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速递|第四届深化抗真菌研究与教育论坛(The 4th CARE Forum in China)精彩回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9:37 1

摘要: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可发生于多科室的患者中,主要包括血液科、肿瘤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及感染科等等,IFD的诊疗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随着真菌耐药问题的日益突出、新型诊断技术的不断涌现、国际权威指南的持

导读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可发生于多科室的患者中,主要包括血液科、肿瘤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及感染科等等,IFD的诊疗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随着真菌耐药问题的日益突出、新型诊断技术的不断涌现、国际权威指南的持续更新,如何实现精准化及个体化诊疗已成为临床焦点。第四届深化抗真菌研究与教育论坛“Continuing Antifungal Research & Education (CARE) Forum in China”于8月22日在扬州举办,邀请多国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现代侵袭性真菌病:耐药与治疗挑战”、“丝状真菌病的治疗优化”以及“非白念珠菌感染的诊疗进展”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不仅系统解读了最新指南和流行病学趋势,还结合真实病例探讨了个体化诊疗以及L-AmB等关键药物的临床价值,并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Part.1

专题报告

此环节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若瑜教授和印度杜达哈里·布尔法尼医院与研究院的Arunaloke Chakrabarti 教授共同担任主席。

会议伊始,泰国玛希隆大学西里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Methee Chayakulkeeree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佳教授以及四川省人民医院潘灵爱教授分别带来主题演讲,内容涵盖“现代的侵袭性真菌病:血液科与危重症领域的真菌耐药及抗真菌治疗挑战”、“如何优化丝状真菌病治疗”以及“非白念珠菌感染的诊疗进展”。

Methee Chayakulkeeree教授的报告聚焦于血液科与危重症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的流行病学变化与新兴风险因素。传统的高危因素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白血病等[1],但近年来 ICU 治疗、流感和新冠感染,尤其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均显著增加了真菌感染发生率[2]。随着新型靶向药物BTK抑制剂、JAK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等在临床应用,改善原发病预后的同时,也带来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免疫抑制,从而增加侵袭性曲霉病、隐球菌病及毛霉病等机会性感染的风险[3]。例如,伊布替尼使用的第一年内有1.3%患者发生感染,其中曲霉病最常见且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4]。

教授强调,突破性侵袭性霉菌感染(invasive mold infection,IMI)发生率升高,常与耐药曲霉或毛霉相关,尤其不能忽视曲霉对唑类耐药的问题。临床应避免在同类药物间反复切换,而应及时更换为与预防药物不同类别的抗真菌药物,例如三唑类转向两性霉素B类,以提高救治率。他总结,IFD 管理的重点已从“发现高危人群”转向“应对耐药问题与突破性感染”。

陈佳教授重点介绍了丝状真菌病的治疗优化路径。他强调,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率高,曲霉和念珠菌为主要致病真菌,毛霉感染也逐渐增多[5,6];丝状真菌感染为临床带来沉重负担,死亡率高,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7]侵袭性丝状真菌病需进行分层诊疗,高危患者宜进行经验性治疗或诊断驱动治疗。在《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推荐的经验性治疗或诊断驱动治疗药物中,除两性霉素B类外,均难以覆盖毛霉。三唑类药物治疗面临耐药性、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则需要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等多重挑战[6]。对于预防后突破性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建议更换抗真菌药物类别,L-AmB经验性治疗血液病患者经伏立康唑预防后突破性真菌感染的疗效良好[8]侵袭性丝状真菌病的目标治疗:对于侵袭性曲霉病患者,考虑曲霉耐药、药物相互作用、肝功能受损、儿童、重症及预防突破等因素时,L-AmB是优化治疗方案[8];对于毛霉病患者,L-AmB为首选治疗方案,且大剂量L-AmB治疗毛霉病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9]潘灵爱教授系统梳理了非白念珠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近年来,念珠菌血症或侵袭性念珠菌病以非白念珠菌感染为主,且其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成为临床诊疗的新挑战。根据监测结果,中国非白念珠菌感染占比已超过50%[10,11]。这一流行病学格局提示,临床不能再将抗真菌经验治疗仅局限于对白念珠菌的覆盖。另一方面,耐药问题尤其值得关注。非白念珠菌的三唑类药物耐药问题严重,部分菌株还对棘白菌素耐药,甚至出现交叉和多重耐药。此外,真菌生物膜的形成进一步加剧了耐药,显著削弱了三唑类药物的疗效。研究显示,生物膜相关感染常见于导管、人工植入物等场景[12],给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带来巨大挑战。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当中心静脉导管不能拔除或者置换时,推荐使用L-AmB或棘白菌素类。特殊人群的诊疗亦需重视。新生儿侵袭性念珠菌病发病率虽低,但预后极差。原研L-AmB适用于1月及以上儿童[13]。随着新生儿救治水平提升,如何在保障疗效的同时兼顾长期安全性,已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非白念珠菌感染已从流行病学、耐药问题及特殊人群管理等方面对临床提出更高要求。早期识别菌种分布、结合药敏结果及耐药趋势进行个体化治疗,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策略。

