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风皖韵”的工艺传承与时代表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17:38 1

摘要:在长三角地区民间工艺师徒邀请展的璀璨舞台上,十对安徽的艺术家师徒们宛如闪耀的星辰,以其精湛绝伦的技艺与别出心裁的创意,将安徽民间工艺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工艺技巧的呈现,更是徽文化千年传承的生动载体,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与完美交

在长三角地区民间工艺师徒邀请展的璀璨舞台上,十对安徽的艺术家师徒们宛如闪耀的星辰,以其精湛绝伦的技艺与别出心裁的创意,将安徽民间工艺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工艺技巧的呈现,更是徽文化千年传承的生动载体,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与完美交融中,绽放出夺目光芒,为这场艺术盛宴涂抹上了“徽风皖韵”的绚丽色彩。

一、剪纸:纸红映今古,巧手裁春秋

在此次展览中,程兴红与程娟娟师徒的剪纸艺术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高级工艺美术师程兴红的《丝路遗韵》,以5.5米的独特尺寸在纸张间用一把剪刀描绘出丝绸之路的壮阔图景。作品中,驼队沿着蜿蜒的古道前行,商旅们的服饰、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沿途的古城、沙漠、绿洲等元素相互交织,通过细腻的剪刻技艺,将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与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根线条都流畅自然,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丝路的喧嚣与辉煌。工艺美术师程娟娟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以1.2米的较大尺寸将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融入剪纸艺术。作品中用时间将立春、夏至、秋分、冬至等二十四节气的场景联系,通过精巧的构图和细腻的刀法呈现出来。她巧妙地运用阴阳刻结合的手法,使画面层次丰富,富有立体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剪纸艺术的精湛技艺,更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开放发展的“丝路”精神,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到节气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中华民族对于时空的思考。

剪纸艺术在安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程兴红、程娟娟师徒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他们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剪纸技艺相结合,在题材上,除了传统的花鸟鱼虫、神话传说,还融入了现代生活场景、历史流行文化符号等;在表现形式上,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跨界融合,如将剪纸与绘画、装置艺术相结合,拓展了剪纸艺术的表现空间。

二、砚雕:歙砚凝徽韵,雕刀刻风流

歙砚制作及雕刻技艺作为安徽传统民间技艺,名家辈出,古今胜名。砚雕展区,程礼辉和毕建玮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尽显歙砚雕刻的魅力。第十二届“山花奖”获得者、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程礼辉的《春江水暖》,以细腻的刀法和独特的构思,在歙砚上展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砚面上,江水潺潺流动,鸭子在水中嬉戏,岸边的桃花含苞待放,垂柳随风摇曳。艺术家巧妙地利用歙砚石质的纹理和色泽,将歙石白色纹理表现尚未融化的白雪,江水的灵动、鸭子的活泼表现得栩栩如生,使整个砚台仿佛蕴含着一股春天的气息。

“徽工奖”金奖获得者毕建玮的《易安诗憶砚》,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为灵感来源。砚面雕刻着李清照诗词中的经典场景,“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清。”李清照对芭蕉的情怀,既寄托了离愁别绪的细腻情感,又蕴含了坚韧清雅的品格追求,更融入了生活雅趣与自然哲思,以芭蕉叶入砚显示了文人生活意趣和高洁自持的文人风骨境界。通过丰富的雕刻技法,将诗词中的意境完美呈现,砚台与诗词相互映衬,充满了文化韵味。

三、铜箔剪画:铜箔裁锦绣,利剪绘乾坤

程远与杨欣师徒的铜箔剪画作品,为展览增添了别样的光彩。被誉为“铜都铜雕第一人”,程远的《铜鼎生花》作品,以铜箔为纸,剪刀为笔,在铜箔上精心剪裁出精美图案。作品以铜鼎为主体,鼎身装饰着繁复的花纹,花朵栩栩如生,仿佛在铜鼎上绽放。铜箔的金属光泽与剪裁的细腻图案相互辉映,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既有传统剪纸的灵动,又有金属的厚重质感。

杨欣的《青衣》以戏曲中的青衣角色为创作对象。作品中青衣的服饰、头饰通过铜箔剪刻得细致入微,线条流畅,衣褶的纹理清晰可见;面部表情生动传神,眼神中流露出青衣角色的温婉与哀愁。杨欣巧妙地利用铜箔的特性,通过不同的剪裁和折叠方式,表现出人物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将戏曲文化与铜箔剪画艺术完美融合。独创的“阴阳双刻”技法,在薄如蝉翼的铜箔上构建起三维的时空维度,独特的工艺破解了困扰千年的黄铜氧化难题,让青铜本色得以永驻。

