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专访 | 初晓波:观日本以资镜鉴,为“风”动而传“花”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10:10 1

摘要:初晓波,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东北亚政治与外交、危机管理研究、对外观念变迁研究,讲授《东北亚政治与外交》《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等课程。主要专著有《从华夷到万国的先声》,译著有《

编者按:

本次新闻中心“我们的国关课”系列课程专访有幸邀请到社会科学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初晓波老师,通过采访走近他教授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课程。

个人介绍:

初晓波,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东北亚政治与外交、危机管理研究、对外观念变迁研究,讲授《东北亚政治与外交》《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等课程。主要专著有《从华夷到万国的先声》,译著有《帝国时代》《敦煌学五十年》等。

上午九点,勺园5号楼402办公室的门已敞开着。即便是周末的早晨,初老师也早早地到达办公室,见到我们便热情地邀请坐下喝茶。书籍和文件占据了办公室里大部分的空间,繁复中却依旧透露着学者的条理与细腻。淡淡茶香,氤氲在厚重的书香里;万千诚挚,流露在初老师的谈吐间。

在老师绘声绘色的叙述中,围绕《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课程的交流渐次展开……

愿为清风传花姿

说起《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以下简称“日政经”)的课程设计,初老师借用歌曲《风姿花传》表达自己的初衷:“我希望各位了解到的日本是什么样的国家呢?我不认为是我所理解的日本,教科书中的日本,网络平台里的日本,我只是希望在课堂上吹些许‘微风’,引发大家的思考,看同学们能不能多少看到些时代与国家背后的真实。”在学期的最后一节课上,初老师播放了这首歌,说道:“没有人见过风的模样,可是我们可以通过花摇摆的姿态观察到风吹过的痕迹。”历史也是如此,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亲眼见证它的真实样貌,但能借文献、声音、影像以及一个个具体的人、一桩桩真实的事,来窥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某些侧面。

初老师的这股“风”,常常藏在音乐里。在讲授每一个阶段的日本之前,他都会播放一段音乐或视频。通过文化符号的变化领悟历史变迁,是初老师讲授“日政经”的标配流程。“声音往往是一个时代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而音乐是年轻人最容易接受的东西”。初老师会精心筛选出每个时代的经典歌曲,比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流行的《昂首向前走》,唱出了国民摆脱战时阴霾,大步迈向新时代的自信与心声;而20世纪90年代的《川流不息》,仿佛寓意着一个辉煌的时代也如大河奔腾,一去不复返。仅仅需要5到10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就可短暂而清晰地回到那一个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历史的背景在音符的跃动中逐渐明晰起来。

初老师认为,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声音,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眼睛,带着中国式的审美观和思维研究日本隔着一层隐约的雾纱。借助日本本土创作的音乐与短片,他力图让同学们了解日本的审美观和思维,从作为“时代银幕”的文化中理解日本不同阶段大众的心态,以及支撑这一心态的具体政治、经济和外交事件。

初老师翻译的《风姿花传》的歌词

除了别出心裁的课程设计,初老师布置的期中作业也是其中的一缕“清风”,让同学们能增进知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自担任“日政经”授课教师以来,初老师坚持亲自批阅大家的期中作业。因为工作繁忙,他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对着电脑屏幕逐字逐句地改作业,具体到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会被老师圈出来。修改完毕,他还会给每个同学发送邮件进行指导和鼓励。

初老师坦言,部分学生并不会特别认真地写期中作业,回复他修改意见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但在他看来,每个人的人生原则不同,而改作业是他向来坚守的原则。旅日留学时,他的老师也如此细心地对待他的作业,“刚开始学日语的时候,有一次写自己爬富士山的作文,日语老师帮我一字一句地改,满篇红色,评语比我的作文还长,并且让我在课堂上给大家朗读,至今想起来还如在眼前。”这份感动也成为了初老师坚持批改作业的理由之一。

“哪怕影响了一两个人,我也会很欣慰。”初老师说:“我的学生当了老师以后给我发信说:‘老师我现在也在努力改作业’。看到这个,特别高兴。因为工作繁忙,我也经常想放弃,但是每次想想,原则总是要坚持,对吧?”于初老师而言,批阅作业之细,以至于还能回忆起往届同学们的作业存在哪些问题;对同学们来说,反馈邮件固定的末尾“要珍惜你的文字和羽毛”更是一抹师长对后辈的勉励与温情,一句日后伏案提笔时总会在耳畔响起的叮嘱。当留学生拿着老师仔细批改后的作业向师长亲友谈起来华经历,当学生学成离校后也走上了三尺讲台,师道之清风在国家间传递,在代际间联结。