Part.2

专家讨论

在讨论环节,由无锡市人民医院吴波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俊教授担任主席。印度吠檀多医学科学研究所的ATUL PATEL教授、马来西亚苏丹后峇希雅医院的Lee Lee Low教授、菲律宾宿务医学院的Mitzi Marie M. Chua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闫金松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王福祥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何海洋医师以“IFD诊疗新指南之我见”为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交流重点集中在丝状真菌感染的最优治疗策略、念珠菌血症/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的用药指征以及不同两性霉素B制剂的临床选择[14]。

1.丝状真菌感染的最优治疗策略?

专家一致认为,早期足量L-AmB是治疗侵袭性曲霉病和毛霉病的核心武器,尤其适用于HSCT受者出现突破性IFD、唑类耐药高危人群、中枢系统感染、2岁以下幼儿,以及存在显著药物相互作用的患者。在治疗难治病例时,L-AmB联合棘白菌素可能会提高应答率,而在毛霉病的治疗中,L-AmB单药即作为一线方案。此外,不同国家的临床实践也体现出地域差异:印度在HSCT受着移植后常以唑类作为预防,一旦出现突破性IFD会首选L-AmB进行经验性或目标治疗;马来西亚仍将唑类作为一线用药,但在治疗失败后会立即更换至L-AmB,以兼顾疗效与肾毒性管理;菲律宾因无原研L-AmB,仅能使用仿制药,需向家属做充分告知。

2.哪些念珠菌血症/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适合使用L-AmB?

专家们总结了适用的几个方面。首先在菌种方面,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以及唑类耐药株(特别是在耐药率 ≥10% 的地区)均提示需要使用L-AmB。其次在感染部位上,中枢神经系统、心内膜炎、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人工导管或植入物相关感染、腹腔及骨/关节感染均属于适应症范围。在宿主状态方面,移植受者、危重症患者(IL水平显著升高)以及儿童患者更适合选用L-AmB。

3.不同AMB制剂如何选择?

在剂型选择上,专家们强调,临床必须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和患者耐受性。L-AmB具有独特脂质体结构及作用机制,肾毒性、输液反应及低钾血症发生率低,相较于ABCD,AmB-D制剂,它在侵袭性曲霉病、侵袭性念珠菌病、毛霉病等IFD治疗中指南推荐级别普遍更高。在原研药与仿制药的抉择中,多数专家倾向于在危重症患者中优先使用原研L-AmB,以确保疗效与安全。而其仿制药目前缺乏充分的真实世界疗效与安全性数据,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保持高度谨慎。

