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午后,四岁的小星想借姐姐的玩具玩,伸出的小手被推开后,突然放声大哭。一旁的妈妈蹲下来,语气温和却坚定:“这不是你的玩具,姐姐不借很正常,有什么好哭的?”
一个午后,四岁的小星想借姐姐的玩具玩,伸出的小手被推开后,突然放声大哭。一旁的妈妈蹲下来,语气温和却坚定:“这不是你的玩具,姐姐不借很正常,有什么好哭的?”
这样的场景也许在无数的家庭生活中上演,当不占理的孩子表现出悲伤时,成年人常常急着用理性、用客观道理否认情绪存在的必要性。甚至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是否也习惯了在自己不占理却感到悲伤时,用认知强行压抑掉内心那些汹涌的情绪?
我们似乎默认了一个潜规则:只有“正确”才配拥有情绪。殊不知,情绪本来就是自然流露的,不需要经过道理的同意。
1 “先斩后奏”的生物本能
初级情绪,是我们在面对外部刺激时产生的第一个情绪,比如,我们突然看到办公桌上有一条蛇的恐惧情绪,或者得知亲人意外过世时的悲伤情绪。一旦接收到刺激(比如争吵、被指责),信号会像闪电一样直达情绪中枢(杏仁核),瞬间触发哭泣、发抖等反应,整个过程快到负责讲道理的理性脑(前额叶)根本来不及开机。就像手指碰到火会立刻缩回,此刻的情绪反应也是一种生物本能,它的任务不是判断对错,而是在第一时间拉响“警报”,逻辑无法浇灭已燃起的生物本能。
同时,人类祖先面对危险时,优先调动起神经系统,发挥各项机能逃命而非思考“是否应该害怕”,这种“情绪优先保命”机制被写入基因,导致经常出现“理性未到,情绪先行”的情况。进化赋予而来的生存警报系统,从不在意社会发展出的“占理准则”。
2 外界淅淅小雨,内心倾盆大雨
当然,情绪体验也有一部分源自于个体对于事件的解读,受到认知的影响,所以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思维的囚徒》一书提到:“我们不是被事件本身所困,而是被对事件的诠释所囚。”
具体的情景在经过认知系统加工后,生活现实的“淅淅小雨”可能却会发展成心理现实的“倾盆大雨”:一次被拒绝可能会发展到“我这个人不被人喜欢“,一句“我现在不方便”可能被听成“我永远拒绝你”,一次无心争执可能变成“关系终结预告”。这些加工未必符合事实,却能像真实发生的一样触发情绪海啸。
所以客观现实即使是我们不占理的,若内心解读触发了“我要被抛弃了”、“我不值得被爱”这类核心恐惧,情绪系统就会像误触火警按钮般疯狂作响,情绪反应很容易突破理性的控制。
3 潜意识按下情绪的“重播键”
情绪是有记忆的,在一定条件下,以前经历过的情绪和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到。那个闯红灯被抓,却突然蹲地痛哭的成年人,可能并非矫情,而是回到了童年犯错被大声斥责的羞耻与害怕之中。也许有时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疑惑:自己怎么会因为这件小事而这么大反应。其实,大脑常把相似场景的老胶片强行塞进现实:一次迟到引发的指责,可能叠加上以前所有被否定的瞬间;一句无心批评,可能唤醒成长中积攒的沉屙。
情绪条件反射也可能直接跳过理性,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比如闻到油墨味道就手心冒汗的人,也许早忘了多年前在考场上的失利时刻,但身体却瞬间播放所有关联的恐惧。巴塞尔·范德考克在《身体从未忘记》一书中提到:即使你成功说服自己忘记,你的身体也会替你记住那些未被处理的创伤,当特定感官线索出现时,神经系统会瞬间重返创伤现场。
“有理方可悲”的潜规则如同给心灵戴上道德脚镣,当你说服自己“没资格难过”,情绪并不会消失,而是像被堵住的洪水般寻找暗道:比如出现情绪躯体化、反复责怪“我为什么控制不住情绪、逐渐相信”“我的感受不重要”、甚至陷入抑郁或形成讨好型人格。
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我们都需要重视真实的情绪感受,倾听心灵生态系统的报警声。在处于不占理情境下却依然有强烈的情绪时,糖丸儿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解开对情绪的重重枷锁
坚定地在内心默默重复:“我承认事实是我错了,但我仍然有权利感到悲伤,情绪感受出现是正常的反应”,打破“不该产生情绪”的自我批判,缓解批判带来进一步的自责、羞耻感。
