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aint-Michel站,7点40分,RER B如往常一般,人潮涌动。学生、上班族、游客,都被挤在狭窄的车厢里。车门关闭,载着乘客去往他们的目的地。
巴黎地铁又爆出大新闻。这回的“主角”不是扒手、不是罚款,而是——一张照片。
四月十日,巴黎的早晨,地铁依旧拥挤。
Saint-Michel站,7点40分,RER B如往常一般,人潮涌动。学生、上班族、游客,都被挤在狭窄的车厢里。车门关闭,载着乘客去往他们的目的地。
那天,20出头的女学生Laurelyne和往常一样,背着书包赶去上课。她个子高高的,一头卷发,和所有早起上班上学的人一样,拖着有些疲惫的步伐涌入车厢。
就在她准备挤上车时,一个陌生的男人映入眼帘——胡子拉碴,戴着毛线帽,四十多岁的样子。Laurelyne很笃定,她不认识这个男人,甚至从从没见过。
所以,当他冲Laurelyne笑了笑,还比划一个手势的时候,就显得格外奇怪。Laurelyne愣了一下,心里有点毛毛的,但车门即将关闭,她没来得及多想,就随着人流挤了进去。
早高峰时段,车上格外拥挤,人群推搡,像罐头似的挤在一起。没过多久,怪事发生了:那男人的手突然伸过来,直接抓住了她的胸口。
事发之初,Laurelyne没往恶意的方面想,她下意识以为是人太多,男人不小心失衡才碰到她。可事情并没停下。
“我以为他被撞倒了,没想到是袭击,”事后回忆起来,Laurelyne都觉得心有余悸。
几秒后,那只手变得更加肆无忌惮,顺着她的腿一路往上,甚至侵犯到她的隐私部位。
Laurelyne瞬间身体僵硬,汗毛直竖。
僵硬过后,是本能地反击。她猛地推开那男人,满脸震惊和愤怒。对方却依旧若无其事。
Laurelyne惊呆了,但她反应很快,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她掏出手机,对准那张留着胡须的脸,按下了快门。“咔嚓”,定格了这一幕。男人的正脸照,被留存下来。
下一站车门一开,那男人立刻下车,钻进熙熙攘攘的人群消失不见。
地铁继续行驶,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带动着空气交换。身边人来人往,但留给Laurelyne的,只有后怕和不甘。
她没有保持沉默,而是径直去了警局,把手机里的照片递给了警察。
她告诉警方,这不是第一次遭遇这种侵犯。上次,她没能留下证据,结果反被质问:“怎么没拍照?”
所以这次,她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按下快门,不给自己留下遗憾。也不给罪犯逃脱的机会。
有照片辅助,警方很快锁定嫌疑人。那是一名43岁的印度裔男子,2002年就来到了法国,平日里是电工,还是一个孩子的父亲。
但他的案底触目惊心:2018年,他因性侵被判过18个月监禁;后来又因为向妻子施暴被判6个月缓刑。
这次,他又一次出现在地铁车厢里,依旧重复着同样的罪行,把魔爪伸向学生。
六月,警察赶到他位于Goussainville的家,将其当场逮捕。消息传出时,Laurelyne正忙于学业。她听到后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松了一口气,另一方面,仍然抹不掉那份心理阴影。
事发不久,她就告诉医生,自那天起,她就一直生活在极度的警觉和紧绷中:坐地铁时总是恐慌不安,害怕再次遇到类似的人。
那时,医生确认她患上了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12天都不能正常学习工作。几个月过去,她恢复了平静生活,可从没忘记过地铁上的噩梦。
九月,案件终于走上法庭。巴黎第23刑事法庭里,法官、陪审团、媒体记者都在场。那名男子被押进来,身形魁梧,神色冷硬。整个法庭的空气凝重得让人屏息。
当法官请他陈述时,他只是轻轻耸肩,依旧咬死一条说辞:
“照片里的人是我,但我没有侵犯她。那天车厢里人很多,我在看手机,完全没注意到她拍照。她一定是被别人摸的。”
法庭上响起一阵低声的窃议。
Laurelyne坐在证人席上,声音颤抖却坚定地回忆当时的场景:“他抓了我,我推开了他,然后我拍下了照片。这就是事实。”她的眼神中既有怒火,也有被迫反复重温的痛苦。
随后,被告的律师起身,言辞犀利。她质疑警方:“一张照片能证明什么?只因为照片里是他,就认定他犯了罪?调查方向完全是带着有色眼镜。”
被告律师试图把案件描述成警方“草率定罪”,还强调“怀疑应当利于被告”。
但控方立即反驳,直指被告的犯罪记录:
“2018年,他已因类似案件被判刑,如今又在地铁里重演同样的手法。这不是巧合,而是惯犯的行为模式。”
法庭气氛越来越紧张。被告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而Laurelyne的证词和那张照片却像一把钉子,牢牢钉在他身上。
最终,法官宣布判决:有罪,在电子监控下被拘留,等待减刑。
随着法槌落下,法庭内外归于肃静。
对Laurelyne来说,判决并没有彻底带走阴影。她说:“我感到愤怒和恶心,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不公。我只是想要他别再伤害别人。”
那张由她亲手及时拍下的照片,在公共交通这种人流密集、混乱嘈杂的空间里,成为了追捕罪犯、还原真相的最有力武器。
在确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Laurelyne的勇气,成为她为自己伸张正义的利刃。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