铜箔剪画是安徽民间工艺的独特门类,程远、杨欣师徒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他们尝试使用不同质地和颜色的铜箔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在题材上,除了传统的人物、花鸟,还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和时尚设计理念,使铜箔剪画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他们积极推广铜箔剪画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独特的民间工艺。

四、木雕:木灵呈万象,平凿赋生机

安徽木雕历史悠久,丁峰和黄文胜在传承传统木雕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他们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现代生活元素融入木雕创作;在工艺上,结合现代工具和技术,提高雕刻效率和精度,同时保持传统木雕的韵味。此外,他们还积极探索将木雕作品与家居装饰、工艺品设计等相结合,拓展了传统木雕的艺术表现空间。

高级工艺美术师丁峰的作品《春兰》坐屏,选用阴沉金丝楠,将清代画家郑板桥《兰花竹石卷》局部采用“平凿拉丝”技艺雕刻表现在作品中,兰花叶片线条流畅,富有生机;花朵与枝叶的搭配错落有致,展现出兰花高洁典雅的气质。丁峰巧妙地利用木材的天然纹理和色泽,将兰花的形态和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充满了自然之美。

工艺美术师黄文胜的《花开富贵》插屏曾荣获安徽省第十二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徽工奖”银奖,屏心选材江南百年香樟木独板,屏框、屏座选材非洲紫檀木,以牡丹为主要雕刻对象。作品中,牡丹花朵硕大饱满,花瓣层层叠叠,通过细腻的雕刻技法,表现出花瓣的质感和立体感;花蕊雕刻得精细入微,仿佛能闻到花香。花枝和叶子的雕刻也十分生动,枝干苍劲有力,叶子形态各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两只蝴蝶翩翩起舞,深浮雕,采用皖南木雕绝技“平凿拉丝”绝技雕刻而成,整个作品寓意吉祥,展现出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

五、刻铜:铜刻三春景,情忠一艺精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杜平创作的《远舟点春》,在铜板上以刀代笔,刻画出一幅春日江景图。传承人将麻绳刻、牛毛刻、深雕、浅刻等技法交替运用,刻法精细,线条遒劲,重刻之处力透千钧,轻刻之处仿若微风轻拂、蜻蜓点水。画面上层峦叠嶂,山丘连绵,淙淙流淌的山溪,又与远景的雄伟融为一体。作品中,江面波光粼粼,一艘小船在江面上缓缓行驶,船上的人物神态悠然;岸边的树木郁郁葱葱,花朵点缀其间,春意盎然。杜平运用精湛的刻铜技艺,通过独特的刻铜语言、深浅不一的刻痕和细腻的线条,表现出江水的流动感、树木的层次感和人物的生动性,使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和艺术感染力。

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杜仲伟的《三棵松》以松树为主题进行创作。作品中三棵松树形态各异,有的挺拔高耸,有的枝干虬曲,展现出松树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杜仲伟通过刻铜技法,将松树的树皮纹理、松针形态刻画得细致入微,线条流畅有力;同时,巧妙地利用铜板的底色和刻痕的明暗对比,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朴实的刀法刻制,刀随笔出,作品在轻重、浓淡、虚实诸方面都颇费匠心,疏密得宜,前后呼应,行气贯通,松树修长弯曲的造型,松干的实与松针的虚,松干的直与松枝的曲,还有松树的肌理和质感,构成饱满的视觉因素。

刻铜艺术在安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杜平和杜仲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他们深入研究书法、绘画艺术,将其融入刻铜创作中,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在技法上,尝试新的刻铜工具和工艺,丰富刻铜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刻铜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紫砂:紫砂凝雅韵,介士窥秋风

开四海早年《红袖清香紫砂壶》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次《江南诗韵》壶以李白“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竹韵为魂,以宁国紫泥为骨,将文人风骨熔铸于方寸之间。壶把与壶嘴化作夸张竹节,棱角分明的肌理仿若捕捉住竹子拔节生长的瞬间,苍劲中迸发生命张力;壶身线条柔婉流转,恰似清风拂过的竹影,虚实相生间勾勒出自然韵律。高温淬炼的紫泥,呈现出竹林晨曦般的温润色泽。竹节的硬朗与壶身的圆润相互映衬,刚柔并济间诠释东方美学哲思。壶承上镌刻的兰花,与竹壶相映成趣,兰之清雅、竹之高洁,共同演绎“君子比德”的文人雅趣。此壶既是承载茶汤的实用器皿,更是传统紫砂工艺与文人精神碰撞的结晶。

