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章,滕西远仿佛触碰到了时光的断层。记忆如硝烟般翻涌——那是兵荒马乱、躲避战争的童年;是少年握枪时掌心沁出的热汗;是纵身扑倒敌人的勇气;是越过半个世纪仍隐隐作痛的伤疤,以及泛着光泽的驳壳枪。
一百年很长,长到让青丝化作白雪,让焦土长出大厦;一百年很短,短得像一个尚未讲完的故事,里面有枪茧犹存的掌心和铁骨铮铮的歌声。
接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章,滕西远仿佛触碰到了时光的断层。记忆如硝烟般翻涌——那是兵荒马乱、躲避战争的童年;是少年握枪时掌心沁出的热汗;是纵身扑倒敌人的勇气;是越过半个世纪仍隐隐作痛的伤疤,以及泛着光泽的驳壳枪。
这是滕西远的故事,一位百岁老兵的抗战传奇。
△滕西远的旧照片
勋章无言,枪茧有声
初见滕西远,是在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市政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老人家中的陈设简单,红旗、木桌、书籍,还有从沙发一直“摞”了满墙的旧照片。
日光见晴,老人打开了平日没舍得开的灯,在一个行李箱中拿出一件挂满军功章的军装。褶皱之间,战斗的痕迹已经褪去,战士的骄傲犹在。
“这是前两天收到的。”老伴王凤香招呼着,所有人的目光被吸引过去。老人接过小盒,缓缓打开,取出一枚纪念章攥在手里。
202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专程来到滕西远家中,为这位抗战英雄发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表达了党和人民对老战士的崇高敬意。
“这都过去80年了……”滕西远没等坐稳就缓缓开口,声音铿锵,仿佛刺破时空,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
△滕西远的军装上挂满勋章
1925年10月,滕西远出生于山东省莱东县口镇北山阳村,兄弟五人中排行老三。10岁那年,滕西远的父母因病先后去世。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滕西远的家乡被铁蹄践踏,民不聊生,五弟也被饿死在滕西远的背上,彼时滕西远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敌人赶出家乡。1938年,山东多个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年仅13岁的滕西远成为莱东县大队的一员,因又黑又瘦,被大伙称为“滕黑子”。凭借着不起眼的外表,他多次帮县大队成功传递关键情报。
1940年,日军扫荡莱芜北山阳村,15岁的滕西远在墙头上紧盯敌情。当发现一名落单的鬼子时,他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下,死死扑倒敌人,夺过刺刀果断结果了敌人的性命。“我跳下来的时候他没反应过来,腰刀就插进他的脖子里,再转到他身后一拧,鬼子就没命了……”说起第一次杀敌的经历,滕西远连招式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把杀敌的腰刀也一直保留至今。战后,他带着鬼子的头颅前往指挥所,践行了“拿鬼子脑袋来就是真英雄”的誓言。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讲完这段,滕西远突然唱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在少年的时光里,歌曲原名为《八路军进行曲》,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刊载后便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年过百岁的滕西远字字不落地唱完了整曲,即便担心他的身体,也从未有人打断。
“双枪英雄”,数次与死神擦身而过
曲罢,王凤香又端上一个木箱,红布层层展开,露出一把锃亮的驳壳枪。
开保险、拉机头、上膛……滕西远举起枪说:“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司令嘉奖给我的,我一直珍藏到现在。”老人神采奕奕,难掩骄傲,“还有一把是廖容标司令奖励的,现在山东省军区展览。”
