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硝烟中的上海“追风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17:30 1

摘要:金融谍战剧《追风者》中,从外滩中央银行辗转来到苏区红色银行的主人公有句经典台词:“金融是一个工具,放在心怀叵测的人手里是杀人的刀,放在赤胆忠心的人手里是耕田的犁。”

黄沂海(中)和同事在研究“抗币”

“银联”创办的《银钱报》

“银钱一日”征文汇编《金融线上》

当年“蓬矢”笔下的横滨正金银行

本报记者 方翔

金融谍战剧《追风者》中,从外滩中央银行辗转来到苏区红色银行的主人公有句经典台词:“金融是一个工具,放在心怀叵测的人手里是杀人的刀,放在赤胆忠心的人手里是耕田的犁。”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壮丽史诗。在硝烟之中,无数人凭借自身才能,为抗战贡献力量,其中就有不少金融行业的从业者。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从史料中,挖掘一个个抗战时期上海金融从业者的故事,讲述他们在抗战中的非凡勇气。

《西行漫记》

“众筹”预约出版

黄沂海的好友,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市档案馆原副馆长邢建榕,曾从胡愈之侄子提供的老照片中寻访复社遗址,并撰写文章。文中特别提到,复社曾出版过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黄沂海看到后非常兴奋,因为这为他的相关研究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据介绍,《西行漫记》顺利发行,离不开“红色保险掌门人”——谢寿天的关键助力。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谢寿天与保险业进步人士共商筹建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借此平台积极开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为地下党员和党组织的秘密活动提供掩护。

“《西行漫记》的出版,谢寿天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他自告奋勇,凭借在金融界的人脉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很快便募集到出版的‘第一桶金’。”黄沂海说,“谢先生还想出了‘众筹’预约的办法,将书价定为2.5元,预约只需交款1元,发一张预约券,出书后凭券领取,读者便可享受1.5元的优惠。《西行漫记》面世大热,一版再版,不到一年工夫就接连印了4版。大批青年在这本书的感召下,毅然踏上奔赴延安的革命征程。而邢建榕先生的文章,让我知道了当年复社的所在地,也让这段历史更加完整。”

《金融线上》

“寻到”晚报总编

黄沂海年轻时曾在新民晚报上撰写过不少文章,平时也非常注意收集与晚报有关的资料。在他的收藏中,有一本《金融线上》,其中一位编者就是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曾担任新民晚报总编辑的束纫秋。

黄沂海翻阅大量史料,描绘出束纫秋当年在上海的工作轨迹:他年轻时曾在宁波路89号的亚洲银行当练习生。上海沦陷时期,银行一般下午4时就关门打烊。作为“银联”会员的束纫秋,在劝工大楼参加一次联谊活动时,结识了《银钱报》创办人之一赵不扬,两人相谈甚欢。赵结合《银钱报》的组稿需求,时常约他撰写稿件。那段时间,束纫秋配合“银联”的整体部署,撰写稿件,揭露日本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屠杀中国人民的凶残暴行,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当时,“银联”发起慰问难民、救济难胞等各种义卖募捐活动,不少会员积极参与,束纫秋也及时跟踪采访报道。为了解事实真相,他还冒险靠近租界边沿,细细观察被铁丝网和大铁门分隔开来的“那一边”的状况。

1939年6月,束纫秋经银钱界地下党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操弄算盘之余,他参加了党领导的“文艺通讯”讲习班。受到讲习班启发,他以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为范文,借鉴《中国一日》《上海一日》征文的成功经验,在《银钱报》“随便谈谈”副刊推出《银钱一日》征文活动,发动“每个金融业从业员都把自己最不可忘的,无论善与恶的事情描写下来”,团结广大文艺青年,用直面抗战主题、富有正义感的作品,占领敌伪控制下的文艺阵地。征文结束后,优秀文章被汇编成《金融线上》一书出版。

黄沂海希望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收藏的史料中,挖掘更多新民晚报和老报人在抗战时期的资料,整理后交给新民百年报史馆。

《社会日报》

“蓬矢”实乃桑弧

为探寻历史真相,黄沂海抓紧时间对亲历重大金融事件的见证者作抢救性采访。他写金融事件和行业发展,不仅关注事件本身,还注重记录业内前辈的日常生活和业余爱好等。

他曾写过一篇《外滩24号的屈辱与嬗变》。写作过程中,他在旧报纸上找到一段有关外滩24号的珍闻——1937年11月5日上海《社会日报》上署名作者“蓬矢”写道:“只是苏州河南的公共租界上,便已流弹横飞……最妙的是,有一颗炮弹竟击中了横滨正金银行西侧墙壁,并且钻了进去,安稳地躺在墙壁里。”

“蓬矢”是谁?黄沂海研究发现,“蓬矢”是著名电影导演桑弧年轻时用过的笔名。这也得到了桑弧之子、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亦中的确认。

汪伪卖国

“大亨”勇揭真相

“有些头角峥嵘,叱咤风云的银行家,并非生来就具备领袖气质,却在民族存亡时刻,于披荆斩棘中成就事业,有抱负,敢担当,善作为,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心向光明,不断追求进步,厚植家国情怀,故为业界所敬仰。”黄沂海最近在写《抗日风云里银行家的直节劲气》一文,其中徐寄庼的功绩,让他花费不少笔墨。这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创办了中国最早、发行时间最长的金融专业刊物《银行周报》,创设了上海最早的银行同业联合准备委员会,创建了沪上第一家银行票据交换所。1939年底,徐从同乡渠道获悉,汪精卫伪政府暗度陈仓,拟与日本秘密签订卖国条约《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经过他的一番周密安排,1940年1月22日,香港《大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致汪精卫的公开信和密约原件,揭露事实真相。当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对他的行动赞不绝口,认为他“为中华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多年来十分注重抗战史料的收集。从战时银行西迁、抗日根据地货币发行,到民间资本勠力同心、民众节衣缩食支援抗战,金融体系在废墟中铸就坚韧盾牌,为前线输血送粮。这段历史,不仅是经济金融的较量,更是民族气节的铮铮回响。

黄沂海说:“上海正朝着‘五个中心’之一——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奋进。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与几代革命家与金融工作者的努力分不开。我们需要了解当年上海金融家为抗战作出的贡献,了解前辈们为上海发展作出的贡献。”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