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文脉悠远的考亭村到书声琅琅的芹口村,从“建本之乡”书坊到“建盏小镇”水吉……盛夏时节,漫步于建阳区的乡村阡陌,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文艺之风扑面而来,文化产业呈现蓬勃生机。建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文脉绵长。自2023年以来,建阳区精选派送的两批文化特派员和文化特
从文脉悠远的考亭村到书声琅琅的芹口村,从“建本之乡”书坊到“建盏小镇”水吉……盛夏时节,漫步于建阳区的乡村阡陌,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文艺之风扑面而来,文化产业呈现蓬勃生机。
建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文脉绵长。自2023年以来,建阳区精选派送的两批文化特派员和文化特派员团队,正以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特长,潜心浇灌培育出乡村振兴的绚丽之花,让乡村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
“自从村里来了文化特派员,我们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了,音乐沙龙、书画展览几乎周周都有。”“文化特派员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还用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非常接地气!”在建阳区水南街道溪源村,一提起文化特派员,村民便纷纷竖起大拇指。有了文化特派员、省音协副主席李家回和区委党校工会主席杨武的带动,这个位于城郊的落寞古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李家回都带领着学员们在千年古村落溪源村的乡村音乐厅里排练、展示
文化特派员干劲十足,基层百姓翘首期待。如何充分发挥好文化特派员的作用,将文化“送”到群众心坎上?
建阳区紧扣“多员联动化、选派精准化、服务项目化、联动全域化”原则,系统推进文化特派员工作。一是促进多员联动化。拓宽文化特派员选拔视野,注重从第一书记、“三支一扶”志愿者、基层党群工作者、共青团志愿者、挂村干部等“五种人”中遴选优秀干部参与其中,形成“送文化、兴产业、促发展”叠加效应。目前建阳区第二批31名文化特派员中,曾任职下派第一书记的有6人,基层党群工作者2人,“三支一扶”和共青团志愿者1人,挂村干部4人,占比超40%。二是实现选派精准化。聚焦增强基层文化自信任务,按照“专业对口、人村匹配”原则,将31名文化特派员分别派往45个文化特色村(社区),其中包含17个武夷百村与16个“环带”重点村,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引导群众向上向善。三是推动服务项目化。创新“1+1+N”职责体系(指导1个村、结对1个阵地、实施N个项目),指导每名特派员派驻服务期间牵头完成1个文化转化项目。
▲建阳区深化文化特派员工作机制暨第二批文化特派员出征动员会
深挖根脉,发掘散落潭阳的文化瑰宝如何契合当地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开展文化帮扶与发掘?这是很多文化特派员都在思考的问题。文化特派员余贤伟循着朱熹《云谷记》重走晦庵草堂古道,拍摄影像资料300余份,为其撰写《莒口印迹》一书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
“马伏村位于麻阳溪畔,是与‘崇阳溪百里画廊’对应的‘麻阳溪千年文脉’的最佳展示场所。我设想将‘千年文脉’具体为‘理学千年’‘书院千年’‘科举千年’‘建本千年’‘释道千年’‘茶盏千年’六大版块,将济熠馆打造成‘千年文脉’主题馆。”在马伏村熹云湾项目开发建设中,文化特派员祝熹也结合实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
针对大量文化资源“散落民间、沉睡古籍”问题,建阳区有针对性地指导文化特派员化身“五大员”,持续深挖文化富矿。一是田野调查“寻宝”,要求文化特派员每年驻村60天以上,通过口述史采集、古籍考证、遗址勘察等措施,系统梳理本地文化资源,构建本地文化基因库。二是专业梳理“鉴宝”,充分发挥文化特派员专长,对“四大名片”进行学术化提炼。如围绕朱子文化普及推广工作,先后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杰人及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王宏甲担任文化顾问,并依托朱杰人教授开展了“山长带你读朱子”、《近思录》导读系列讲座,邀请王宏甲老师开展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导读等活动,均取得了良好反响。三是全民参与“护宝”,依托文化特派员群体在各乡镇(街道)开展“文润潭阳·文化认领”行动,持续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引导群众成为特色文化的传承主体。
▲王宏甲在师范附小与师生、家长开展阅读对话
“如今的马伏,既有草坪绿地,青山绿水,又有文化的律动与厚重,使‘千年文脉’转化成了‘时代流量’……”祝熹满眼自豪。
资源转化,推动文化IP赋能乡村产业近日,“山长带你读朱子”系列活动——2025年南平市中小学国学暨大思政课师资高级研修班在建阳考亭书院以“释菜礼”启幕。据介绍,“释菜礼”是古代学子敬师的祭仪,以苹、蘩、芹等水生菜替代币帛敬献恩师,正是朱子“正心诚意”的写照。南平第一中学教师范成忠已是第二次参训,他说:“研修班每年一期,上期培训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大门’,这期有不少知名学者到场授课,正好可以近距离请教。”
▲“山长带你读朱子”系列活动——南平市第二期中小学国学暨大思政课师资高级研修班在考亭书院开班
推动文化资源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真正实现“用文化赋能产业”。建阳区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塑品牌,认真听取文化特派员提供的专业建议,由区、镇两级文旅部门整合资源,打造朱子文化研学精品路线,同步开发文创产品丰富业态,促进朱子文化活态传承。2024年暑期,已开展“朱子之路”“喜马拉雅 国学亲子剧本游”“心动大武夷、发现环带美”等研学活动6场次1000余人。同时助力非遗创新促增收,探索“非遗+电商”路径,如第一批文化特派员谢道华入驻中国建盏城以来,通过开展专业服务,先后培训150人才,内容涵盖建盏、茶叶直播相关知识,带动就业50余人。通过节庆活动聚人气,策划“朱子祭祀礼”“建盏开窑节”等特色活动,联动“七彩嘉禾”富民品牌,2024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
▲第十八届朱子之路暨2025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开营
“文化特派员的生命力在于‘以文化人、以产富民’。”建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四大名片’价值转化,推动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市贡献建阳力量。”
制作: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初审:金娟丽
复审:林晞 王佳敏
终审:吴淑媛
投稿邮箱:jyxwbjb@163.com
来源:农村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