时间回到1940年夏,日军疯狂地“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5月中旬,滕西远所在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和第1军分区主力部队,除留一部分坚守莱芜西北山区外,其余的转移到莱芜六区的常庄、文字一带,配合其他根据地部队进行夏秋季反“扫荡”斗争。根据敌情,他们决定在日军的必经之路杨家横村设伏,全力歼灭来犯之敌。
5月19日,闻名鲁中的杨家横战斗正式打响。资料记载,战斗异常激烈,子弹打没了,战士们就跟敌人打白刃战、肉搏战,没有一人退缩。“当时有个鬼子看我没子弹了,就上刺刀捅我,我躲了一下刺到了我的腋窝,我用力夹住枪管,拔出腰刀就捅进鬼子的心脏。”滕西远回忆着,拿起一把刀,“这就是当初那把杀鬼子的刺刀。”
这场战斗,年仅15岁的滕西远消灭多名日军,荣获一等功。表彰大会上,支队司令员廖容标亲自奖励他一把驳壳枪,鼓励他保持英勇杀敌的精气神,争取再立新功。
再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期间,时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58团副排长的滕西远巧用“空城计”智擒敌人,再次被荣记一等功。粟裕司令员亲自把一把崭新的驳壳枪挂到他身上,称赞他是“孤胆英雄”。从此,“双枪英雄”的称号成为滕西远一生的荣耀,两把赠枪也成了他军旅生涯最忠实的“伙伴”。
伤疤是军人的勋章,滕西远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战役,多次与死神擦身而过,其额头上有一处炮弹爆炸时造成的伤痕,眼眶周围仍有炮火留下的印记,身体也有多处重伤。其间,他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这些功勋也见证了他25年军旅生涯中浴血杀敌的英勇历程。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颁布实施,滕西远主动联系当地有关部门,讲述自己珍藏的这两把枪的来历,请专业人员进行相应处理后,获得了“持枪证”。
△滕西远的驳壳枪和刺刀
百岁烽火心,薪传映山红
时光飞逝,当年的“滕黑子”已成为百岁老人,但他从未停下传承红色精神的脚步。
滕西远常常给后人讲述抗战故事,叮嘱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他被莱芜区委聘为红色宣讲员,进军营、进校园、进机关,先后参加各类主题宣讲活动上百场。周边社区、学校的孩子们,常常在周末到老人家中看望,聆听他擒敌人、杀鬼子、立战功的抗战故事。他的屋子里常年摆着几张小马扎和一个放着糖块的盘子——这是专门给孩子们准备的,记者采访期间,有两名年轻人还特地来到滕西远家中,听他讲述当年的故事。
2019年11月30日,滕西远病危时,几乎使尽全身力气,写下了“服务”二字。这是老人留给子女的遗嘱,也是他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尽力的真实写照。
如今,老人精神矍铄,每每提到和战友们一起英勇杀敌的故事,眼睛仍流淌出光芒。那把驳壳枪上的金属光泽,每每都能映照出他坚毅的面容。
也许,如今的滕西远已记不清院子里的菜摘没摘,明天要见什么人,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和结婚年份,但唯独战场上的事,他分毫不忘。是炮火撕裂的夏夜,亦是血液凝固的冻土,又或者是战友那句“替我看一看新中国”。
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老人浑浊的眼底泛起晨曦。当弹坑累累的土地上长出高铁站台,焦黑的树干绽开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背后是无数像滕西远一样的战士用胸膛抵住刺刀,穷尽一生为了后辈远离战争的模样。
王凤香告诉记者,老两口现在居住的地方与烈士陵园仅一墙之隔。“前几天他还专程去陵园看了看,抚着碑让战友们放心。真是的,这老头子,大伙看了都怪难受的……”阳光似乎洒在了王凤香的眼角上,投下星星光斑。也许,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未能看到今日之中国,但盛世,已如英雄所愿。
另一边,当霞光为滕西远镀上金边,也像极了他背着负伤的战友穿越火线时,炮火映照在年轻脊梁上的光芒。百年风雨淬炼的不只是记忆,更是向死而生的民族脊梁。当老人用军礼向记者告别,所有时空似乎突然重叠——当年那群誓死守护中国的年轻人,正透过他湿润的眼眸,看见了自己用生命换来的未来。这一刻也仿佛印证了:时间从未带走什么,只是把牺牲酿成了种子,等待新时代的青年接过去,种出永不凋谢的春天。
摄影:徐超 李震 摄像:徐超 剪辑:徐超 编辑:陈彤彤 校对:杨荷放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