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手机就能种田?来看增城“无人农场”如何实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22:15 2

摘要:早在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就带领团队,依托AI、无人机、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在广州增城建设了全国首个“无人农场”。经过6年的发展,穗版“无人农场”已推广至全国16个省(区、市)。

春耕正当时

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正在上演

从以前的“经验种植”

到现在的“数据种植”

从以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

到现在的“点开手机就能种田”📲

🌾🌾🌾

农业生产方式

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

是科技正在前所未有地

渗入农业生产

💪💪💪

早在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就带领团队,依托AI、无人机、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在广州增城建设了全国首个“无人农场”经过6年的发展,穗版“无人农场”已推广至全国16个省(区、市)。

“无人农场”如何实现

“人不下田,坐看丰收”?

👇

“无人农场”四大关键技术

01 依靠“星机地”数字化感知

增城“无人农场”占地70亩

全部用来种植水稻

作业前

必须首先了解田间作物的长势

如缺不缺肥、缺不缺水

是否有病虫害、严不严重等

以往,这些信息获取

需要人力进行观察判断

带北斗卫星天线(红圈处)的无人农机

如今的数字化感知,主要依靠“星机地”。“星”指的是卫星,“机”是指无人机,“地”是指地面仪器。通过整合卫星、无人机和地面仪器的数据,可以实现对目标区域的全面监测与分析。

02 智能化决策无人机判断长势

获得农田信息后

如何判断要施什么样的肥、施多少肥

以往需要农民用眼睛看👀

然后靠经验作决策

现在则是依靠人工智能算法

和计算机技术作决策

👍👍👍

点射播种无人机

在“无人农场”,无人机首先在稻田上飞一圈收集农田信息,然后,计算机就可以得到“无人农场”的高清地图和水稻的整体长势图。该长势图能帮助其他无人设备在长得好的田块少施点肥;长得差点的地方多施点肥。依靠智能化决策,“无人农场”的早稻可以减少氮肥量28%,晚稻可以减少氮肥量22.5%

03 精准化作业施肥插秧无人化

管理者可以通过“无人农场”地图上的精准坐标定位,指导施肥无人机在空中精准施肥。无人机上装有芯片和通信设备,通过北斗导航技术,管理者只需提供经纬度坐标,并通过计算机给出的施肥量,就可以指导无人机精准施肥。

无人插秧机

在“无人农场”的春耕现场,还能见到无人驾驶旋耕机、水田激光平地机、无人插秧机、无人运粮车等无人设备。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帮助下,这些机器“耳聪目明”,不仅能够实现±2cm精度下的精准作业,其配备的L2级别无人驾驶技术,也足以应对田里的电线杆等障碍物,帮助实现精准避障。

04 智慧化管理平台云管控

在春耕现场,还能见到很多智慧化管理设备。如智慧农情监测站可以实时监测虫情、病情、墒情、苗情及田间小气候,进行综合预警分析;物联网虫情测报灯可以自动完成诱虫、杀虫、排水、落虫、拍照、上传、虫体自动分析等系统作业;便携式智能虫情测报仪可以实现昆虫信息素专一引诱、低功率高清拍照,AI智能识别计数等功能;佩戴AR眼镜,还可以用第一视角采集病虫害图像和视频。

“无人农场”春耕现场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农业农村部水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胡炼介绍,“无人农场”上使用的智能设备,背后还有团队自主设计的云管控平台进行监控。首先,云管控平台内设有农场的高精度地图,可以帮助农机作路径规划。其次,平台还会自动建立农事的流程安排计划,如需要施肥时,平台便会指挥无人机按照规划好的路径和施肥量精准作业;此外,平台还会接入田间的各类气象信息、土壤信息、病虫害信息,根据相应程序,实现自动化灌溉

“无人农场”的推广

是否已真正产生经济效益?

👇

“综合效益显著,资源利用提升

增城“无人农场”种的

优质丝苗米“十九香”

平均亩产量达到662.29公斤

比普通农场产量高出了32%

“无人”比“有人”种得还好

罗锡文介绍,目前,“无人农场”技术已经获得农民和社会的普遍认可,“2022年我到茂名去,茂名当地农民拉着我的手说,‘罗院士你看看,你的水稻长得多均匀,整整齐齐的。’我说,‘当然,我是依靠无人驾驶、北斗导航种地,每条秧苗的距离都基本一致,所以我的水稻通风透气好、采光好,长得自然也好’。”

值得注意的是

“无人农场”使用的很多农机

无需重新购买

而是可以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

来源:广州增城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