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著名的九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他们是哪九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17:16 1

摘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雄心勃勃想把天下管得死死的。他觉得思想乱七八糟不行,得统一一下。于是听了李斯的馊主意,公元前213年下令焚书,把除了《秦记》和一些实用书外的历史书、儒家经典全烧了。次年又搞了个“坑儒”,活埋了460多个儒生和方士,想杀鸡儆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雄心勃勃想把天下管得死死的。他觉得思想乱七八糟不行,得统一一下。于是听了李斯的馊主意,公元前213年下令焚书,把除了《秦记》和一些实用书外的历史书、儒家经典全烧了。次年又搞了个“坑儒”,活埋了460多个儒生和方士,想杀鸡儆猴。

这事干得挺狠,书烧了,人杀了,反对声音是没了。可结果呢?文化传承断了根,后人想翻老祖宗的书都没得看。秦朝暴政本来就惹人烦,这一把火更是火上浇油,没几年陈胜吴广就造反了,秦朝二世而亡。靠高压统一思想,短期凑合,长期就是自掘坟墓。

汉武帝年轻气盛,想把国家管得更牢。他手下有个叫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只捧儒家,其他学派靠边站。汉武帝觉得这主意靠谱,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专门教儒家经典,后来还开了太学,培养儒家官僚。

这政策一开始挺管用,思想统一了,朝廷说话更有分量。可时间长了,问题来了:儒家讲仁义道德是好,但太保守,创新少了。其他学派被压下去,思想变得僵化,后来的朝代都受影响,社会进步慢吞吞。独尊儒术成了个双刃剑,管得住一时,管不住长远。

唐玄宗前期是明君,开元盛世多牛啊。可晚年他迷上杨贵妃,懒得管事,把边疆交给胡人将领安禄山。安禄山嘴甜会拍马屁,唐玄宗就让他当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

安禄山表面忠心,背地里养兵蓄力。公元755年,他扯着“清君侧”的大旗造反,史称“安史之乱”。叛军一路打到长安,唐玄宗跑路到四川。这场乱子打了八年,唐朝元气大伤,从此走下坡路。唐玄宗这用人失误,真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宋太祖赵匡胤靠兵变当皇帝,怕手下武将学他搞乱子。公元961年,他请石守信等大将喝酒,席间半哄半吓,让他们交出兵权,换个富贵日子过。这招叫“杯酒释兵权”,武将们不敢不从,兵权就收回了中央。

这事听着挺聪明,避免了内乱。可副作用也大了:宋朝重文轻武,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之后跟辽、金、蒙古打仗,老是吃瘪。北宋亡了,南宋也只能偏安一隅。防内防过头,外敌面前就站不稳了。

明成祖朱棣靠打仗抢了侄子的皇位,为了防北方蒙古,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公元1403年起在北京大兴土木,1421年正式迁都,把政府和主力部队都搬过去了。

迁都确实让北方防线硬了点,可北京离经济中心太远,粮食、物资全靠运过去,成本高得吓人。明朝后期财政吃紧,国库空了,南方的叛乱和海盗也管不过来。迁都这步棋,军事上赚了点,经济上亏大了,最后拖垮了明朝。

清朝入关后,怕外来思想乱了自家天下,从康熙年间就搞闭关锁国。1661年禁了沿海贸易,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到1757年乾隆更狠,直接锁死其他口岸,外贸全挤在广州。

这政策短期内护住了统治,可长远看是灾难。西方工业革命风生水起,清朝却啥也不知道,科技、经济全落后。19世纪鸦片战争,英国炮舰一轰,清朝扛不住,签了一堆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日子开始了。闭关锁国,锁住的是自己的未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可袁世凯死后,中央政府弱得像纸糊的。各地军阀占山为王,为了地盘和钱打得不可开交,谁也不服谁,全国乱成一锅粥。

军阀混战打了十几年,百姓苦不堪言,经济崩了,国家四分五裂。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才算勉强统一。可军阀势力还在,内乱隐患没断。这段混战,把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拖了好多年,教训就是:内斗没赢家。

日本明治维新后崛起,野心膨胀,想抢中国地盘当资源库。1931年搞“九一八事变”占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开战,铁了心要把中国吞下去。

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犯下无数罪行。中国人拼死抵抗,八年抗战打下来,日本1945年投降,自己也垮了。这场侵华战争,中国伤亡惨重,日本也没落好,侵人害己的下场摆在那,谁看了都得摇头。

这九个“馊主意”,从秦朝到现代,跨了几千年,可毛病都差不多:决策者只看眼前,缺长远眼光。秦始皇烧书想压反对声,结果压垮了自己;清朝闭关想保江山,却把自己锁进死胡同。每个馊主意背后,都是短视、固执或者瞎自信在作怪。

历史证明,光靠高压、独断或者闭门造车,迟早得出事。做决策得想想后果,别光顾着眼前舒服。咱们今天看这些事,就是得学聪明点,别再踩同样的坑。历史这面镜子,照清楚了,才能走得稳。

来源:史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