方霏霏的《介士窥秋》,以独特的构思和精湛的工艺吸引观众目光。作品以竹编为题材,制作出鱼篓的型态,寓意民富国强的秋收景观!螃蟹有介士的雅称品,以一只螃蟹为主体,螃蟹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外壳的纹理、钳子的细节都表现得十分细腻,螃蟹觅食、渔人捕蟹,皆是秋获。方霏霏巧妙地将螃蟹的形象与紫砂壶的功能相结合,使作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艺术观赏性。

紫砂艺术在安徽不断发展,开四海和方霏霏师徒在传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同时积极创新。他们注重对紫砂泥料的研究和创新,尝试使用不同的泥料和配比,制作出具有独特质感和色泽的紫砂壶;在造型设计上,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开发出新颖独特的壶型;在装饰技法上,结合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不断丰富紫砂壶的艺术表现手法与传统意蕴。

七、宣纸加工:宣纸承文脉,青龙跃腊笺

宣纸加工技艺是安徽的文化瑰宝,刘靖和刘娇娇师徒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推动宣纸加工技艺的创新发展,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宣纸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让宣纸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文房四宝纸笺艺术大师”刘靖的《真金手绘粉蜡笺——五言瓷青龙》,展现了宣纸加工技艺的高超水准。作品采用真金手绘工艺,在粉蜡笺上绘制出精美的青龙图案。粉蜡笺始创于唐代,历代作为皇家御用纸,素有帝王纸之称,其制作技艺在清末失传。此笺以瓷青色粉蜡笺为底,用纯金粉、白银、朱砂绘制,黑白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图案设计中融入了我国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画面中央的祥云呈圆形,环绕着代表至高无上皇权的正龙,威严肃穆,四周缠枝纹连绵缠绕。画面四角点缀着既似盛开的牡丹,又似飞舞的蝙蝠,取富贵、多福之意。整幅画面在富贵华丽中彰显了皇家的威严。青龙身姿矫健,鳞片细腻,眼神威严,金色的线条在粉蜡笺上熠熠生辉,与宣纸的质感相互映衬,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人刘靖在宣纸加工过程中,严格遵循传统工艺,从选料、制浆、抄纸到后期的加工处理,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确保宣纸的品质和艺术效果。

非遗传承人刘娇娇的《手绘粉蜡笺——岁寒三友》以松、竹、梅为题材进行创作。作品中松树挺拔苍劲,竹子修长飘逸,梅花娇艳欲滴,通过手绘技法,将岁寒三友的形态和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刘娇娇在继承传统宣纸加工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尝试新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使宣纸作品更具时代特色和艺术感染力。

八、紫砂微雕:咫尺千言赋,微雕数辈功

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清松的《紫砂微雕〈孝经〉》选用优质原矿朱泥制作的宫灯壶,壶型线条自然,壶身敦实圆厚,轮廓清晰,圆珠钮亭亭玉立,气质干练。在小小的紫砂壶上雕刻出《孝经》全文外加一段跋文,总共近2400字,他在雕刻过程中,以极其精细的手法在紫砂泥上进行雕刻,书法以行草书体为基调,取法魏晋书风,典雅俊秀、空灵飘逸,极具书卷气。作品文字笔画纤细如发,却清晰工整,排列整齐;每一个字的结构和笔法都严谨规范,展现出王清松高超的微雕技艺。

王博的《紫砂微雕〈小石潭记〉》作品采用紫砂壶子冶石瓢为创作载体,用微雕手法,以刀代笔,通过对紫砂材料雕刻的认真把握,以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题材进行微雕创作。通体以楷书刻绘《小石潭记》全文,细细观之,书法运笔之点线面表达清晰,法度明确,另一面装饰有山水图案。微刻文字、画面与壶型搭配相得益彰,使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小石潭的清幽与宁静。王博在紫砂微雕艺术中注重将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与紫砂微雕相结合,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紫砂微雕起源于明清,是方便文人墨客在紫砂上作画题诗逐渐发展出微雕技艺,是在紫砂器皿上进行微观雕刻的艺术形式,极具特色。紫砂微雕以刀代笔,在紫砂表面进行精细雕刻,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书法、绘画功底,才能在微小的面积上刻出精细的文字、图案。王清松和王博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将这门独特的艺术发扬光大。

