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不住了!中文正在赶超英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7:46 1

摘要:最近,深度求索的DeepSeek-V3突然爆火,不是因为代码能力多强,而是因为它能用流利的文言文写小作文。这让人不禁思考:在AI时代,中文是不是正在展现出我们从未察觉的独特优势?

最近,深度求索的DeepSeek-V3突然爆火,不是因为代码能力多强,而是因为它能用流利的文言文写小作文。这让人不禁思考:在AI时代,中文是不是正在展现出我们从未察觉的独特优势?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中文凭借高信息密度、强大的组合能力和文化包容性,在人工智能和工业软件领域,可能正在实现“弯道超车”。

首先,中文是一种“超频语言”,信息密度极高。用通信之父香农的信息论来衡量,同样内容,中文传递的信息量平均是英文的1.8倍。也就是说,中文像是一个高度压缩的文件,用最少的字符表达最丰富的意思。

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网络流行词“典孝急”,三个字就概括了一整套嘲讽逻辑,而英语可能需要一整句:“You’re quoting outdated sources, being blindly filial, and getting agitated without reason”(你在引用过时的资料、盲目孝顺并且莫名其妙激动)。

更极端的例子是医学名词“尘肺病”,英文足足45个字母。对AI来说,处理中文就像走绿色通道,更省数据、更省算力。

其次,中文系统“自带版本自动更新”,兼容性极强。它从古至今,不断融合方言、外来语和网络梗,几乎不需要什么“语法修订”。比如,一个“秒”字,从时间单位变成“瞬间”,再变成“秒杀”,如今已是日常用语。反观英文,光是一个中性代词“they”的单数用法,就能吵上好几年。

这种包容性直接赋能AI。如今已经有大模型可以用粤语讲脱口秀、用东北话报菜名,甚至夹杂文言文写营销文案。中文的弹性,让AI更容易学习和创造内容。

而最实实在在的优势,体现在工业软件领域

传统工业软件,比如MES(生产执行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几乎全部基于英文编写。代码是英文的,逻辑是英文的,参数也是英文的。这就导致一线业务人员——老师傅、仓管员、物料员——根本看不懂系统。IT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仿佛隔着一道天堑。

但近几年,一种“中文思维+无代码”的开发模式正在破局。例如国内出现的“云表平台”,允许企业用纯中文的方式配置软件。业务人员自己就能修改字段、调整流程,比如把“收货单”改成“入库单”、给审批流加个节点——根本不用写代码。

结果是什么?开发效率大幅提升。过去要外包团队做半年的系统,现在可能几周就能上线。培训成本也直线下降,因为系统界面和逻辑是中文的,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国铁建十六局就用了这样的平台,搭建出一整套业财一体化系统,覆盖全国多个项目部。

从理论到实践,中文的优势正在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小结

回过头看,中文的高信息密度为AI训练节省了资源,文化包容性赋予了模型更强的表达力,而在工业软件中的应用,则直接降低了数字化的门槛。这种“降维打击”,可能才刚刚开始。

甚至有学者预言,中文或将成为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首选语言。而英语则可能因为造词冗长、语法繁琐、文化争论不断,在技术演进中逐渐式微。

未来的世界,也许真的属于中文。

对此,您有何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继续聊哦。

文|胖胖


来源:云表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