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半年,我终于懂了段永平说的做“对”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21:40 2

摘要:半年前我蹲在公司破产清算的会议室里,看着保洁阿姨把我那盆养了三年的 “发财树” 当垃圾拎走时,突然想起段永平在某个访谈里说的话:“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一万倍。”

半年前我蹲在公司破产清算的会议室里,看着保洁阿姨把我那盆养了三年的 “发财树” 当垃圾拎走时,突然想起段永平在某个访谈里说的话:“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一万倍。”

当时我拍着桌子骂:“这不是废话吗?谁不知道要做对的事!” 直到那天我数着银行卡里剩下的 867 块 2 毛,才突然觉得,可能我根本就不知道 “对的事情” 到底是个啥。

这半年我没找工作,就蹲在出租屋里翻段永平的访谈、看他的博客,顺便反思自己那套 “努力就会成功” 的鬼逻辑。

越琢磨越发现,这位大佬说的 “对的事情”,简直是反人类直觉的 “歪理”,跟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常识完全拧着来。

花了半年,我终于懂了段永平说的做“对”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今天就把我这半年 “蹲出来” 的顿悟掰扯清楚,保证颠覆你对 “正确” 的所有想象。

我以前是个标准的 “努力成瘾者”。

创业那两年,我办公室的灯永远是整栋楼最后灭的,咖啡喝到胃出血,PPT 改到凌晨三点是家常便饭。

最疯狂的时候,为了赶一个项目,我带着团队连续熬了四个通宵,最后项目上线当天,我直接在会议室晕了过去,醒来时躺在医院,护士小姐姐说我血压低到快 “停机” 了。

当时我特自豪,觉得这就是 “做事” 的态度,客户肯定会被我的诚意打动。

结果呢?那个熬出来的项目因为方向错了,我们非要给老年人做一款 “潮流社交 APP”,最后下载量还没我们团队人数多,客户一分钱尾款没给,还倒打一耙说我们 “不懂市场”。

那时候我把失败归结为 “努力还不够”,直到看段永平说:“不对的事情,再努力也没用。就像你非要把猪教成会飞的鸟,就算你每天逼它练俯卧撑,它最后也只能变成一只肌肉猪,飞不起来的。” 这句话像个大嘴巴子抽醒了我:我那两年的 “努力”,根本就是在给 “做错的事” 添砖加瓦。

我们总以为 “做对的事” 是 “找到一件正确的事然后拼命干”,但段永平的意思恰恰相反,“做对的事” 首先是 “不做不对的事”。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他给自己和公司定了很多停止做清单,比如 “不赚快钱”“不做自己不懂的生意”“不跟不靠谱的人合作”,这些清单比 “to do list” 重要多了

我对照了一下自己,简直是把 “停止做清单” 当成了 “必做清单”。

有人说 “直播带货能赚钱”,我根本不懂直播就砸了 50 万建团队;朋友说 “区块链项目一本万利”,我连白皮书都看不懂就投了 20 万;甚至有人拉我做 “社区团购”,说要 “颠覆菜市场”,我居然也信了,租了个仓库囤了一堆烂菜叶子。

现在想想,我那不是创业,是在给骗子送 “业绩”。

最讽刺的是,我当时还觉得自己 “敢闯敢拼”,现在才明白:“做对的事” 不是 “多做事”,而是 “少做错事”。

就像段永平说的,你只要不做那3个常见的事,就已经比很多人 “对” 了。

我们总想着 “抓住机会”,却忘了 “避开陷阱” 才是第一步,那些看起来 “很努力” 的人,可能只是在陷阱里越陷越深而已。

我创业时最痴迷的就是 “追风口”。

2021 年元宇宙火了,我立马把公司名字改成 “星际互联元宇宙科技有限公司”,还定做了一批 VR 眼镜当员工福利,结果员工戴上眼镜除了玩游戏啥也干不了;后来 “预制菜” 成了新风口,我又跟风建了个中央厨房,找了个厨师就开始做预制菜,最后因为口味太怪,预制菜全堆在仓库里发了霉,连老鼠都不爱吃。

那时候我觉得,“热门的事情” 就是 “对的事情”,因为大家都在做,肯定不会错。直到看段永平说:“风口上的猪都会飞,但风停了猪会摔死,我从来不去追风口,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是猪,也不想被摔死。”

