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安禄山反唐,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唐玄宗对他的宠信,或者他跟杨国忠之间的恩怨情仇。但其实,这两点都不是他反叛的根本原因。历史告诉我们,安禄山之所以敢反唐,真正推动他的,是两个更核心的因素:实力和野心。
说起安禄山反唐,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唐玄宗对他的宠信,或者他跟杨国忠之间的恩怨情仇。但其实,这两点都不是他反叛的根本原因。历史告诉我们,安禄山之所以敢反唐,真正推动他的,是两个更核心的因素:实力和野心。
要搞清楚安禄山为什么反唐,先得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安禄山是唐朝中期的一个将领,出生在营州柳城,也就是现在的辽宁朝阳。他是粟特人和突厥人的混血儿,家里不算富裕,早年在边境做互市牙郎,相当于跑贸易的中间人。后来因为打仗有点功劳,被提拔为平卢军使,从此一步步爬上了高位。
这家伙很会来事,尤其擅长拍马屁。他对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是百般讨好,甚至还主动请命当杨贵妃的干儿子——这事听着就离谱,因为他比杨贵妃还大16岁。但这招还真管用,玄宗对他越来越信任,赏赐不断,官位也水涨船高。到后来,他成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地位无人能敌。
但光靠玄宗的宠信,他就能反唐吗?不一定。宠信只是给了他机会,真正让他动手的,是他攒下的实力和膨胀的野心。下面就细说这两点。
安禄山反唐的底气,首先来自他手里的实力。唐朝开元年间,为了对付外敌,朝廷在边境设了十个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都管着一块地,既带兵打仗,又管地方上的事,权力大得吓人。安禄山更狠,他一个人就控制了范阳(今北京)、平卢(今辽宁)、河东(今山西)三个镇,手下有18万兵马。而当时唐朝中央的军队呢?只有9万多人。这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境的将领比朝廷还牛。
这三个镇的地盘连成一片,从东北到华北,直逼洛阳和长安,地理位置太关键了。安禄山也不是傻子,他很清楚自己手里的牌有多硬。751年,他主动请缨兼领河东节度使,把自己的势力范围又扩大了一圈。这种军事实力,已经不是朝廷随便就能压下去的了。
更别提朝廷还给了他不少便利。玄宗让他管地方行政,他就能随便征税、囤粮、养兵;还让他管马匹,他顺势扩充了骑兵。表面上看,他是忠心耿耿为国守边,实际上,这些资源都成了他反叛的资本。手握重兵,又有钱有粮,谁不想试试能不能翻盘当老大?
光有实力还不够,反叛这种大事,没点野心是干不出来的。安禄山的野心不是天生的,而是随着他的权力一步步膨胀起来的。他从一个边境小角色混到三镇节度使,眼界和胃口都变大了。
他在军中提拔了一堆亲信,像安守忠、崔乾祐这些人,都是他的铁杆手下,确保军队听他的。他还派心腹刘骆谷偷偷跑去长安,摸清朝廷的底细;让大儿子安庆宗留在京城,跟皇室联姻,拉拢关系。他甚至收买朝臣,比如张利贞这样的官员,专门在玄宗面前替他说好话。这些操作哪像是个老实听话的臣子,分明是早有图谋。
有史料说,他私下里跟亲信讲过:“天子年老,中原可取。”这话一出,他的野心就藏不住了。唐玄宗年纪大了,朝廷内部又乱七八糟,他觉得机会来了,想取而代之。
玄宗对他的纵容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兵权、财权都给了他,他想干啥就干啥,朝廷根本管不住。时间一长,他就觉得自己不是在给唐朝打工,而是可以自己当家做主了。
有人可能会说,安禄山反唐不就是因为玄宗太宠他,或者跟杨国忠不对付吗?其实这俩因素只是表象,不是根本。
玄宗确实很信任安禄山,给了他兵权、赏赐,甚至对他的一些出格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份信任只是给了他发展的空间,不是他反叛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实力和野心,光靠宠信,他顶多是个得宠的臣子,不敢动反叛的念头。
至于杨国忠,那是另一回事。杨国忠上台后,把安禄山当成眼中钉,多次跟玄宗说这家伙有反心。755年春天,安禄山想把三镇的汉将换成胡将,玄宗同意了,但杨国忠和魏见素跳出来反对,说这是叛乱的前兆。杨国忠还提议召安禄山进京当宰相,表面上是升官,实际上是想剥了他的兵权。安禄山一看形势不对,干脆先下手为强,打着“杀杨国忠”的旗号起兵。
但这只是个借口。就像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喊着“诛晁错”,杀了杨国忠,安禄山也不会收手。他的实力和野心早就决定了他要干大事,杨国忠只是个导火索,点燃了他早就准备好的炸药包。
安禄山反唐不是一时冲动,他准备了好几年,动作很隐秘,也很到位。他在范阳大肆征税,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和兵器;通过募兵制招了一堆胡人,组成了精锐部队。这些部队战斗力强,随时能拉出去打仗。
他还亲自盯着军队训练,确保手下听话。地方上的资源也被他牢牢掌控,朝廷根本插不上手。可以说,他把能用的牌都攒齐了,就等着合适的机会。
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在范阳正式起兵,带着15万大军南下。他对外宣称奉了密旨,要诛杀杨国忠。叛军进展很快,24天就过了黄河,断了朝廷的运河补给线。次年1月,洛阳陷落,他在那儿称帝,国号“大燕”,还建了个小朝廷,任命亲信当官。
756年7月,叛军攻破潼关,长安也丢了。唐玄宗跑去四川,路上在马嵬驿被逼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安禄山占了洛阳,但没得意多久。他的身体出了问题,眼睛瞎了,身上长疮,脾气越来越差,动不动就收拾手下。757年1月29日,他被大儿子安庆绪杀死了,死得挺惨。
安庆绪接手后,管不住局面。唐肃宗抓住机会,联合回纥军队反攻,慢慢收复失地。后来史思明又杀了安庆绪,自立为燕帝,但也没撑多久。761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干掉。763年,史朝义撑不住,自杀了,叛乱彻底完蛋。
这场叛乱打了八年,唐朝元气大伤。人口少了上千万,经济一蹶不振,中央的权威也没了,地方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藩镇割据的时代就这么开始了。安禄山虽然一度差点当上皇帝,但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禄山反唐,不是因为玄宗宠他,也不是单纯跟杨国忠有仇,而是因为他手握18万大军,实力太强,再加上野心膨胀,想自己当老大。这两个原因缺一不可。玄宗的昏聩和朝廷的内斗只是给了他机会,真正让他迈出这一步的,是他自己的实力和野心。
安史之乱让唐朝从盛世跌到谷底,也给后人留了个教训:权力这东西,给得太多,又管不住,就容易出大事。安禄山的故事,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