尝试在纸张的不同区域写下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直观的将事件和情绪分离开。客观事实可以遵循5W1H原则(Who/When/Where/What/Why/How);主观感受栏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情绪词汇、身体反应、联想到的画面和自动思维,帮我们更具体的了解我们感受到的心理现实和一些情感创伤点。
如果发现自己很容易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彻底情绪崩溃,或者常常出现一些固定的情绪闪回,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我们处理创伤点。
2 建立“责任-情绪”的共存空间
当“我错了”的认知与“我难过”的感受相遇时,我们经常要么用理性遏制情绪(“没资格哭”),要么放任情绪淹没责任(“都是我的错”)。好像承担责任必须冷酷,体验情绪等于逃避责任。
但是,真正的勇气,是允许自己在承认错误和责任的同时,对我们内心那个委屈颤抖的孩子说:“我看见了你的难过,这不是软弱,而是生而为人的完整。”建立“责任-情绪”共存空间是一种智慧,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空椅子技术”:摆一张空椅子在对面,想象上面坐着“受伤的自己”,对着椅子说“我有错,我需要去承担这份责任,但是你的存在也值得被我看见”。、
“双色涂鸦”:用红色随意图画情绪(悲伤、羞愧)部分;用黑色覆盖描画“理性认知”的部分,仔细观察两色交融的新图案,视觉化呈现冲突,通过艺术整合潜意识。
3 用行动切断“错误-完蛋-崩溃”的循环
也许有的糖丸儿对于犯错这件事习惯灾难化想象,在冲突中明知理亏,却无法控制的被铺天盖地的恐慌感、悲伤感淹没——
工作失误→“职业生涯完蛋了,这辈子都翻不了身”
说错话伤到人→“我就是个祸害,根本不配被爱”
这种错误“核爆式”想象,其实是大脑启动了过度自我保护程序:“既然已经犯错,干脆想象最糟结果,提前体验痛苦来免疫伤害”。但代价是陷入“犯错→灾难幻想→自我攻击的死循环”。
与其和思维辩论对错,不如尝试立即用一些微小而具体的行动来打破认知僵局。比如:接杯水/递张纸巾。
在冲突中明知理亏,却因汹涌情绪无法理性沟通时,尝试帮TA做件10秒内能完成的小事:工作失误后,默默为同事续杯温水,轻放其手边;亲密关系中争吵后,打开冰箱取出对方常喝的饮料放在桌上。
在自我批判声浪达到顶峰时,对着镜子说:“我接受此刻恐慌的自己,这说明我在乎结果,不等于我毫无价值”。
如果灾难化想象难以控制,并且总是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感受,建议糖丸儿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允许自己完整地经历情绪波动,恰是心理韧性的体现。悲伤的存在不是为了证明对错,而是在提醒你:某个部分需要被温柔看见。
情感权利是人性的基本维度,其存在价值无需道德审判背书。但是长时间的社会文化规训也许让我们很容易在“不占理”时,自动化地压抑、批判自我。
正在阅读的糖丸儿们知道自己的“枷锁”到了哪个阶段了吗?所下面提供几道简单的自测题,回答“是”或“否”即可:
● 当意识到自己“不占理”时,你会立刻用理性说服自己“不该有情绪”吗?
●每次产生负面情绪后,你是否会反复复盘“我这样想对不对”
● 在Ta人面前表达脆弱时,你是否觉得必须解释“我为什么有情绪”?
如果以上几个问题,如果以上几个问题,你的回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是」,那么,建议寻找专业咨询帮助,借由咨询帮助打破“情绪可耻”的认知枷锁,真正的利用好我们的情绪,做好自我关怀。
如果你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是」,那么很可能你的提前焦虑已经较为严重,并影响到了你的日常生活。这时,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帮助你识别和理解焦虑的根源,调整认知方式,并建立更健康的情绪调节机制,从而减少焦虑对生活的影响。
安慰记致力于提供「专业&有用」的心理服务。
来源:安慰记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