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寸血——抗战时期洛阳保卫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6:55 1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逐渐装备新式的战车师团,即第一第三两师团分别驻东北和内蒙以防俄,第二师团派往太平洋各战场。此刻豫中战起,日军竟然人不知鬼不觉的把战车第三师团调来黄河南岸。岗村宁次在其回忆录中说:“此次特别编成有战车师团,最初隐匿不用。”

1944年前后,豫西中国军队与日军隔河对峙,3月,日军制定了1号作战计划,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东北到东南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逐渐装备新式的战车师团,即第一第三两师团分别驻东北和内蒙以防俄,第二师团派往太平洋各战场。此刻豫中战起,日军竟然人不知鬼不觉的把战车第三师团调来黄河南岸。岗村宁次在其回忆录中说:“此次特别编成有战车师团,最初隐匿不用。”

随即,中原战役拉开序幕。日寇大军在黄河北岸分别从洛阳孟津境内白鹤渡口和平汉铁路黄河铁桥两路进犯。

1944年5月1日,黄河铁桥防线被突破,几日以后,郑州即告失陷。日军由虎牢关即临汝县大举西进,中原形势危急。中原战役,日军调来车第三师团,都是各种新型战车,并使用新型闪电战术,如虎添翼,此役日军之所以能席卷豫中数十县,主要是靠这个战车师团的威力。

1944年5月7日,国民党陆军第15军在洛阳西北乡的东斗沟村接到上峰紧急命令,让协同94师固守洛阳十天至十五天。

15军长、洛阳警备司令武庭麟接到命令后顾虑重重,不知所措。武庭麟是洛阳伊川寨街王庄人,寨街也就是现在的白元镇,后来被高校小学堂校长推荐到镇嵩军张治公部。

张治公小名书林,曾经跟随中州大侠王天纵在当时洛阳嵩县杨山做蹚将,辛亥革命时期,跟随王天纵攻打过洛阳,后王天纵被袁世凯调虎离山弄到北京,出任陆军中将,杨山蹚将被袁世凯收编为镇嵩军,有参加过河南革命,并和王天纵有交情的刘振华出任镇嵩军军长,张治公、柴云升、憨玉琨出任师长,故此武庭麟具有蹚将不顾一切的基因。

5月9日,日军第一军由垣曲渡过黄河,侵占渑池后兵分两路,一路攻占新安,从西翼进逼洛阳,一路西犯陕县、灵宝、卢氏,同时洛宁、伊川、嵩县、偃师、孟津相继沦陷,洛阳成为一座孤城。

第15军下辖两个师,陆军64师和65师,刚从山西中条山抗战下来,渡过黄河整训,为时不久,兵员武器均未能补充到位。

15军归14集团军建制,集团军总司令刘恩茂是刘镇华的五弟,64军军长刘献捷是刘镇华的儿子,六十五师师长李纪云是黄埔学生,属于军统系列,骄傲自大。这两个师长都不好管理。

九十四师是蒋介石嫡系部队,与15军毫无关系,也未曾并肩作过战,其人员虽然比较充足,装备比较好,但战斗力究竟如何,却不了解,临时归15军建制,是否服从指挥,也毫无把握。然军情紧急,不容多考虑,只有糊里糊涂执行命令而已。

武庭麟当晚即召集刘师长李师长和94师的张世光师长,以及该部师参谋人员开会研究。根据敌人兵力及洛阳周围地形,把守卫阵地划分为三个区域,西工区、邙岭区和城关区。

就当时敌情来说,西工区比较吃紧,邙岭区次之,城关区较安全。为适应各该师长不同的特点背景,所以不敢从实力上来考虑分配任务,却从应付人事上着眼。最后决定,由实力量差的六十四师担任最吃紧的西工区作战任务,,六十五师担任邙岭区的守护任务,相反,以实力比较充足的九十四师守护城关区。