段永平最出名的操作就是 “不追风口”。

当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很多公司都在裁员、缩减规模,他却坚持做线下渠道;后来电商火了,有人劝他转型做纯电商,他却说 “线下体验也很重要”,坚持线上线下结合;现在直播带货这么火,OPPO 和 vivo 也没像其他品牌那样砸钱请明星直播,反而把钱花在研发和渠道上。

结果呢?那些追风口的公司死了一批又一批,他的公司却越做越稳。

这半年我发现,“对的事情” 往往有个特点:看起来特别 “笨”,没人愿意做,短期还看不到回报。就像段永平说的 “慢就是快”,他做手机不追求 “首发”,而是把技术打磨成熟了再推出;做投资不追 “热点股”,而是找那些被低估、有长期价值的公司。这些事在当时看来都 “不够聪明”,但时间一长,效果就出来了。

原来 “对的事情” 不是 “别人都在做的事”,而是 “你觉得有价值、愿意长期坚持的事”。

就像段永平说的:“如果你不知道一件事是不是对的,就问自己:这件事 10 年后还会有价值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对的事情;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算了吧。”

我以前做的那些 “风口项目”,别说 10 年了,连 1 年都撑不过去。

现在想想,我当时根本不是在 “做对的事”,而是在 “赌运气”,运气这东西,偶尔赢一次可以,但不可能一直赢。

而 “对的事情” 就像滚雪球,刚开始很慢,但越滚越大,最后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

我以前特别喜欢问别人 “这件事对不对”。

创业时,我每天都在问大佬、问朋友、问员工:“这个项目能不能做?”“这个决策对不对?” 结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越问越迷茫,最后只能 “听多数人的意见,做少数人的决策”,其实就是 “瞎蒙”

直到看段永平说:“做对的事情,不需要别人认可,因为对的事情本身就有标准答案,但这个标准答案不是别人给的,是你自己判断出来的。”

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我以前之所以总做错事,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 “裁判标准”,总把别人的意见当成 “正确答案”。

段永平的 “裁判标准” 很简单,就两条:一是 “不损害他人利益”,二是 “长期有价值”。

他做投资时,首先看公司是不是在做 “对的事情”,比如有没有欺骗消费者、有没有做违法的事;然后看公司的业务是不是有长期价值,比如能不能持续赚钱、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只要符合这两条,他就会投资,不管别人怎么说。

最典型的就是他投资苹果。

当年很多人觉得苹果太贵了,不值得投资,但段永平说:“苹果的产品能给用户带来价值,而且它的生态系统有很强的竞争力,长期来看肯定会赚钱。” 结果他从 2011 年开始买苹果股票,一直持有到现在,赚了几十倍。

我这半年也试着建立自己的 “裁判标准”。

有一次,一个朋友拉我做代理,说只要交 5 万块代理费,就能月入 10 万。

我按照段永平的标准问自己:“这件事损害他人利益吗?”代理大多是拉人头赚钱,最后底层代理会亏很多钱,损害了他人利益。“这件事长期有价值吗?”,模式靠不断招代理维持,没有核心产品,肯定撑不了多久。

所以我果断拒绝了,后来那个朋友果然亏了不少钱。

还有一次,我接到一个写作的活,对方让我写一篇 “夸大其词” 的软文,说只要把产品吹得天花乱坠,就能给我双倍稿费。

我又用自己的标准判断:“这件事损害他人利益吗?”, 夸大其词会误导消费者,损害他们的利益。“这件事长期有价值吗?”,写虚假软文会毁了我的口碑,对我的写作事业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我也拒绝了,虽然少赚了一笔钱,但心里很踏实。

现在我终于明白,“做对的事情” 不是 “选正确答案”,而是 “建立自己的裁判标准”,然后严格按照标准做事。就像段永平说的:“你只要有了自己的标准,就不会被别人的意见左右,也不会因为短期利益而做错事。”

这半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段永平说的 “做对的事情”,其实是一种 “反人性的减法”。

我们人性的弱点是 “贪多求快”“急功近利”“随波逐流”,而 “做对的事” 需要我们 “少做事”“慢做事”“坚持自己”。

刚开始做 “减法” 会很痛苦。比如看到别人追风口赚了钱,你要忍住不跟风;看到别人靠投机取巧发了财,你要坚持做 “笨事”;听到别人的质疑和嘲笑,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但只要你坚持下来,就会发现:“做对的事” 虽然看起来慢,但其实是最快的;虽然看起来笨,但其实是最聪明的。

最后,我想把段永平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做对的事情,很难,但值得。因为当你老了的时候,你不会因为做了很多错事而后悔,只会因为做了对的事情而骄傲。”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做 “对的事情”,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