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5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是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几十年来无辣不欢,饭桌上没有辣椒就像菜里没放盐。
可最近他在网上刷到一条新闻:“剑桥研究发现,辣椒素或可促进癌细胞转移!”这下,老李慌了:“我这是不是吃辣吃出病了?”
吃辣到底危险不危险?辣椒素究竟是神是魔?真能让癌细胞转移?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件事说清楚。
这几年,关于“辣椒致癌”的说法越来越多,尤其是2024年剑桥大学发布的一项研究,把这个话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研究团队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辣椒素(capsaicin)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激活TRPV1受体,从而促进部分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这是一种与癌细胞转移相关的关键机制。换句话说,在特定环境下,辣椒素或许能“推一把”癌细胞扩散的速度。
这项研究立刻引发广泛关注。但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项研究目前仅限于小鼠实验室模型,并没有在人类体内直接证实辣椒素会导致癌症转移。
换句话说:“吃辣致癌”还远没到“实锤”的程度。
这不是辣椒第一次被质疑了。早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将摄入“非常热的饮品”归类为2A类致癌物,也就是“可能对人类致癌”。
这里的“非常热”,指的是超过65°C的液体。这类高温饮品或食物可能烫伤食管黏膜,反复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增加癌变风险。而辣味菜肴通常温度较高,加上刺激性强,因此经常被“连带怀疑”。
但这其实是两个问题:“辣”不是“热”,“辣椒素”也不是“致癌物”。
辣椒本身并不属于IARC明确列出的致癌物。相反,有研究认为辣椒素具备一定的抗氧化、抗炎作用,甚至在某些癌症模型中表现出抑制肿瘤生长的潜力。
所以,一边是研究提示“可能促进转移”,一边又说“可能抗癌”。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现代医学研究早就不再追求“非黑即白”的结论。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关键在剂量、暴露时间、个体基因背景。
辣椒素也是一样。适量摄入可能带来益处,比如:
促进食欲、增强胃肠蠕动
改善代谢、帮助控制体重
缓解疼痛,部分外用药膏中就含有辣椒素成分
但如果长期、大量摄入,尤其是对于消化道疾病患者,或者有癌症风险家族史的人群,辣椒素的刺激作用就可能带来额外负担。
举个例子:有研究发现,亚洲高辣饮食人群中,胃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但这并不能简单归因于辣椒本身。还可能与饮食习惯、腌制食品摄入、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所以,辣椒不是毒药,但也不是万能药。吃不吃、怎么吃,得看你是谁、你吃多少、你吃多久。
答案很简单:看身体,别硬扛。
如果你肠胃健康、没有基础病,适当吃点辣椒没问题。甚至有些人吃辣之后心情更好,这是因为辣椒素可刺激内啡肽释放,让人感觉愉悦。
但如果你属于以下这几类人,就要慎重对待“辣味诱惑”:
有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胃炎的人:辣椒素可能加重胃肠道炎症,导致腹痛、腹泻。
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辣椒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引发烧心、反酸。
有家族肿瘤史的人群:虽然辣椒致癌证据不确凿,但仍建议控制摄入量,避免额外刺激。
儿童、孕妇、老年人:这些人群的肠胃较为敏感,更不宜长期吃重辣食物。
当然,再爱吃辣,也别挑战极限辣度。超辣辣条、“地狱火锅”这些“社交型辣”虽刺激,却对胃肠道毫无好处。
说到底,辣椒不是洪水猛兽,只要吃得巧,吃得对,完全可以成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以下几点建议或许对你有帮助:
控制频率和辣度:每周1-2次,辣度控制在自己可以接受范围内,不追求“辣得流泪”。
搭配清淡食材:辣椒搭配蔬菜、豆腐、菌菇等,既中和刺激,又提升口感。
避免空腹吃辣:空腹状态下胃酸分泌本就旺盛,辣椒刺激容易引发胃痛。
注意便后反应:如果每次吃辣后都腹泻、便血、肛门刺痛,那就不是“吃辣养生”,是“吃辣找罪”了。
肠镜筛查别拖延:特别是40岁以上、家族有肿瘤史的人群,建议定期做肠镜,别让小息肉变成大麻烦。
写在最后“吃辣致癌”这件事,远没有“实锤”。剑桥的研究只是为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任何物质都可能在特定条件下产生不良反应,但这不是恐慌的理由。
我们需要的是科学判断,而不是一刀切地拒绝。吃辣,有风险,但更大的风险,往往来自于我们对身体的忽视,对症状的轻视。
所以,爱吃辣没问题,但别拿健康做代价。你可以继续吃辣,但请记得听听身体的声音。
别等身体“辣出问题”才后悔。
参考资料: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癌症报告(2023)》.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说一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