军部队位置于邙山岭上的上清宫,,由军直属部队来卫护,各部队于五月八日沸晓进入阵地。

日军攻城司令部驻在白马寺,司令官名一村。其集结之兵力,据侦知者,有第三十五师团,野战补充队,一二六二部队、独立第八混成旅团、战车第二十五联队,战车第十四中队等番号,总计的四万余人,炮二百余口,战车五百余辆。

九日下午,战斗开始,。首先由龙门北进之敌的先头部队与15军关林附近之警戒部队接触,十日仍保持原库地,十一日拂晓,日军开始以装甲部队战车约百余辆、炮四十余门向关林以西迂回,进攻我洛阳林森桥以西地区。

林森桥即为现在的洛阳桥位置,位于重修的应天门之前, 因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修而得名,现在洛河里仍能看到为阻止日军,被炸毁的林森桥桥墩和残留桥面。

激战至午夜,日军改以步兵为主,约一万三千余人,由七里河与兴隆寨之间向15军夜袭,曾冲入守军阵地,,当时被击退。15军伤亡虽重,日军亦死伤五干余。十二日拂晓,敌继续增兵,并以飞机十余架,炮五十余门作掩护,大举进攻。

激战至十时许,日军主力由兴隆寨与瞿家屯之间冲入守军阵地,15军各级预备队先后增入突击逆袭,终以突入之战车太多,临时又无兵可增,不得已,遂转移阵地,,于营阵西布置新线,重整旗鼓,继续作战。

六十四师伤亡过重,势不能支,为保存实力计,速令越过铁道,转移于邙岭之下,占领由史家屯到洛阳城西北角之线,,对南作战。

十三日,日军战车三十余辆、步兵约千余人犯过周公庙西车站到苗家沟之线,,周公庙、西关之间战斗激烈。

十四日,日军步兵约千余人配合战车, 曾一度强渡四门大桥,冲进城内,九十四师键儿奋不服身,冒死反击,在河洛中学前后与公园巷、安乐街一带展开激烈巷战 ,歼灭日军千余名,日军被迫撤退。

十四日夜,倾盆大雨彻夜不止,各线寂静无战事。15日16日,虽然在大雨中 而南关东会馆、东关盘龙冢均有激战,日军未得逞。

17日,城垣周围各阵地同时有战斗。日军已主力向史家屯阵地猛攻,曾五次突入守军战壕内,均被守军以手榴弹及刺刀击退,残敌约2000余人退同乐寨附近。此时日军第35师团司令部已迁到东斗沟。

到18日,日军随时消耗,随时补充,黄昏时分,约以步兵3万余、战车300余辆、炮百余门、开始向15军全线进攻,彻夜激战。

19日拂晓,日军步兵在其飞机战车大炮掩护下,并施放烟雾弹向15军阵地突袭,四周的阵地同时进入危急状态,后洞、史家屯、庄王山等阵地失而复得数次。

15军军师直属部队都参加入增援厮杀,浴血奋战,日军不能得逞。在后洞战斗中,194团所有能拿武器的人都投入了战斗,连长韩昆申请日本大队长藤本,日寇蜂拥来抢,韩连长急忙刺死藤本,自己也被敌人刺倒。副连长贾乐民见状大吼一声,抱着八枚手榴弹冲入敌群,与50多名日寇同归于尽。

在四天四夜的上清宫保卫战中,15军寸土不让,日军突然放大量毒气,守军全部壮烈牺牲。

15军官军不顾一切,英勇奋战,终因兵员减少,一时无法补充,只好变更部署,放弃史家屯一线。当日击落日军飞机一架。

20日和21日,日军向后洞和庄王山方向攻击,李纪云师长和张雨霖参谋长亲自指挥搜索连,将侵入之敌全部歼灭,在后洞活捉日军少校指挥官一名,同时张参谋长壮烈牺牲。

20日,飞机送来蒋介石手谕:“我陆空大军正向洛阳前进,应努力作战。”当时15军明知蒋实为欺骗,但只好做望梅之想而已。

22日拂晓日军以飞机20余架、炮80余门、战车60余辆、向15军庄王山阵地猛烈轰击,掩护其步兵包围庄王山右翼,战车十余辆旋也冲入。

15军伤亡惨重,阵地全部被摧毁,电话线全被炸断,失掉联系,但到处枪声撕杀声可闻,形成混战局面。到了晚上,日军又变更部署,占领后洞、营庄、八里营、石家沟、烧沟至西北城角支线。