镜鉴东洋探通途

米德曾提出“镜中之物”的概念,初老师也对此深表认同。他在访谈中提到,“自我并非一个绝对的概念。对自我的了解,依赖于他者的存在。”观察他者以了解自我,正是学习“日政经”课程的意义之一。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对外交往等有更深入的体察。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日本,同学们又可以从比较的视角反过来更好地认识中国。沿用米德的阐释,“你掌握的自己,实际上是映射中的自己”,我们所了解的国家形象也是在自己的观察和与他国互动中不断完善的。因此,初老师讲授的这门课既有了解日本的意义,又有理解中国的内涵:同学们既能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中找到中国经济发展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也能通过日本当下的老龄化、空心化、过疏化等现象看到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现象。当然,历史不会简单重复,观察他者并不意味着亦步亦趋,而是从他者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思考自我诸多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初老师补充道,“日政经”是一门聚焦于日本的区域国别课程,而对于任何区域国别研究,都要怀有温情,多做事实判断,少做价值判断。这样,我们研究的才是对象国家本身,而非带有主观色彩的变体。也正是如此,初老师坚持在课堂上“尽量不给大家结论,而是给大家问题”。

初老师在课堂上

“镜鉴”他者也在于探索更广泛的研究方法。从研究日本到研究任何一个他者国家或者地区,方法都是共通的。初老师期望通过这门课,启发同学们领悟探索区域国别研究的路径。“我希望这个课程提供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日本这个‘网中之鱼’,更期待有国内学界前辈、世界各国学者如何认识异质区域与国家的‘捕鱼之网’。”在课上的讨论中,初老师推荐了《拥抱战败》一书——作者将普通人生活纳入宏大社会转型的叙事之中,通过大量的一手日记、广告、照片等资料反映出战后日本的众生相和复杂的社会状况。

广泛搜集一手资料更是做好区域国别研究的前提。据此,初老师分享了他淘旧书的经历。淘书这一兴趣起源于初老师的学生时代,但直到现在,他仍保持着对淘书的热爱。为了淘到满足学术研究需求的资料,他甚至会以10到20年为周期,去搜集和整理市面上少见却弥足珍贵的旧书、档案和文件。比如近300本日本外交官回忆录、300多本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国的日语教科书、200多本日本人不同时代的访华记录等。初老师说,相关的一手资料在案头,他就有了开始学术之旅的信心和勇气;在资料尚未齐全之时,对区域国别等学术研究仍要怀有一份敬意,不可“轻举妄动”。

微微风簇永萦心

对于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学者来说,做到客观与理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终极目标,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很难达到。因此我们能做的,是保持谦虚态度和敬畏之心。初老师说:“我想尽量避免用我个人的情感和经历去向同学们灌输某种特定立场,而更愿意用自己的真实经历,鼓励各位和我一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腿去丈量大地,得到自己的结论。”初老师努力的方向就是给大家尽量还原一个比较完整的日本,藉此引导大家“避免先入为主的一些观念”,不是简单地追求“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而是学会在地深度调研访谈,广泛收集一手资料,寻找到分析异质国家和地区的切口,学会换位思考——进而培养历史感、敬畏感,这是初老师的期待所向,更是“日政经”的精神所依。

对于学术与生活,初老师告诉我们:学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术。“去理解跟你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是很快乐的事情。”不是只有埋头书本,滔滔不绝地讲理论才是研究,所有的兴趣都可能成为学术的资源,成为学习的动力。从战争游戏中敌国角色设定的演变规律,到音乐、戏剧或电影背后的国际关系背景,乃至美国总统夫人的时装变化反映出的政治心态……坐立行走卧,全都是可研究的问题。初老师认为,在北京大学这么好的环境中,即便将来不以学术为业,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完全可以尝试接触学术研究,广泛阅读、关注细节、享受交流,在自己擅长的语言和熟悉的领域里慢慢地一窥门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会知道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知识的敬畏、对历史的敬畏,也才有可能逐渐培养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涵育学术研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初老师1996年在日本旅行

多年以后,曾经选课的同学们也许不会再记起课上的具体内容。但在知识之外,也许更能够也更应该记住对交流的享受、对学术与生活的思考。

在访谈的最后,初老师与我们聊起了大学生活。他说,应当学会衡量什么东西重要,做好优先次序的排列,一定得有时间上的紧迫感。“读该读的书,见该见的人,走该走的路,去该去的地方;然后读更多的书,见更多的人,去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在他看来,绩点够不够高,论文写得好不好,拿没拿过奖学金当然很重要,但那并不是人生的决定性因素,更不是唯一目标,“重要的是你思考的习惯、能力的培养、健全的身心,以及你在这个园子里面熏透了的所有品质。”

不觉,已是晌午。千言万语,师者叮咛,似“微微风簇浪”,荡起思维之涟漪;这门宝藏课程背后所蕴藏的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正“散作满河星”,久久萦绕在我们心中。

采访 | 高远 吴佳芸 曹睿涵 刘名扬

撰稿 | 曹睿涵 刘名扬

审核 | 冯溢昕 吴佳芸 姚蓝

排版 | 院阳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