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零点,广州天河路依旧灯河璀璨。外卖电动车的蜂鸣、超跑低沉的轰鸣、球鞋急促的拍地声,在同一条街道交汇。行人里,每十一张面孔中就有一张属于“大学生”——他们有的刚下实验室,有的刚结束直播,有的背着电脑去咖啡店改PPT。164万,这是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官方数字;2
凌晨零点,广州天河路依旧灯河璀璨。外卖电动车的蜂鸣、超跑低沉的轰鸣、球鞋急促的拍地声,在同一条街道交汇。行人里,每十一张面孔中就有一张属于“大学生”——他们有的刚下实验室,有的刚结束直播,有的背着电脑去咖啡店改PPT。164万,这是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官方数字;281万,则是整个广东的“青春存量”。把镜头拉远,这个群体已相当于冰岛全国人口的七倍,也相当于加拿大总人口的八成。当数字被夜色点亮,人们才真切感到:南中国的未来,正被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连夜改写。
一、数字背后:一场“高校军备赛” 2017—2023,短短六年,广东新增43万个高校学位,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73亿元,增速跑赢江苏、浙江。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广州交通大学……新校名像春笋一样冒出,名校分校、研究院、研究生院在珠江口两岸“连点成线”。更关键的是,广东把“高职”也拉上了高速车道: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腾讯只隔一条马路,学生上午上课、下午进厂;佛山机器人学院把生产线搬进教学楼,学生作品直接变成企业订单。本科与高职“双轮驱动”,让广东不仅“有学上”,更“有技能可用”。
二、深夜经济学:大学生怎样点燃城市? 有人担心“大学生过剩”,广州却用夜色给出答案:城中村的老字号早茶,因学生打卡而排号到200桌;天河CBD的便利店,凌晨销量三成来自“科研狗”买能量棒;地铁末班车厢,一半乘客抱着电脑小睡,他们白天在实验室,晚上在直播间,周末在创业公司。年轻人把24小时切成碎片,也切成新的消费场景。数据显示,广东大学生年均“夜消费”超6000元,直接催生“校园夜经济”——无人自习室、共享厨房、24小时健身房、剧本杀、Livehouse……当别的城市思考“如何留住年轻人”,广州先让年轻人“熬夜也舍不得走”。
三、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 过去四十年,广东靠“世界工厂”标签崛起;今天,281万大学生正在把它升级为“世界实验室”。在广州黄埔,自动驾驶测试路段旁,是华南理工的无人车团队;在深圳南山,高职毕业生主导的微创新,让一条手机产线良率提升2%,年增产值10亿元;在东莞松山湖,材料专业研究生与工厂师傅一起,把石墨烯散热膜成本砍掉一半,直接拿下华为订单。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廉价劳动力,更是“可快速迭代的知识资本”。当“工程师红利”取代“人口红利”,广东制造就有了穿越周期的底气。
四、2030预言:下一个改变世界的人,正在广东刷夜 按现有扩招速度,2030年广东高校学生将突破350万,相当于今天整个加拿大的人口。届时,珠江口两岸会形成一条“青年科创走廊”:东岸的深圳—香港,主攻人工智能与生命科技;西岸的广州—佛山,重押新能源与半导体;中间的东莞—惠州,承载制造场景与工程转化。有人调侃:“以后改变世界的那家公司,很可能诞生于某间凌晨两点还亮着灯的研究生宿舍。”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于:当全球进入“碳中和”与“AI+”双轨竞赛,35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就是中国最大的“绿色芯片”与“智能芯片”储备库。
五、尾声:青春不散场,城市才不老 天河路的霓虹在凌晨两点逐渐暗淡,但隔壁科韵路的写字楼仍有一半窗户亮着。那些窗户后面,可能是一名00后硕士在调试大模型,也可能是一群高职生在赶制明天要交付的无人机外壳。广东的奇迹从来不是高楼林立,而是让每一代年轻人都找到“熬夜也值得”的理由。164万、281万、350万……数字会老去,但数字背后“总想搞点新东西”的火焰,才是这片土地永葆活力的源代码。下次路过广州,不妨深夜来天河路看看:那群抱着电脑、啃着烤鸡翅的大学生,或许就是未来改写世界剧本的执笔者。
来源:大卫行摄