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汉武帝封为五帝之上的神祇,真是文献记载的最早创世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8 07:33 1

摘要:那一年,年轻气盛的汉武帝采纳了大臣王恢的建议,让富豪聂壹向军臣单于诈降,以便诱引匈奴进攻马邑。

熟悉历史的网友大多知道,在公元前133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那一年,年轻气盛的汉武帝采纳了大臣王恢的建议,让富豪聂壹向军臣单于诈降,以便诱引匈奴进攻马邑。

与此同时,汉武帝派遣精兵30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准备一举全歼匈奴主力。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军臣单于从俘获的雁门尉史口中得知马邑有埋伏后立即引兵撤退,导致汉军在即将打响的歼灭战中空手而归。

这次不成功的伏击战为其后数十年的汉匈拉开序幕,也让卫青和霍去病等优秀将领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也就是在那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后世中国神话的发展轨迹。

《史记·封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祖籍毫地的方士谬忌向汉武帝上了一份奏折,内容是请求皇帝祭祀太一神。

他在折子里坚称诸天神祇之中,太一是至高无上的创世神,传说中的五帝不过是辅助其管理整个世界的下属。

而这个观点也在《史记•封禅书》中得到了印证:“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这里要注意的是,谬忌所说的五帝,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位历史人物,而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里统治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帝。

谬忌还进一步表示,古时天子每逢春秋两季都会设坛祭祀太一,并且连续七日以最高规格行礼,希望汉武帝也能延续这个传统祭祀礼仪。

对于谬忌的主张,汉武帝全盘接受,还命令太祝(西汉负责祭祀的官员)在长安东郊立祠奉祀。

谬忌不过是朝中众多方士中的一位,名气不太响亮,汉武帝为何会听从他的建议?

其实谬忌的主张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神话历史背景作支撑。

早在汉代未建立时,祭祀太一神的宗教活动就已经在我国中原的一些地区流行开来。

《竹书纪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太一者,北辰神明也,下行作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谓之九宫。”

战国时期的屈原所著的《楚辞·九歌》共有十一篇,《东皇太一》作为开首第一篇气势最为宏大,凸显出了太一神的主神位格。

此外,楚国另一位诗人,被世人称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宋玉,也在《高唐赋》中提到:“进纯牺,祷琁室。醮诸神,礼太一”

由此可见,汉朝之前的太一神就拥有崇高地位,楚国自古便有祭祀其的宗教传统。

有人据此推断,春秋战国文献中太一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楚国,而向汉武帝进言的谬忌也是楚国人,这很可能说明太一神的信仰源自荆楚地区。

元代张渥《九歌图》中的东皇太一

认真阅读九歌的神话体系,我们会发现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

九歌的体系中共有九个神格,东皇太一是其中的至高神,也是创世神。

甚至有人说,宇宙是东皇太一的副产物,他本身不在乎这个世界,所以人们只能通过娱神的祭祀和舞蹈不断取悦他,以获得世界的存续。

上面这段描述我个人觉得有些离谱了,感觉有股浓浓的现代网络玄幻小说味道。

但太一神确实是官方承认的最早创世神,至少目前还没有出现新的文献或文物来推翻这个论断。

虽然西汉以前的一些古籍将伏羲、女娲或其他原始古神定义为创世神,可却没有明确记载这是官方承认的结论。

就连屈原也在《九歌》篇章里隐晦指出太一的至高神灵身份,但也没能说明他是否得到楚国官方的认可。

直到西汉时期,太一神的主神地位才被汉武帝以诏令的形式所确认。

那么太一神的信仰最初源于何时?它至今仍是我国历史学界内没有定论的一大谜团。

到目前为止,所有出土的商朝和周朝初期的甲骨卜辞中都不见与太一的祠祀活动。

文献中有关太一的记载始于春秋晚期的《文子》:“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论。”

道家奉《文子》这本书为“四子”真经之一,唐朝的柳宗元曾质疑它是后人所著的伪书。

但在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的大批竹简中发现了《文子》一书,这场争议才告一段落。

现代画家杨永青所绘的东皇太一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太一似乎刚开始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远古神祇。

他和女娲、帝俊等上古原始神灵相比,位列神格的时间可能较晚。

所以有专家认为,太一神或许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时逐渐成形。

清代的考据学家戴震就认为,“古末有祀太一者,以太一为神名殆起于周末……盖自战国时奉为祈福神,其祀益隆。”

如果这个观点正确的话,太一就不能算作远古时期的原始神祇,开始只是抽象的“太一生水”哲学概念。

到了华夏神话进入成熟阶段以后,他才成为文化思想体系演变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新神祇。

这样一来,就能够解释太一神为何能位列于五帝之上的原因了。

但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现在仍未能有个明确的结论。

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石画,太一居中,伏羲女娲分列左右,四周有四象围绕

我们从汉武帝时期对太一的祭祀成为定制的现象来看,这位神祇在当时已经从地域性的神祇一跃而上,成为至高无上,统驭四方的上帝。

从表面来看,这一切缘于方士谬忌不遗余力地宣传,可实际上真正的推手是汉武帝。

在他当皇帝的早期阶段,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汉武帝要面对外部匈奴的不断侵扰,另一方面,势力膨胀的诸侯王已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如何解决这些隐患并强化中央集权,成为年轻的汉武帝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谬忌尊太一神为至高主宰的建议无疑是给了他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并借此将神权与皇权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皇权的神圣性。

至此,一场精心策划的造神运动拉开了帷幕。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太一将行图,图画上部正中头戴鹿角的神祇为太一

后来在公元前116年5月,山西汾阴出土了一只青铜鼎,汉武帝也因此改年号为元鼎。

元鼎四年六月,一个名叫“锦”的巫师在魏脽后土祠旁又挖掘出了一只铜鼎并将它献给朝廷。

在古代,鼎通常被视作天下统一的象征,这两只鼎的出土理所当然的被人们认为是汉武帝统治天下的祥瑞之兆。

方士们更是卖力鼓吹出土的宝鼎为天命所归,与神明相通。

他们集体上奏,再次建议立太一为至高神。

汉武帝也就装模作样的顺应民意,亲自主祭太一神。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太一神被正式推崇为众神之首。

这不仅提升了道家的政治地位,也让汉武帝提升了皇权的威望,稳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元鼎五年,汉武帝下旨在甘泉建立太一坛,每年正月上辛必前往祭祀,祭用的灯火通宵达旦,这在后来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太一坛分为三层,五帝坛的地位开始下降,成为太一神的辅佐神明环绕在其之下。

这场为政治服务的造神运动,间接影响了后世神话的发展。

虽然后来太一的地位被道教的其他神祇所替代,但他已经成为我国神话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战千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