连续作战,15军伤亡大半,兵员锐减,弹药缺乏严重,当时以实力论,邙山岭阵地已无力固守。

正在此时蒋介石又飞机送来手喻,大意是至 迟七日,援军必到,应努力撑持。此时已人心涣散,信心消失,这样的电报无异于废纸一张。

但是15军为了完成任务,于22日夜重新变更部署,命令六十五、六十四两师各自抽出一部分,固守东西车站及上清宫,其余均转入城内,化城墙为若干段,与94师分段固守。

23日日军向洛阳西门、西北城角、机器厂各处猛攻,威力搜索,并向城关实行破坏射击及轰炸。

当日,日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以防止洛阳古城毁于战火为名,给中国守军送来一纸劝降书,当场遭武庭麟将军严词拒绝。山河破碎,何以家为?热血玉陨,浩气激荡。

24日九时,日军飞机27架,炮120余门同时向城内轰击,继以步兵约3万余、战车装甲车约300余辆,分六路向西南城角、西门、西北城角、东门、东北城角猛攻,主力在西南城角到西北城角方面。

经飞机大炮狂轰滥炸,15军环城攻势均被摧毁,兵员武器大部分同归于尽。在15军援兵尚未救援到时,从西门南侧及坛角越过城壕冲入城内之日军,都被消灭。

日军退后,借坛角掩护架桥,准备再次进攻。15军随机应对,在政治部、社会服务处、河洛中学又构成新的战线,严阵以待。

午后三时,日军战车十余辆由西北城角冲入城内,同时东北城角也被突破,侵入日军战车十余辆。四时许,东北西北两运动场附近均有激烈巷战。五时许,侵入日军已达到万余人,战车达到50余辆,并继续增加,驰逐街衢,无法遏止,15军指挥联络全被割断,全城守军陷入各自为战。

黄昏以后,以弹尽粮绝,无力再战,不得已做紧急处置,命各部队取捷径夺路突围,并给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去电说明情况紧急,要求速派飞机助战,以无线电到处联系始终找不到长官部位置,大盖一日数迁,已不知逃往何处。

15军在突围前一周前,不唯弹药缺乏粮食困难,及灯火燃料也感不继,曾几次向长官部电请设法解决,均如石沉大海。

当5月7日各部队进入阵地前,东西车站的秩序无人维持,汉奸到处放火,每一夜火头竟多至八九处,并到处放枪,偷割电线,进行扰乱。战斗开始后汉奸并在东南关设播音器替日军宣传,引诱守军投降,汉奸无耻之极。

统计至5月9日,战斗开始至24日午夜突围为止,守军伤亡官佐530人,士兵13309名,市民被炸死炸伤800多人,炸毁房屋无数。

中国军人无论被围或打散,绝不竖白旗投降,反要冒死突围,再设法归还到自己的部队参加战斗。

中原会战最大的缺点是情报失灵,陈纳德在《我与中国》回忆录中提到:“情报在中国,时常是头疼的事。”陈纳德有几架p_38侦察机是收集情报的利器,可惜在中原会战前两个月却未来到华北战场。问题竟然是缺乏汽油,不能远航。

日军动用新式战车师团,采用闪电战,而克制这战车师团,最好是以强大的空军火力来歼灭它。

中原会战结束后,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总结会战失败的原因:将帅不和、军政不和、军民不和、官兵不和。

各种的不和,造成中国在抗战上举步维艰,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更多的苦难,国民政府难辞其咎。

来源:江右郎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