九、凤阳凤画:凤舞丹青里、韵传岁月中

凤阳凤画是凤阳地区专门绘制凤凰的民间工艺美术,以工笔重彩见长,产生于明代初年,距今已经有600余年历史,是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模式“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鹰嘴、鹤腿、美人眼;头顶如意冠,山羊胡,鱼头尾,鸳鸯翅”皆取其吉祥如意之意。

安徽省级凤画代表性传承人吴德椿的《英雄赴朝图》以独特的凤画艺术形式,展现了抗美援朝时期英雄们的形象。五只色彩绚丽的凤凰凌空飞舞,宛如从凤阳凤画的古老传说中破壁而出。它们盘旋翱翔,或昂首嘶鸣,或舒展羽翼,将祥瑞化作守护的力量,驱散战争的阴霾。当非遗的细腻笔触与历史的厚重感相遇,每一处色彩都在诉说那些跨越鸭绿江的身影,不仅是保家卫国的战士,更是承载着民族精神的祥瑞化身。而凌空飞舞的凤凰,既是东方文化对和平的祈愿,也是历史对英雄们最浪漫的礼赞——愿英雄此去,祥瑞常伴,凯旋而归。吴德椿结合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既保留了凤画的传统韵味,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谢冬梅的《丹凤衔祥映韶光》,以丹凤为主题,展现出祥瑞美好的寓意。画面两只彩色的凤凰,一只凤凰昂首挺胸,身姿优雅而高贵,面向朝阳舒展双翅,似要直冲云霄,去拥抱那无尽的苍穹;另一只微微颔首,目光温柔,仿佛在凝视着这世间的美好。背景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幸福树,配以中国民间的吉祥元素如石榴、柿子、佛手、桃子、牡丹花、喜鹊等吉祥元素,反映了百姓求吉纳福,以及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

凤阳凤画是安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德椿和谢冬梅在传承与发展凤画艺术,挖掘传统凤画精髓;为凤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融入自己的创新元素,色彩运用丰富大胆,构图更加新颖独特,使作品更具艺术观赏性和感染力。

十、瓷器雕刻:杨氏微雕美,匠心共富春

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其鹏的《唐诗二首》作品中,文字雕刻工整细腻,笔画流畅;为了配合诗词意境,还在瓷器表面雕刻了相应的图案,将诗词的意境完美呈现。杨其鹏在瓷器雕刻过程中,注重对瓷器质地和特性的把握,根据不同的瓷器类型采用不同的雕刻方法,使瓷器上雕刻书画持久不损,具有“触有手感、观有笔墨”的艺术效果,同时将微雕的精微和笔墨情趣有机融为一体。

杨洋的《富春一角》,以微雕手法把富春山居图局部雕刻在瓷壶上。以刀代笔,雕刻出了“剩山图”,既凸显了瓷釉晶莹光洁的特色,又使得书画风韵持久不损。作品中,山峦起伏,江水蜿蜒,树木葱郁,房屋错落有致,通过雕刻技法,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表现得十分出色。杨洋巧妙地利用瓷器表面的弧度和质地,将雕刻与绘画相结合,使作品既有雕刻的质感,又有绘画的韵味。

瓷器雕刻艺术在安徽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其中“杨氏微雕”是一门继承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门类,是以“微”为特征、“精”为标准,集“书法、绘画、篆刻”众长于一体的超视觉艺术。“杨氏微雕”把书法、绘画、雕刻这些艺术元素融入到作品中,杨其鹏和杨洋在传承与创新中深入研究瓷器雕刻的历史和技法,吸收传统雕刻艺术的精华,积极尝试新的雕刻工具和材料,拓展瓷器雕刻的表现形式,使瓷器雕刻艺术更贴近现代生活,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长三角地区民间工艺师徒邀请展中,安徽籍艺术家们的作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充分展现了安徽民间工艺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他们在传承传统工艺的道路上,坚守匠心,不断创新,努力将民间工艺的审美意识、智慧巧思、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融入每一件作品之中,力求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安徽民间工艺的无穷魅力,见证徽派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的创新创造。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一代代安徽民间文艺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坚守,他们的作品和精神必将激励更多民间工艺工作者坚定传承初心,砥砺奋进,走好新时代民间文艺传承发展的长征路。

作者:

史培刚(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级美术师)

陈治军(文字学博士,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生导师)

来源:闽南风俗文化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