Part.3

主席总结

最后,会议主席王俊教授对论坛内容进行了总结。IFD的诊疗正面临流行病学转变与耐药的双重挑战,新兴技术如病原宏基因组测序(mNGS)在提升早期诊断水平方面潜力巨大。L-AmB在治疗多种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地位愈发凸显,未来仍需加强国际合作与循证研究,以推动真菌病诊疗走向精准化与规范化。此次论坛汇聚了真菌学、血液科、感染科及重症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实践,系统梳理了IFD在流行病学、诊断、治疗策略及药物选择方面的最新进展,以下学术问题达成一致:早期识别、科学防治是IFD管理的核心思路;L-AmB在治疗耐药真菌感染、突破性感染、重症感染中的价值不可替代多学科协作与国际交流将持续推动真菌病诊疗的临床规范化与精准化

总 结

本次论坛不仅全面呈现了IFD在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上的前沿进展,更汇聚了国际顶尖专家的真知灼见,从临床实践到最新指南,从耐药挑战到治疗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思路与方案。通过深入交流与学术碰撞,会议进一步凝聚了行业共识,即早期诊断、科学防治、合理用药将是IFD 管理的核心方向,而L-AmB在IFD治疗中的独特地位不可替代。L-AmB在成人不同部位侵袭性念珠菌病,儿童侵袭性念珠菌病、侵袭性曲霉病、毛霉病等治疗中都具有高级别推荐。相较于其他AmB剂型,L-AmB的指南推荐级别普遍更高。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不断加强,真菌病诊疗必将迈向更精准、更规范、更高效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LATGé J P, CHAMILOS G. Aspergillus fumigatus and Aspergillosis in 2019 [J]. Clin Microbiol Rev, 2019, 33(1).

2. HERBRECHT R, BORIES P, MOULIN J C, et al.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J]. Ann N Y Acad Sci, 2012, 1272: 23-30.

3. MAERTENS J A, THOMPSON G R, 3RD, SPEC A, et al. Olorofim for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in patients with few or no therapeutic options: a single-arm, open-label, phase 2b study [J]. Lancet Infect Dis, 2025.

4. Allouchery M, Brunet K, Tomowiak C, Singier A, Pambrun E, Pariente A, Bezin J, Pérault-Pochat MC, Salvo 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receiving ibrutinib in real-life settings: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Mycoses. 2024 Jan;67(1):e13676. doi: 10.1111/myc.13676 . Epub 2023 Nov 20. PMID: 37984556.

5. PUERTA-ALCALDE P, GARCIA-VIDAL C.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J]. J Fungi (Basel), 2021, 7(10).

6.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3, 44(2): 92-7.

7. VALENTINE J C, MORRISSEY C O, TACEY M A, et al. 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n haematology-oncology patients using data linkage of state-wide registries and administrative databases: 2005 - 2016 [J]. BMC Infect Dis, 2019, 19(1): 274.

8. ULLMANN A J, AGUADO J M, ARIKAN-AKDAGLI S,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pergillus diseases: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2017 ESCMID-ECMM-ERS guideline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8, 24 Suppl 1: e1-e38.

9.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毛霉病专家共识工作组. 中国毛霉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2) [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06): 597-605.

10. PFALLER M A, DIEKEMA D J, TURNIDGE J D, et al. Twenty Years of the SENTRY Antifungal Surveillance Program: Results for Candida Species From 1997-2016 [J]. Open Forum Infect Dis, 2019, 6(Suppl 1): S79-s94.

11. PFALLER M A, CARVALHAES C G, DEVRIES S, et al. Elderly versus nonelderly patie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antifungal resistance, SENTRY antifungal surveillance program 2017-2019 [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22, 102(4): 115627.

12. MORIO F, JENSEN R H, LE PAPE P, et al. Molecular basis of antifungal drug resistance in yeasts [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17, 50(5): 599-606.

13. PAPPAS P G, KAUFFMAN C A, ANDES D R,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J]. Clin Infect Dis, 2016, 62(4): e1-50.

14.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 两性霉素B不同剂型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4版) [J]. 中华内科杂志, 2024, 63(03): 230-57.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抗感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