17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
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
这意味着,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是“胖子”,每3个孩子中就有1个可能被肥胖盯上。在减重话题讨论中,部分网友认为没感觉到有那么多胖人。但按BMI指数,用“体重÷身高的平方”来计算,一个身高1.75米、体重70公斤看起来很瘦的人,BMI为24.49,已经到了超重边缘。
随着讨论热度的增加,无论在网络还是现实中认知中,肥胖已经超出医疗领域,在民众心里正式成为一种“病”。
三百斤的主播深夜带着你吃,能不胖吗?
“真香啊”“看得我都饿了”“真能吃啊”……
3月25日下午5点多,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主播 “麻辣蕾蕾”正在镜头前疯狂干饭。随着一碗碗的米饭拌着辣椒炒肉、咸菜下了肚,直播间的人气也在不断上涨,观看人数一度达到3000多人。
吃播的直播间
“我一天直播三场,一场吃十几碗米饭。”在直播中,她的主要目的还是带货,吃是为了勾起粉丝的食欲,从而促进下单。在短视频平台,类似的主播随处可见。部分主播体重到了三四百斤,步履蹒跚,脸色乌黑,但一天天狼吞虎咽高热量食物的画面,竟然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众多关注。
据《细胞代谢》发表的相关论述,受众在观看吃播视频时,大脑多个区域对高热量食物的反应强度比低热量食物高出多倍,这种刺激会直接导致观看者后续6小时内对高糖高脂食物的选择倾向增加 47%。
这就不难理解,在刚刚看完吃播视频后,很多人也满脑子都是烧烤、麻辣烫、火锅、肉火烧了。
除了视觉刺激,在社交平台上,类似“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等不正常却很火的“鸡汤”,从心理层面上让准备减重的群体自我麻痹,“绊”住了不少人减肥的步伐。
《2024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全国健身会员有8752.5万人。济南市一家健身房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数据基本靠谱,但在现实中,开卡群体能够坚持下来的群体不足六成。
如果跳出健身房,全国范围内有各种体育运动习惯的群体虽然在增长,但总数仍然不高。2024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周进强表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
运动习惯的缺失和高热量食品摄入,导致肥胖群体增加,由此带来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各种疾病。
迈开腿就行?减肥最难是保持
“代谢综合征+呼吸衰竭,病情危急,单亲妈妈含泪求助……”这是去年9月份,济南一位母亲在筹款平台上为重度肥胖儿子发起的求助。
肥胖问题引发的多种疾病,不仅是个人、家庭的负担,也会增加国家医疗负担。体重管理不再只是“私人的事”,已经变成了“国家的事”。
据新京报报道,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到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好消息是,围绕减重,从医疗系统到社会机构都在纷纷行动起来。
从我国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计划以来,推出的地区性食谱一度登上微博热搜。从上到下一系列的组合拳打出后,确实引发了集体减重潮。云南省92所高校将从今年毕业季开始推行“大学生体质健康优良证书”制度、石家庄抱犊寨景区宣布步行登山路4月1日起免费开放……全民正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减肥战争”。
3月13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体重管理门诊”揭牌;3月23日,聊城市第五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揭牌;3月25日,山东省立医院集团台儿庄医院儿童减重中心揭牌……国家卫健委的表态起到了效果,仅仅半个月后,济南、大连、青岛、北京等地已有50多家医院开设减重门诊。
这些体重管理门诊大部分都是跨科室整合,不仅要从全院现有体系中抽调科室人员,面对人手的紧张,有些医院还发出了招聘公告。但有了动力和门诊,是不是就能很轻易减肥?
“肥胖治疗是一个长期性、多学科综合管理过程,绝对不是单一的。”济南市中心医院东院区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延冰表示,“营养师、外科医生等要在健康减重过程中各自发挥作用。”
济南市中心医院东院区,一名高中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向医生咨询如何减肥
眼下,网上也流行着不少减肥方法。前段时间张伟丽给网友分享的“白菜汤”减肥法走红网络,引得不少网友效仿。
济南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医学代谢减重中心主治医师罗玉琪表示,这种节食方式有一定的道理,其在短期内可能减轻体重,但是由于缺乏一些营养素,时间长了也容易诱发健康问题,并不是科学的长期维持体重的方法。
减重是“小切口”,慢性病防控和保持健康才是“大工程”。
“科学的减重,并不是说你一定不能吃这个,或者不能吃那个。”罗玉琪说,不能盲目跟风“网红减肥”而忽视个体化差异。
在罗玉琪看来,减重要根据对象的体力活动、年龄、代谢的情况个体化的制定每日的热量摄入,通过均衡的饮食搭配,既保证营养摄入,又保证长期坚持,对身体也不会造成损害,才能达到一个长期的减重效果。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记者 李怀磊 李自强 李静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